今年的兩會,在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召開,注定經濟發展目標不會定得太高。果然,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將今年的GDP增長目標定在7%左右,居民消費價格(CPI)目標定在3%,這樣的目標顯然不高。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不過分強調經濟增長,而是更強調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
2014年,中國GDP增速為7.4%,為近25年來最低水平。今年GDP增長目標定在7%左右,換句話說,即使經濟增速低于7%也能接受。去年CPI為2%,創五年新低,今年1月更是跌破1%。有人擔心,CPI節節下跌,是否為通縮的先兆?
我們認為,對通縮不必太過擔心。自去年10月以來,發改委已批下數萬億項目。目前,棚改,優惠小微企業,加快鐵路建設,以及發展一帶一路、京津冀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等計劃,已經啟動,一些配套的貨幣政策也逐步施展開來。央行在兩會之前再次宣布降息,就是為這些經濟項目的發展“開路”。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月制造業PMI和非制造業PMI指數,環比均有所增長。這也充分證明,這些基建項目對阻止中國經濟進一步下行,已經產生了作用。
今年新增城鎮就業目標仍設定在1,000萬人,眼下看來完成這個目標沒有問題,但隨著城鄉二元戶籍制度進一步改革,把農民工算進就業率基數已是大勢所趨。因此,為了穩增長,應該在就業上作好文章,今年實際新增就業目標或需高于1,000萬人。
在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速將長期放緩,必須為其注入新內涵,否則就等同于經濟衰退。穩增長也不能走老路,一味加大政府投資,因為投資在拉動經濟發展方面顯得越來越乏力。為中國經濟注入新內涵,讓經濟結構出現調整和轉型,才是真正的發展之道。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就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
如今,已有不少地方政府將國企改革列為2015年工作重點。在地方兩會中,廣東提出將著力推動國有資產證券化;吉林省提出,將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推動交通、糧食、酒精、林業等企業兼并重組;海南提出,將推進南漁集團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上海市提出,將建立國資流動平臺,發展公眾公司,推動集團公司的整體上市和核心資產上市。
外界還盛傳,許多特大型國企將進行合并,但這算不上進一步深化改革。國企最大的弊病在于因壟斷而缺乏效率,再合并,豈不是強化其壟斷地位?也有不少人認為,國企“混改”是個好辦法。不過,目前來看,國企之間相互交叉持股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而是要看其引入民資、外資等其他所有制資本的比例和程度,這才是本輪國企改革的重點所在。因為外資、民資對市場的敏感度要遠高于國資,在國企混改中提高引入外資與民資的比例和程度,才是提高國企市場化、效率化的捷徑。
當前,已有不少基金開始搶灘國企混改。例如,中國信達攜手上海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發起成立信達國鑫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上海)促進基金,旨在為國企改革提供穩定而強有力的資金支持。然而,混改中真正有民資參與的卻并不多。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該國企已是夕陽產業,吸收外資、民資,明顯有借外來資本救己之嫌;二是國資仍占絕對控股地位,外來資本很少有發言權,純粹是出錢“陪太子讀書”;三是“政府吃肉、企業喝湯”,這樣的混改很難達到調結構、促改革的目標。
為了達到調結構、促改革的目的,為了給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新內涵,或許應對國企混改制定幾個具體標準。國企混改不是為了救國企,而是為了中國經濟的結構改革。外來資本能夠并有意控股的項目,任其控股;在市場規則的前提下,同股同權。
今年,不必過分在意經濟增長目標,而應注重經濟發展質量,關注穩增長中的轉型和調整。希望兩會后的經濟發展,會注入新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