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按公司要求非法集資,當心同樣構成犯罪
編輯同志:
我丈夫是一家公司的員工。半年前,公司由于擴大生產規模,急需大筆資金,而自身經濟實力有限,遂通過傳單和員工口頭宣傳,以18‰的月利率,向社會不特定的對象吸收資金。且明確規定,如果員工從他人處集得款項,可以按月給予2‰的“手續費”。此后,公司很快從197人處獲取900余萬元資金。其中,包括我丈夫從21人處集得的104萬元。近日,公司由于未經批準吸收公眾存款,被追究刑事責任,而我丈夫也被牽涉其中。可我丈夫只是一名普通員工,且是按公司的要求行事,也沒有造成其經手的集資者損失,怎么也會構成犯罪呢?
讀者:李曉曉
李曉曉讀者:
的確,你丈夫同樣已經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
一方面,公司的行為屬于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之規定,同時具備下列四個條件的,應當認定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一)未經有關部門依法批準或者借用合法經營的形式吸收資金;(二)通過媒體、推介會、傳單、手機短信等途徑向社會公開宣傳;(三)承諾在一定期限內以貨幣、實物、股權等方式還本付息或者給付回報;(四)向社會公眾即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公司未經有關部門批準,通過傳單和員工口頭宣傳等,以18‰的月利率作為回報,向社會不特定的對象吸收款項,明顯與之吻合。同時,上述解釋第三條還規定,單位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于“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數額在500萬元以上的;存款對象500人以上的;給存款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數額在250萬元以上的;造成特別惡劣社會影響或者其他特別嚴重后果的。公司吸收的金額達900余萬元,自然屬于其中之一,即必須受到刑事追究。
另一方面,你丈夫難辭其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辦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四條規定:“為他人向社會公眾非法吸收資金提供幫助,從中收取代理費、好處費、返點費、傭金、提成等費用,構成非法集資共同犯罪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能夠及時退繳上述費用的,可依法從輕處罰;其中情節輕微的,可以免除處罰;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作為犯罪處理?!闭驗槟阏煞螂m沒有造成自己經手的集資者損失,但由于其從21人處集得104萬元,屬于人數最多、數額巨大,決定其即使是按公司規定行事,只是為了賺取2‰的“手續費”,也同樣必須受到追究。
公司贏利后,能否強令“多余”合伙人“出局”?
編輯同志:
從原單位辭職后,我與有著同樣想法的朋友孫某、何某,各自出資150萬元,于2009年開辦了一家合伙公司。經過幾年的探索、打拼,公司從2012年初起,已由原先的入不敷出,漸漸有了贏利,甚至目前已是利潤頗豐。一個月前,孫某和何某提出要我退出合伙,理由是公司能夠扭虧為盈全是他們二人的功勞,而我既沒有為公司提供多少技術,也沒有發展多少客戶,根本談不上貢獻,卻拿了與他們一樣的利潤,公司要繼續做大、做強,已不能留容我這個“多余”的合伙人。我雖然確實不如他們,但并非一無是處,平時也是力所能及,故對他們的退伙要求嚴加拒絕,可他們仍堅持讓我“出局”,口頭強行將我除名。請問:他們的做法對嗎?
讀者:馬 薇
馬薇讀者:
孫某、何某的做法是錯誤的。
一方面,孫某、何某無權強行讓你“出局”。鑒于合伙企業的特殊性,《合伙企業法》對合伙企業的設立、合伙人入伙、退伙、除名等都有著詳細的規定。其中的第四十九條第一款已經將除名的法定事由作出了明確限定:“合伙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可以決議將其除名:(一)未履行出資義務;(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給合伙企業造成損失;(三)執行合伙企業事務時有不正當行為;(四)合伙協議約定的其他事由?!奔茨汶m然沒有為公司提供多少技術、發展多少客戶,工作成績確實不如孫某、何某,但平時已力所能及,沒有不正當行為的情形,并不在上述四種情形之列。更何況孫某、何某只是為了一己之私,企圖通過“卸磨殺驢”“兔死狗烹”的方式將你趕走,非法獨享多年來的共同創業成果。另一方面,孫某、何某的除名程序違法。《合伙企業法》第四十九條第二款規定:“對合伙人的除名決議應當書面通知被除名人。被除名人自接到除名通知之日起,除名生效,被除名人退伙?!辫b于孫某、何某并沒有通過會議形成決議,也只是口頭通知將你除名,自然違法了法定程序,不能對你產生除名的法律效力。再一方面,你有權訴請法院確認孫某、何某的除名行為無效?!逗匣锲髽I法》第四十九條第三款規定處理:“被除名人對除名決議有異議的,可以在接到除名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正因為孫某、何某對你的除名行為侵犯了你的合法權益,違反了法定的必經程序,決定了你既有權提起訴訟,而且你的訴求能夠得到法院的支持。
防不勝防:當心涉網犯罪讓你“躺著也中槍”
隨著網絡的迅速發展,涉網犯罪案件不僅早已大幅上升,而且類型日趨多元化、過程更加隱秘化,甚至已經使人防不勝防,乃至讓你“躺著也中槍”。
“家賊”入侵,強取財物敲詐勒索
【案例】 梁尚華是一家快遞公司的員工。2014年3月,因公司網管疏忽,前來溜達的梁尚華,好奇瀏覽網頁中偶然進入快遞信息系統,并發現了軟件存在的漏洞。但梁尚華并沒有吱聲,更沒有好心提醒,反而認為這是上天賜給他的發財機會。于是,梁尚華利用可以輕易入侵公司網絡,匿名與公司網絡管理人員取得聯系,提出務必給他10萬元“保密、維護費”,并打入其指定的賬戶,否則,便刪改公司信息系統數據。公司不得不匯入3萬元后,梁尚華仍不依不饒。無奈,公司只好選擇報警,而梁尚華也很快鋃鐺入獄。
【點評】梁尚華已構成敲詐勒索罪。該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對被害人使用威脅或要挾的方法,強行索要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敲詐勒索罪數額認定標準問題的規定》第二條規定,敲詐勒索公私財物“數額較大”,以一千元至三千元為起點;“數額巨大”,以一萬元至三萬元為起點。梁尚華為獲取非法利益,以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相威脅,向公司強行索取10萬元“保密、維護費”,且已實際獲取3萬元,明顯系數額巨大,必須受到嚴懲。
【提醒】 “家賊難防”的道理,要求對網絡信息的管理,應是“無縫對接”,如人走關機、人離門鎖或者閑人免入等。
“釣魚”基站,發送各類詐騙短信
【案例】 2014年6月1日,劉女士突然收到一條落款為“工商銀行”的手機短信:“您的電子密碼器于次日到期,請登錄銀行維護網站更新升級”,并附有維護網站的網址。劉女士登錄該網站后,按提示將自己的銀行卡號、密碼等信息輸入。但她很快發現卡上的32萬余元,隨即便被歸零。原來這一切都是源于廖麗萍等的作祟: 將載有“偽基站”設備小車停放在人口密集之處,在車內使用設備發射無線電信號,向周邊移動手機用戶持續傳送含有釣魚網站內容的短信。一旦有人上鉤,便讓同伙通過登錄境外IP將款轉走。
【點評】廖麗萍已構成信用卡詐騙罪。該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利用信用卡進行詐騙活動,騙取數額較大財物的行為。《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條規定,冒用他人信用卡進行詐騙,數額在5000元至5萬元的,為“數額較大”;數額在5萬元至50萬元的,為“數額巨大”;數額在50萬元以上的,為“數額特別巨大”。廖麗萍伙同他人使用“偽基站”發送詐騙短信,騙取他人信用卡信息資料后,以冒用方法轉走32萬余元,無疑當屬其列。
【提醒】常言道“小心駛得萬年船”,對涉及自己重要財產的網絡信息,還是小心為上,如不妨去銀行營業場所咨詢等。
“外盜”潛伏,冒充站長虛假交易
【案例】 2014年5月初,黃玉琴在與好友閑聊,得知一處購物網站站長QQ群后,立刻從中發現了“商機”。隨即,將自己QQ信息按照其中一位站長的信息進行“包裝”,通過“潛水”觀察各站站長的語氣、內容,覺得胸有成竹后,便模仿所“包裝”的站長口吻,以自己電腦系統重裝信息丟失為由,借用他人管理賬號,開始行騙:冒充客戶購買大量商品,商品未經配送和付款,便變為“交易成功”,從中獲得購物網站返還的“購物券”。在一個月里,黃玉琴先后騙得12萬余元的“購物券”,并兌換成同等價值的物品。
【點評】 黃玉琴已構成詐騙罪。該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蹲罡呷嗣穹ㄔ?、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詐騙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規定:詐騙公私財物價值三千元至一萬元以上和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上的,應當分別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的“數額較大”與“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黃玉琴操作虛假交易,非法獲得12萬余元“購物券”,無疑屬于咎由自取。
【提醒】 俗話說“防人之心不可無”,在虛擬環境下,對一些不能見面的熟人索要信息資料,也不妨打個電話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