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鄉長接過朱散遞過來的材料,隨手往桌上那沓資料上一撂,瞟了一眼朱散說,先放這吧,等會我有個會。
朱散如愿以償在臨近畢業那年考上了大學生村官,從小就在農村長大的他,懷揣著錄取通知書,喜上眉梢,心里也在暗暗下勁,一定要在任職期間讓老百姓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發家致富奔小康,以不辜負組織的厚愛和父老鄉親的期望。
第二天天剛蒙蒙亮,朱散就趕到了他所任職的小山村。村落不大,依山而建,舉目環視,四周的莊稼高低不平,礫石摻雜其間,愈顯土地的貧瘠,唯一的村路也坑坑洼洼,別說騎車,就連步行也一步三喘。在村里好不容易呆上一天,朱散就從腳涼到心,暗叫道,創業無徑了。
本想撂挑子不干,可臨來前父親無意識流露出的眼神這時卻錐樣戳著朱散,既有窮困潦倒時的無奈,也有學費無著的窘迫,更有孩子出人頭地的炫耀……
面對一位位像父親、母親般前來問寒問暖質樸憨厚的叔伯大爺、嬸嬸大娘,朱散不敢多想,也不容他貿然武斷。一連幾天,不分晝夜,他開始走村串巷,走訪村里每一位60歲以上的老人,召集村里沒有外出的勞力座談,聯系外出打工的村民……朱散意識到,村民依靠種地發家致富難于上青天。
但他在跟老人們拉呱時,無意獲得的信息卻使朱散心頭一亮,村后的山可是座聚寶盆,植被蒼綠,路徑幽深,怪石突兀,山泉涌動,特別是像唐朝貴妃池、宋代馬刨泉等等遺跡還風韻猶存,一旦修復將毫不遜色于聞名全國的那些古城古鎮。
來不得遲疑,朱散及時發揮專業特長,發動大學時的人脈,開始挖掘這座山久遠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及千百年來流淌的名人軼事和遺跡,沒用一個星期的時間,朱散就收集全了,隨后,他就開始撰寫復古這座古鎮的建議和有關可行性報告。
由于資料齊全,再加上情感濃郁,朱散寫起材料來如魚得水,所以沒費多少勁,僅用三天,朱散就把材料寫好了。第二天一早,朱散就去找王鄉長,王鄉長接過朱散遞過來的材料,隨手往桌上那沓資料上一撂,瞟了一眼朱散說,先放這吧,等會我有個會。
看著鄉長愛理不理的樣子,朱散黯然退了出來。等走下樓梯,剛進大院,一陣疾風襲來,朱散身子一顫,頭腦一驚,壓抑的心胸頓時舒展了許多,那股橫勁立馬又涌上心頭,不行,我不能回去!
朱散又折身來到三樓,朱散敲開了“一把手”劉書記的門,劉書記見是大學生村官朱散,忙說,外面冷,快進來。說著就給朱散倒茶。朱散受寵若驚,剛才一肚子氣的他頓感心平氣和。等劉書記問他咋這么早就來鄉里時,平日口若懸河的他說起事來竟也結巴起來,好在,劉書記不急不躁,朱散說著說著就順溜起來。
劉書記對朱散說的大加贊賞,連聲說,好,好!你的這個策劃正切合當前“調結構、促轉型”這一中心工作,你要抓緊把你剛才講的跟王鄉長匯報好,等下午王鄉長回來,我再跟他說說,務必引起高度重視。
隨后,劉書記又關心地詢問了朱散一些生活情況,是否習慣,還有什么困難,并叮囑他一定要定下心來,好好干,農村雖然苦,可正是大學生們施展才能的好地方。
回到村,沒顧上歇歇腳,朱散就把鄉里劉書記十分支持他搞旅游開發的事告訴了村里的老年人,同時挑選五六個腿腳還比較利落的老人和他一同上山,再實地核實核實,看看跟材料里說的是否還有出入。
整座山核查一遍,已太陽偏西了,朱散趕緊扒了一碗方便面,心急火燎地跑到鄉里,可王鄉長已走了。第二天一早再趕去,王鄉長又去開會了。一連三天,朱散急追慢趕,也沒見到鄉長的面。朱散便再去找劉書記,劉書記態度還是很好,拍著朱散的肩膀說,我已跟王鄉長說了,項目的事,你還得找他。同時不忘叮囑,好好干!
半個月后,朱散終于見到了王鄉長,還沒等朱散開口,王鄉長便把那沓材料遞給朱散說,材料不錯,很有新意,不過,項目建設牽扯城建,你還是先去找找分管張鄉長吧。
城建事多,朱散好不容易在一處正在建設的新農村建設工地逮住張鄉長,張鄉長哪顧得上看材料,朱散簡要介紹一下。朱散剛說兩句,張鄉長就被一個工頭叫走了,張鄉長走老遠還沒忘朝朱散揮揮手,大聲說,山頭綠化的事你得去找分管趙鄉長……
朱散伸著脖子費勁地聽著,還沒聽完,猛不丁,地上旋起一陣風,刮起的浮土襲面而來,朱散頓感眼前迷蒙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