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painting languages, also named visual languages, are characterized with musical and poetic features, which could be regard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to be inherited for Chinese modern artists. Zhang Hongfei has devoted himself to the research of the special issue where the poetic flavor could be represented in his paintings with visual languages.

第一次見到張鴻飛的作品《白山黑水》,即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是一幅充滿詩意的作品,讓人過目難忘。這件反應抗日聯軍的革命歷史題材的作品,沒有直接描繪戰爭的殘酷場景,看似遠離戰場,但通過女衛生員身邊的槍支、剛洗凈的繃帶以及日寇的鋼盔,暗示著搏殺就在近前。而嬌小的女戰士和優美的雪景表現出恬靜之美,并不完全屬于以上的文學性表述。畫面中語言傳遞的更多的是不可用文字話語表達的情感韻致。作者通過對繪畫語言的處理,使畫中的文字性因素實現了升華,比現實更美更真實。張鴻飛在自己的藝術實踐中,探索了從文學性的詩意到視覺語言的詩化這樣一個重要的課題,使具有詩意的文學性構思,通過詩化的視覺語言的表現,達到了詩境。
早在1500年前,謝赫在“六法”中提出了“氣韻生動”理論。一個“動”字,體現了中國傳統繪畫與西方傳統繪畫的重要區別。眾所周知,西方傳統繪畫以再現一個凝固的時空瞬間為己任,它以科學的解剖與表現無限遠的焦點透視規則相結合,力圖在畫面上還原一個真實的物理空間。西方現代主義大師,如克利·康定斯基都在現代主義探索中重視繪畫語言的音樂性表現,但他們終究不能不為此而背叛他們傳統的再現美學,并拋棄了當時東方人贊不絕口的科學解剖與透視。而中國傳統繪畫雖不寫實,但更側重心理空間的描繪,強調意象的詩境表達。“氣韻生動”之“動”,便有時間的參與,固中國傳統繪畫是空間與時間結合的四維表現。運動之美的產生在于節奏和韻律,因此,“韻”便是中國繪畫語言中特有的詩化因素。“氣韻,這是宇宙中鼓動萬物的‘氣’的節奏、和諧。繪畫有氣韻,就能給欣賞者一種音樂感”(宗白華)。

在中國傳統繪畫中,語言不僅負載著狀物敘事的功能,而且通過節律性的表現成就了中國繪畫特有的視覺音樂效應。“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荀況)。因為音樂的節奏與韻律最容易引發受眾產生異質同構的心理共鳴。“尋聲律而定墨”(劉思)的美學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表現性原則,幾乎涵蓋了所有的文化門類,包括小販的沿街叫賣和哭墳。
古代中國人將“樂”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與治理社會的“禮”同等重要。古代文人的第一修養,便是琴。這種音樂修養加上他們原本諳熟的詩詞文字韻律的功底,使他們最終在中國美術史上創造出最具音樂效應的繪畫——文入畫。在勾、皴、點、染的技法程式框架中,以虛實為核心形成了繪畫語言要素的對偶組合格局,如構圖的開合,形態的方圓、黑白,執筆的中(鋒)偏(鋒),運筆的順(鋒)逆(鋒),行筆的疾緩,以及墨和色的濃淡、枯潤等。這種對偶組合如同詩詞中的平仄對偶,是便于實現語言節奏化的處理,是語言進入詩化的重要基礎。
中國繪畫語言的音樂性或曰詩化,是中國繪畫美學最鮮明的特征,也應當是當代繼承傳統的重要內容。當代人經受了寫實主義的洗禮,承受著科學造型與透視觀念的制約,更多的是依賴雨畫的構圖經驗與造型的生動性來表現。這樣,便使得繪畫語言的敘事性排斥了語言的詩化表現。因此,張鴻飛的藝術探索對我們應當具有啟示性。

張鴻飛在《白山黑水》中,以柔美的弧線,疏密有致地在重復漸變中形成強烈的對比,加上黑白形態相反的有機結合,創造了一個動人的詩境。《律》這件作品,雖然借鑒太極圖的痕跡較重,但也使我們清楚地看到,張鴻飛在藝術實踐中執著地強化語言節律的意識。在《競驥圖》中,作者以中國傳統繪畫特有的斜俯透視,呈現了一個以西方焦點透視無論是低視點還是在高視點都無法看到的一個場景,目的是利于語言的節律化處理。畫面中的騎手隊列是梯形,看似穩定,但其中暗含著一個與騎手隊列前進方向相反的巨大弧形,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產生張力。而且在這條弧線上,突出了一匹躍起的馬和兩匹向前沖的馬,與其它靜態的馬產生了節奏的變化與律動,作者充分地強調了線與形態的重復、漸變、突變來做文章。在《云飄塞北》中,畫家更側重于畫面的形態與色彩的節奏變化。總之,我們不難看出,張鴻飛不滿足于一般技法的繼承。他的眼光已經拓展到對傳統形式規律以及更深層的美學思想的繼承。他對詩境的在意與敏感,使他對繪畫語言的詩化處理如此經意、執著地追尋,必然也會使他的藝術創造不斷地升華。

Zhang Hongfei was born in Yitong City, Jilin Province in 1950 and graduated from Luxun Academy of Fine Arts in 1977. Now he is a national first-level artist, member of China Artists Association, Vice-Chairman of China International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Research Association, Director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s Society, Supervisor for post-graduates, Expert enjoying special allowance of the State Council, etc. He has participated in various exhibition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won grand prizes. Many of his artworks have been collected by famous museums and organizations.

張鴻飛,1950年生,吉林省伊通人。1977年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曾任吉林省美協副主席、吉林省書畫院副院長,被吉林省政府評為“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業技術人才”。現為文化部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畫學會理事、中國工筆畫協會常務理事、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畫院藝委會委員、碩士研究生導師。系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97年被中國文聯、中國美協評為“中國畫壇百杰”之一。

作品分獲第七、九屆全國美展銅獎、銀獎,慶祝建黨70周年全國美展銀獎,首屆關山月中國畫創作獎(全國共5名),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國際美展金獎,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三等獎,第三屆全國年畫三等獎,中國扇面藝術展金獎。四次獲吉林省文藝最高獎(長白山文藝獎),七次獲省級美展一等獎。作品入選百年中國畫大展。2008年受外交部委托為美國前國務卿賴斯作肖像畫,并在釣魚臺國賓館作為國禮贈送。多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人民大會堂、中南海、法國大使館等國內外機構收藏。

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紅旗》、《新華文摘》、《新華月刊》、《美術》等國家級報刊發表作品百余幅。出版個人畫集十余冊。
曾參加由文化部、中國文聯、中國美協等組織機構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出訪法國、德國、俄羅斯、瑞士、瑞典、日本、丹麥、西班牙等十余國家進行文化考察、舉辦展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