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辯駁》是詩人趙文“人本主義”現(xiàn)代詩集系列的第四本詩集。旗幟鮮明地高標“人本主義”,且以趙氏自己的詩的樣態(tài)一如既往一往情深地書寫,這恐怕在“叫噪怒張,殊乖忠厚之風”(嚴羽《滄浪詩話》)流行、好炫旁門小法的當下詩壇,是一道異樣的風景。這是難得一見的值得關(guān)注的詩人與詩歌發(fā)生奇妙關(guān)系的場景。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jīng)·王風·黍離》),詩人如此執(zhí)著地叩問生活本相,思辨生命真諦,導(dǎo)源于以篤誠為本的人的責任、擔當。詩集中的135首詩,是詩人135次以自我為尺度,來測度、考量這個世界的在場記錄。讀其詩,我們不得不隨著趙文的目光,正襟危坐來一次關(guān)于人的價值、尊嚴、人格完善的思想之旅。
“既然投胎成了凡人/就該遵守凡間的規(guī)矩/既然精神難以涅槃/就該學會把持欲望/以確保正點出發(fā)的欲望號列車/能穩(wěn)穩(wěn)當當?shù)匦旭傇诮】嫡5能壍郎稀!保ā段覀兌际怯姆敗罚@樣平實睿智思考的光芒,在諸如《時間斷想》、《生存空間》、《致死神的一封信》等集中詩里,隨處閃現(xiàn)。似粗而非粗、似拙而非拙的語詞更能傳達詩人此類懇切的心聲。
閱讀趙文,讓人想起十八世紀英國偉大詩人蒲柏和他的長詩《人論》、《道德論》,那也是以詩的形式闡釋、抒發(fā)具有普世意義的倫理思想。這樣神馳萬里、思接一處的詩林回響,是令人回味、深思的共鳴。
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不學《詩》,無以言,鯉退而學《詩》”,將詩的修身教化作用推到了極至。作為學者的趙文是秉承傳統(tǒng)文脈,篤誠地將詩作為修養(yǎng)性靈的人生功課的,他的詩實則是其平常的詩體日記,一位三省吾身的樸厚君子關(guān)于他生命每一天的真實記載。他體察隱藏在生活表象之后的幽微之妙,以悲憫的目光審視人間百態(tài),謳歌美好,感恩時代。一個活脫脫的我思我在、自我救贖,人格豐滿健康的平常但又特別的詩人,欲從詩中走來。他以人與詩合一的過程,向我們展示了人作為人的本質(zhì)的實踐性,人作為社會存在的真實狀態(tài)以及整體性。循著趙文詩歌創(chuàng)作軌跡,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對自身的反省、批判,并在此基礎(chǔ)上不斷塑造、完善自我,所謂“觀其詩知其蟬蛻塵埃之中,浮游萬物之表者也。”(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人性的辯駁》是趙文宦游荊楚期間之作,他的故鄉(xiāng)大理白族有民歌“對曲子”,歌詞“櫻桃好吃樹難栽,曲子好唱口難開”,是的,直面人性,立足人本的“曲子”,是一般詩人不敢也無力專一開口,持久吟唱的。趙文的勇毅值得尊敬。
(作者單位:長江文藝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