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總是站在歷史行進的路口,
經(jīng)歷邪惡魔車的一次次撞擊,
你總是站在歷史長河的岸邊,
承受血雨腥風的一次次洗禮,
你秀美的身軀掩蓋不住,
曾經(jīng)的累累傷痕,
你千年不倒的華夏筋骨,
是用靈魂在支撐。
公元一八四二年七月二十一日,
那是一個不該被遺忘的日子,
如虎似狼的英國侵略者,
憑借堅船利炮攻打鎮(zhèn)江,
鎮(zhèn)江焦山炮臺的守軍,
英勇抵抗,
直至全部陣亡。
城破之時,
京口副都統(tǒng)海齡,
扶妻抱孫,
舉家自焚,
以身殉國。
他們,
寧愿站著死,
決不跪著生,
因為,我是中國人。
公元一九三八年四月二十九日,
日軍以三十二架飛機轟炸武漢,
中國軍人、鎮(zhèn)江籍戰(zhàn)士陳懷民,
與戰(zhàn)友們立即駕機升空迎戰(zhàn),
陳懷民在擊落一架敵機后,
同時受到五架敵機的圍攻,
他放棄了跳機逃生的可能,
毅然駕機撞上日軍的主機,
與敵人同歸于盡血灑長空,
他用年僅二十二歲的生命,
在祖國的藍天碧野之上,
寫下了最為壯麗的詩篇,
因為,我是中國人。
茅麓山峰,道教祖圣,
師法自然,追求和平。
日寇侵略,燒殺搶奪,
道士僧侶,拍案而起,
抵御外侮,舍我其誰。
共產(chǎn)黨領導的新四軍,
在茅山腳下建立了,
抗日根據(jù)地,
一面鮮紅的旗幟,
在茅山頂峰高高飄揚。
一大批熱血青年,
紛紛涌向茅山,
他們來自蘇浙贛皖,
他們來自工廠校園,
他們投筆從戎,
他們棄商從軍,
灑淚離別了曾經(jīng)溫馨的小家,
溶進了抗日救亡的滾滾洪流。
東進,東進,
到敵人后方去,
東進,東進,
誓把敵人趕出境。
公元一九三八年六月十七日,
陳毅、粟裕帶領新四軍將士,
行進無盡的黑夜和風雨之中,
他們要斬斷敵人的罪惡魔爪,
他們要打掉敵人的囂張氣焰,
他們是出營的戰(zhàn)馬,
他們是出鞘的刀劍。
他們只等槍響馬奔,
他們只等刀閃劍舞。
風雨交加,
夜色迷茫,
兵貴神速,
神兵天降,
埋伏在山林,
埋伏在韋崗,
這里的黎明靜悄悄,
只等進軍的號吹響,
一聲槍響,
八方回蕩,
身先士卒,
勇猛異常,
猛虎下山,
勢不可擋,
直插敵群,
日軍潰散,
驚呼膽寒,
皆成魍魎。
陳毅司令,
詩興大發(fā),
口占七絕:
故國旌旗到江南,
終夜驚呼敵膽寒;
鎮(zhèn)江城下初遭遇,
脫手斬得小樓蘭。
七七事變,
狼煙四起,
山河破碎,
生靈涂炭,
民族存亡,
危在旦夕。
國難當頭,
全民抗戰(zhàn)不分南北,
保我華夏,
共赴沙場不分男女。
鎮(zhèn)江愛國人士楊效顏,
毅然決然,
送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
參加了新四軍,
奔赴抗日的前線。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沒有大家哪有小家。
楊瑞年楊華年楊青年,
他們先后都犧牲在戰(zhàn)場。
好一個“楊門三烈”,
為家為國,
赴湯蹈火,
粉身碎骨,
在所不辭,
因為,我是中國人。
鎮(zhèn)江,
你是一座文化名城,
千年文脈浩浩湯湯;
鎮(zhèn)江,
你也是一座英雄城,
英雄豪氣縱橫馳騁。
你看,
萬里長江浪奔浪涌,
你聽,
千里茅山松濤陣陣,
那是千萬個英靈的吶喊,
“我是中國人。”
世紀的風霜雨雪,
捶打著千年古城。
日寇的侵略,
不能摧垮中華民族,
只能促使她,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
歷來溫和的江南百姓,
由此鑄進了堅強,
雋永秀美的城市山林,
從此彰顯了雄渾。
今天,
我們勿忘國恥,
明天,
我們踏上征程。
沿著先烈的足跡,
牢記列祖的遺愿,
溶進強國之夢的洪流。
這洪流,
日夜奔騰,
這洪流,
勢不可擋。
為了偉大的理想,
向著遠方的目標,
波瀾壯闊,
滾滾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