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年底,香港私募基金資產管理規模接近1000億美元,成為亞洲第二大私募基金中心。為鞏固香港國際資產管理中心的領先地位,港府必須推出更有優勢的措施。目前,香港立法機構正在爭取讓私募基金可以享有離岸基金的利得稅豁免,這將有助于吸引更多海外私募基金來港,協助本地私募基金發展。
港私募基金資產規模達千億
作為亞洲金融市場的主要離岸及非離岸中心,不論從監管架構的成熟度、專業知識,還是從產品開發等方面看,香港都處于國際金融市場前列,是海外投資者進入亞洲的首選平臺。截至2013年年底,香港的基金管理業務總資產錄得 160,070 億港元的歷史新高,較2012年大漲27% 。
作為香港資產管理業的重要一環,香港私募基金業務,近年來可謂發展迅速。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1月21日出席亞洲私募投資論壇時稱,至2013年底,香港私募基金資產已達990億美元,年增長16%。截至去年9月,香港私募基金規模在亞洲區排名第二,占區內私募基金總規模的21%,而香港和內地私募基金總規模,則占區內逾60%。未來香港應該繼續把握私募基金增長所帶來的機遇。
香港私募基金業屬高度外向型,大部分區域性私募基金均以香港為基地。這類基金大多來自海外,并投資于區內公司,包括澳洲、新加坡、印度、韓國、日本及中國內地的企業。目前在香港設立總部的國際私募基金管理公司,數量已經超過300家。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對海外公司而言,香港是一個適合發展私募基金的金融中心。
香港創業及私募投資協會主席曾光宇曾表示,香港是諸多海外私募基金落子亞洲的第一站。這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開始了,“2007~2012年間,私募基金落戶香港的速度達到頂峰。那時資本聚集香港,主要是看好亞洲經濟,特別是中國經濟的崛起?!?/p>
國際資本市場通行證
而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的內地私募基金為了邁向國際,布局香港。香港市場執行金融牌照管理制度,金融機構可以同時開展股票、金融衍生品、外匯以及黃金等交易。香港證券主管機關將整體金融市場受約束的行為分為九類,任何個人或企業從事這九種業務之前,都必須先取得執照。“9號牌照”則是第九類受規管業務資格牌照,即資產管理牌照。香港證監會規定,公司申請9號牌照,需有兩位香港持牌責任人,而持牌責任人不僅要有3至5年連續公開的資本市場業績記錄,還要經過一系列嚴格的考試和資格審查。
內地私募機構若持有該牌照,就意味著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獲得了“通行證”,不僅可以直接參與境外投資,還可以籌集海外資金。近幾年來,業內知名人士如趙軍、王亞偉等,都在香港成立了資產管理公司。景林投資在2005年8月便獲得了香港資產管理牌照;赤子之心、柏坊資產及東方港灣,也是行業內較早獲得香港9號牌照的私募公司。
在滬港通開通前,很多私募大佬和機構都已申請或有意申請9號牌照,視香港為吸納國際投資者的平臺。去年,格上理財研究總監景卉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滬港通開通后,對于海外資金而言,A股部分股票的低估值有著一定的吸引力,越來越多的國際投資者開始關注A股。目前,9號牌照已成為內地私募機構需求最旺的一類牌照。
在曾俊華看來,滬港通開通后,投資者可以買賣兩地股票,對吸引海外公司來港上市有利。
爭取豁免私募基金利得稅
在亞洲私募投資論壇上,曾俊華表示,為了吸引更多海外私募基金來港,及協助本地私募基金發展,政府早前提出建議,希望可豁免私募基金的利得稅,亦會提供稅務優惠,目前正爭取立法會通過有關建議。最近在宣讀2015/2016年度預算案時,他再次重申了此點。
由于享受投資回報免稅待遇,共同基金和對沖基金經理擁有相對自由的操作空間。但私募基金經理不同,他們不得不遵從繁瑣的操作協議,以避免投資回報被征稅。所以,大多數在香港運作的私募基金,干脆選擇在海外免稅港,如百慕大群島、開曼群島等注冊成立,遵守當地的公司法、投資基金法及信托法等。
任何人在香港從事經營活動而獲取利潤,都應繳納利得稅。每個稅收年度中,納稅人按應納稅利潤減去支出所得的凈額,向香港稅務局報稅。
早在2006年,香港立法會就通過了豁免離岸基金繳納利得稅的政策,即離岸基金和離岸公司等在香港進行交易,包括證券、期貨合約、外匯交易合約交易等,都可免繳離岸基金利得稅。
2015年1月,香港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在一份報告中提出了將豁免離岸基金利得稅的范圍擴大至私募基金的建議。報告稱,厘清、豁免離岸私募基金在買賣合格海外項目公司的交易中所涉稅務,可吸引更多私募基金管理公司聘用本地的資產管理、投資及顧問服務,這樣一來,既可促進本港資產管理業進一步發展,又可帶動其他相關專業服務的需求。
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現正擬訂條例草案,爭取在2015年上半年向立法會提交。
讓資產管理更多元
豁免利得稅以推動香港私募基金行業發展的建議,得到了香港私募界的大力支持。他們認為,此舉可以更好地解決眾多香港私募基金的稅務問題,預期會吸引更多國內外基金經理在香港設立據點。
康宏投資管理高級投資策略師馬貞和指出,若私募基金能享有離岸基金的稅務優惠,更多海外私募基金將會來港拓展業務,香港資產管理業務也會因此變得更加多元化,香港作為亞洲基金管理中心的地位將更為穩固,本地資產管理業務及其相關專業行業也將獲得更大發展空間。
晉裕環球資產管理研究部高級分析員張嘉麟亦表示,私募基金公司主要幫助非上市企業成長壯大、日后上市。大部分私募基金不再投資已上市的公司,故吸引私募基金來港,可進一步激活香港的資本市場,增加并購活動,促進集資額的增長。目前,內地也有不少規模較大又具潛力的新興企業,成為了私募基金理想的投資對象。
不過,對業界而言,最重要的仍然是獲取投資利潤。一般來說,公開上市是私募投資基金最理想的退出方式。TPG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孫燕軍稱,內地A股行情好轉,有利于私募資金退出投資。另外,日后深港通落實后,將有利于資金在大中華地區流通,對私募基金發展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德勤中國企業并購服務領導人葉偉文指出,過去六個月,私募基金退出模式發生了顯著改變。以往,考慮到繁復的上市監管程序,很多基金的一般合伙人(GP)尋求出售持有的投資標的公司股權?,F在,大多數GP都希望安排他們所投資的公司在中國內地或香港上市。他還稱,雖然仍有一些中資企業想赴美國上市,但數量已遠少于高峰期。
推動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
近年來,內地財富管理需求旺盛,基金、券商、資產管理業務發展迅速,但由于境內產品的種類和參與境外投資的途徑不多,資產配置范圍也受到限制。這就迫切需要繼續深化內地和香港的金融合作,進一步推動兩地金融互認,完善QFII和RQFII制度,并加強兩地跨境業務的發展。
對于市場期望香港與內地基金互認一事,曾俊華指出,目前未有確實的落實通過時間表,但他相信,有關計劃一旦推出,容許兩地基金在對方的市場中銷售,將帶來龐大的發展空間,而且在內地私募基金發展迅速的情況下,有關計劃的落實,也可加強香港與內地的合作。
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友邦保險(國際)有限公司區域執行總監容永祺,建議盡快落實內地與香港的基金互認,擴大內地和境外投資者的資產配置選擇,讓境內投資者能享受境外知名資產管理公司的服務;以及將監管合作推向更高、更緊密的層面,將香港逐步建立成一個能滿足區內不同客戶、不同市場需求的平臺,增強兩地資本市場的競爭力和吸引力。
3月6日,香港特首梁振英亦表示,希望“深港通”以及基金互認等,都能盡快一一落實,相信“滬港通”每日交易額將來還會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