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追求長生久視,在養生延年方面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魏晉時期江蘇句容著名道教學者葛洪就是一位著名的養生家,他在《抱樸子》一書中提出了“集眾術以延年”的原則,主張希望長壽之人應當通過多種途徑(如房中、服食、吐納、導引等),多方面調理自己的身體,認為只要一種養生術就可以的想法是不足取的。而《中華道藏》第二十三冊《抱樸子養生論》就是葛洪養生思想的總結,其中許多建議至今仍然值得我們借鑒。
《抱樸子》認為人的身體好比是一個國家,而心神意識是這個國家的君主,精、氣、血是這個國家的臣民。一個國家要強大,必須君臣協力;人的身體要強壯,也需要形神的健康,也就是相當于我們現在的健康的心理和生理。《道德經》曰:“治大國若烹小鮮。”對待我們的身體,也應該堅持無欲、無求的原則,遵照自然規律生活,“法于陰陽,和于術數”,自然“天不能殺,地不能埋”了。
一個整天愁眉苦臉、抑郁寡歡的人,肯定是難以長壽的,故道家主張人應該樂觀、向上地生活。而每天追逐利欲、勾心斗角的人,又哪里能夠安寧呢?故道家主張少私寡欲。所以葛洪說,善于養生的人,必須先去掉“六害”:一曰薄名利;二曰禁聲色;三曰廉財貨;四曰損滋味;五曰除佞妄;六曰去嫉妒。如果不能做到這6點,縱然每天學習養生的知識,按照多種方法以保養,恐怕都很難見效。為什么呢?因為心神不寧。
我們開始時講了,一個人的心神好比是國家的君主,試想一個公司里頭,老總都慌了神,整天胡思亂想,一會兒一個主意,公司如何能夠正常運作?人也是一樣,心神不寧,自然寢食難安。寢食難安,如何能夠長壽?《西廂記》里崔鶯鶯送張君瑞去京城趕考,臨別之際,崔鶯鶯為離別神傷,人突然消瘦了許多。用戲詞的話是:“聽得一聲去也,減了玉肌。”《紅樓夢》中,為了打理秦可卿的喪事,不也是一樣影響了王熙鳳的身體么?
我們在競爭外物的時候,是否應該傾聽一下自己身體的聲音。老子說:“身與貨孰多?”身體和錢財哪個更重要?這是一個希望長壽的人必須首先考慮的問題。
《抱樸子養生論》說:“所以保和全真者,乃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少樂、少愁、少好、少惡、少事、少機。”因為“多思則神散,多念則心勞,多笑則臟腑上翻,多言則氣海虛脫,多喜則膀胱納客風,多怒則腠理奔血,多樂則心神邪蕩,多愁則頭鬢焦枯,多好則志氣傾溢,多惡則精爽奔騰,多事則筋脈干急,多機則智慮沉迷。”所謂的“機”,就是心機,是算計別人的心思,這種想法對養生也是不利的。
葛洪又提出“勿久坐,勿久行,無久視,無久聽”的原則。跑步固然是好事,但是以出微汗為度,不可過度。長久地用眼,比如讀書、看電腦,對身體也不好,因為這樣會傷害肝臟。曲黎敏說:“眼睛一閉就養生。”因為眼睛閉著的時候,氣血就歸于肝臟,心神安于內府。我們常說一句話叫“閉目養神。”就是這個道理。而古人還提出“飯后不宜立即看書”的建議,就是因為飯后的半小時,我們應當盡量保持胃部氣血的供應,如果飯后立即看書,長此以往,就會形成肝胃血虧的癥狀。養生切忌勉強,老子云:“強梁者不得其死。”期望長壽的人務必尊守中和的原則。
做體力勞動的人,身體多比較健康,而坐辦公室的人,卻身體多病。一個是因為辦公室的人,多是勞心的工作,整天心神沒有得到休息。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辦公室的白領缺少了必要的煅煉。故《抱樸子養生論》說:“體欲常勞,食欲常少;勞勿過極,少勿至饑。”適當的體力勞動,能夠使人經絡通暢、氣血安和。古人云:“戶樞不蠹,流水不腐。”就是講的這個道理。
除了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之外,抱樸子認為心態也是很重要的,《大學》說:“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一個人的道德是能夠滋養自己的身體的,故葛洪說:“心內澄則真神守其位,氣內定則邪物去其身。行欺詐則神悲,行爭競則神沮。行一善則魂神樂,行一惡則魄神歡。常以寬泰自居,恬淡自守,則身形安靜,災害不干。”養生之理,可謂吐露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