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由西安電影制片廠與香港合作拍攝的影片《大話西游》,在問世20年之后再次火爆登上全國院線上映,這一現象引起不少人的注意。本人作為當年《大話西游》拍攝組大陸方的副導演,更是格外關注。這不僅是因為我們曾經為此片的誕生投入了六個多月的時間和精力,更重要的是,什么原因能讓該片有如此旺盛的藝術生命力?帶著這個疑問,我再次梳理這部作品,發現這部電影能夠引起中國當代青年學子們熱衷的原因,不僅是該片所具有的后現代電影美學特征,還有電影作者在顛覆經典權威的同時,將視角伸向中國當代社會狀況下小人物的生存境遇,以及小人物所遭遇的情感困惑和精神痛苦,從而使影片呈現出特有的文化品格——即在無厘頭的表象之下,蘊含著電影作者的一份充滿人文關懷的憂患之思。
《大話西游》是我國后現代電影的代表作之一,在研究他的后現代美學特征之前,我們需要簡單辨析后現代電影的由來。
一、后現代電影與現代主義電影
所謂后現代主義,是同后工業時代(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信息傳播時代)相適應的一種文化思潮,表現為對現代主義文化的一種批評和超越。現代主義文化的特征是張揚主體,向傳統的理性觀念和現實主義文藝挑戰,影響到電影界,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乃至七十年代的故事片領域,出現了一批現代主義電影。此類電影注重表現創作者主體的內心世界,用非理性的直覺、本能、潛意識活動來表現創作者的真正自我。如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的靈魂電影《野草莓》(1957年),以意識流手法將愛情與死亡、過去與現在、夢想與生活有機聯系在一起,表達了對人生的探求及對人生真諦的發現。再如意大利導演費特里科·費里尼的自傳體電影《八部半》(1963年)也是用意識流和非情節化結構將內心的活動(回憶、奇思怪想、夢幻以及工作中遇到的煩惱、矛盾)集合式地表現出來。這類作品采用意識流和非情節化的結構手段,打破了傳統電影理性的、富有因果邏輯的情節化敘事結構,建構了一種新的表現自我的電影形式。而法國導演阿倫·雷奈的《去年在馬里昂巴德》(1961年),則敘述了一個神秘莫測的哲理故事,創建了一個完全象征的抽象世界。
從上述三部現代主義電影的表現來看,可以集中反映出對傳統電影敘事方式的叛逆,同時致力于建構新的電影表現形式的特征。
后現代電影在向傳統的理性觀念和現實主義文藝挑戰方面,較現代主義電影有了更進一步的超越,不同的是針對現代主義電影的崇尚建構,后現代電影表現出的則是一種解構,是顛覆。下面以電影《大話西游》為例來做一剖析。
二、電影《大話西游》對經典權威的顛覆與解構
就題材而言,我國古代經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的小說《西游記》被引入到了影片當中。但是不論是影片的思想立意,還是人物性格的塑造,甚至影片的敘事結構,可以說是一個全面的顛覆與解構。在此我們首先從電影中主人公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看看是如何實現顛覆的。
小說《西游記》中的孫悟空,從妖猴到踏上取經路,是被如來佛和觀音收服、改造的結果;而電影《大話西游》中孫猴的轉變,則徹底顛覆了權威的力量,是從人物自身的生命體驗出發,到最終大徹大悟,完成的是一次自我生命的解放與升華。《西游記》的故事主干是降妖除魔戰勝八十一難的“英雄事跡”,《大話西游》的故事主干是孫悟空被罰落塵世,親身經歷的一段情感磨難;一個是凜然正氣的大英雄,一個是嬉笑怒罵的小人物。那么使用這種后現代式的顛覆,又寄托著電影作者怎樣的創作意圖呢?
電影《大話西游》的主人公,經歷了孫悟空—至尊寶—孫悟空這樣一個自我身份的輪回。其中圍繞至尊寶展開的塵世情緣有兩個主體事件:第一是至尊寶與白晶晶的情感糾葛,至尊寶先是背棄婚約(500年前),再是二人相愛后又屢屢被誤解,最終還是因白晶晶的不信任而離去,導致至尊寶竭力追求真愛而不得;第二是至尊寶與紫霞,他被一份上天注定的愛苦苦糾纏而痛苦不堪,面對紫霞飛蛾撲火式的愛情,他卻一心想著救白晶晶,無奈之下他使用最完美的謊言欺騙了紫霞,為此自己的內心也充滿了內疚與困惑。至尊寶在經歷兩段情感痛苦后,最終也因被人記恨而被殺。——由此,人世間的恩怨情仇讓他終于理解了唐僧要去西天取經的緣由。為了拯救眾生出苦難,他自覺斬斷塵世情緣,舍身取義,完成了一個取經人的、英雄的人格塑造。
編劇技安將文學經典中的孫悟空從神仙顛覆為凡間小人物,正是想通過他的經歷,去展現蕓蕓眾生在生存境遇中無法擺脫的情感磨難和精神痛苦,一方面提出了影片“愛”與“救贖”的思想立意,一方面為孫悟空的精神覺醒,從妖猴轉變成英雄提供了合理的心理依據。
三、打破傳統的線性敘事結構創造神奇變幻的多元時空
1. 500年前后的跳轉時空實現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的觀察現實
編劇將影片故事展開的環境氛圍確定在神仙、妖怪充斥的神幻名義下,由此為非理性、無邏輯的時空跳轉提供了理由。編導為影片營造了兩個并置的時空——500年前和500年后。前者是在神仙天界觀察孫悟空,這里包含影片的開端和結局兩部分,同樣是面對天界權威觀音,一個是狂野叛逆,一個是自覺皈依;后者是500年后在塵世間觀察至尊寶,此時孫悟空這個人物身份變了,處境變了,生命體驗變了,心理感悟變了。
2. 模糊的神幻時空與暗喻的當代現實時空并置
影片《大話西游》中出現的場景,五行山、盤絲洞、牛魔王的巢穴等等都無具體的歷史標志,500年前后的時空轉換也只是在荒無人煙的戈壁灘和大沙漠背景下進行。特別是影片的主場景盤絲洞,可以恣意的改換成水簾洞、菩提洞。這種無確切年代、地域可查的模糊時空,告訴我們它僅僅是故事敘述的載體而已。而正是這種模糊時空會引發觀眾的聯想。根據故事的內容,人們不難發現,它恰恰正暗指向一個觀眾的時空——一個具有后現代意味的當代中國民眾的生存空間。
猶如白晶晶深愛著至尊寶,卻一次次誤解,直至最后還是因不信任而無奈離去;猶如紫霞為了一份“上天注定的”愛,飛蛾撲火式的追求;猶如牛魔王式的強權霸占和因欲壑難平而激發的無盡的仇恨;猶如青霞紫霞因某種陰暗心理而引起的利益爭斗等等,這些正是我們當代現實生活中種種矛盾現象的折射。導演將現實實像賦予超世的假象,形成多元敘事時空并置,由此增大了電影表現容量。
3. 多元時空并置的外殼與傳統戲劇式結構的內在邏輯
電影《大話西游》呈現出多元時空并置的后現代敘事特征,但仔細推敲會發現,故事結構的內在邏輯依然未逃脫傳統的戲劇式結構。請看影片開端部分:在500年前,孫悟空因欲殺師傅、搶奪寶盒被罰下俗世,這一矛盾事件成為影片的第一個情節點,是故事轉向發展階段的戲劇性前提;發展階段從500年后至尊寶出現即開始,到又回到500年前的盤絲洞,被蜘蛛精殺死,這是故事轉向結局的又一重要情節點;結局部分從新生的孫悟空自覺地走向了緊箍咒開始,直至結尾踏上取經路影片結束。全片高潮段落,是在至尊寶與牛魔王平行蒙太奇交代的即將舉行婚禮的時刻,一邊是白晶晶的離去,一邊是轉世后大徹大悟的孫悟空為救唐僧大戰牛魔王。至此,傳統戲劇式電影結構的內在邏輯清晰的顯現出來。
四、調侃游戲化的臺詞解構歷史的厚重感
1. 漢、英、粵混雜拼接式的多元化語言并用,置換挑戰傳統模式語言,使影片蒙上濃重的后現代色彩
唐僧一曲《Only you》歌曲,將英語和漢語拼接在一起;當牛魔王問紫霞:“你到底愿不愿意嫁給我?”時,紫霞的回答是:“I do”。影片將漢語、英語、粵語混雜拼接,創造出荒誕的無厘頭喜劇效果。
2. 古代的神仙人物與現代人的思維方式、話語相拼接
影片將唐僧這個原來嚴肅、神圣、擔負宏大使命的取經人,顛覆成一個喜劇人物,并將現代人的思維、語言嫁接給他,出現了諸如:“……會污染環境” “……觀音姐姐”,又如“他戴上很不舒服,整夜失眠會影響我” “時差不對,剛從印度那邊剛睡過”等。
上述運用拼接混雜的手段,創造了調侃、游戲化的語言,顛覆了傳統文本的嚴肅性和歷史感,疏離了中心權威話語,而降格成為一種娛樂工具,創造了荒誕的喜劇效果,營造了狂歡化的語言氛圍。
3. 產生如此語言風格的背景分析
首先,香港曾有多年英殖民地這一文化背景,形成了漢、英、粵語言混雜的現實狀態;其次,生活在后現代文化環境中的人們,承受著多樣的生存壓力,他們需要某種減壓的手段。記得在籌備該片時,一次我與該片執行導演江約誠談起影片的搞笑風格,他說:“現在人生活壓力那么大,工作那么緊張,誰愿意到電影院去看那些哭哭啼啼的事,人已經夠累了,要放松......”話說的雖很隨意,但說出了都市觀眾的一種欣賞需求。而迎合大眾的需要、獲得高票房,正是影片營運商追求的目標,從這方面說也是一種商業化考慮。
綜上所述 ,《大話西游》之所以成為眾多后現代電影的代表作之一,不僅是因為它集后現代電影美學特征之大成,更重要的是使該片擁有強大生命力的原因在于影片的思想立意中蘊含著電影作者對當代平民百姓小人物的人文關懷,蘊含著對小人物所遭遇的種種精神困惑的深切同情,以及對如何認識、解決這些社會問題所具有的憂患意識。正是這種具有救贖意識的主題意蘊,成為這部電影真正打動人心的力量,電影《大話西游》由此達到了無厘頭的外部表象,與深刻的憂患意識完美結合。
(作者單位:陜西西安西部電影集團第一創作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文獻:
[1] 【美】悉德·菲爾德:《電影劇作者疑難問題解決指南》,中國電影出版社,2002年版。
[2] 戴錦華:《電影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3] 黃琳:《影視藝術—理論·簡史·流派》,重慶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4] 鄭洞天:《電影導演的藝術世界》,中國電影出版社,1997年版。
[5]許南明:《電影藝術詞典》,中國電影出版社,2005年版。
[6] 李興國:《影視藝術與高科技應用》,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