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白云低垂,綠油油的莊稼旺盛喜人,祖國可愛的花朵們佩戴鮮艷的紅領巾活潑可愛。
好像就是個約定,每次來到這青青的山崗,天空總飄忽著雨絲,霧嵐襲上山頂,遠近一片灰色。
不為別的,就是為了祭拜抗戰中新四軍挺進江南后不久發生在家鄉那場規模較大的血戰,以及犧牲的那位年輕的最高領導——新四軍老二團政治處主任肖國生和他長眠在此70多年的戰友。
江南的春天總是那么花紅水碧,嵐影沉浮,霞光掩映。一旦大地母親遭到外敵入侵的鐵蹄蹂躪時,優秀的中華兒女視死如歸,甘灑熱血。自新四軍彎弓射日到江南,取得韋崗伏擊戰、火燒新豐火車站、夜襲句容縣城等一連串大捷,惱羞成怒的日寇于1939年3月7日凌晨,糾集數千步騎兵合擊包圍新四軍一支隊老二團宿營地鎮江縣上、下會村進行瘋狂的反撲,作為其中的一場戰斗,白石山突圍戰被時間深深地烙進史料中,燦然生輝,永遠鮮活。
就是這里,位于上、下會村西北八公里處屬句容縣白兔鎮境內的白石山,當初海拔有119米,經過時空隧道的磨礪,不斷被削平開挖,如今只剩下長滿青青不知名野樹野花的低矮山崗,一條村級柏油馬路熱鬧地穿山而過,道路兩旁是村莊和現代化廠房,四周田疇阡陌,溝壑縱橫,這是一個曾被槍聲撕裂又被槍聲敲打得堅強深沉的山崗。少年時期,每個清明節,老師都會組織學生抬著花圈,胸佩白花,排著長長的隊伍,迎著金黃的油菜花步行十余里到句容縣鄭庠村去祭掃肖國生烈士墓。印象中肖國生烈士墓建在山坡上,用水泥堆砌呈圓形,占地面積不大,四周栽滿青松翠柏,顯得莊重肅穆。每次祭掃時,都有位新四軍老戰士站在黑壓壓的祭掃隊伍前,向大家講敘那場突圍戰的詳細場景,以及新四軍在江南英勇抗擊日寇的事跡。眼前白云低垂,綠油油的莊稼旺盛喜人,祖國可愛的花朵們佩戴鮮艷的紅領巾活潑可愛。但是1939年春天,鮮血卻把大地染成赤紅。老人的表情不無凝重:突圍戰中每隔一段距離都有倒下的新四軍戰士,他們大多是由南方八省紅軍戰士組建起來的抗日游擊健兒,都是寶貴的革命火種。他們都非常年輕啊,肖國生犧牲時不過22歲,就倒在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上。老人或許就是那場戰斗的親歷者,不然怎會把大多英烈的音容面貌、甚至倒地的瞬間描繪得如此真實。史料記載,1939年3月7日,連遭新四軍痛擊的日軍不甘失敗,糾集千余兵力,突襲包圍新四軍二團駐地,在生死關頭,肖國生強烈要求留下掩護部隊突圍,戰士們冒著敵人的炮火英勇無畏,從黎明打到黃昏,斃日軍56人,傷43人。而身為二團政治處主任肖國生率領戰士在第八次反擊時不幸中彈壯烈殉國。上、下會戰斗是新四軍挺進茅山地區后,第一次大規模反包圍戰,其中肖國生是新四軍第一個在作戰中犧牲的團級領導干部。1952年,句容縣人民政府在白兔鎮北10公里的鄭庠自然村北,建肖國生烈士墓,雙墓并立,墓前建高1.5米紀念碑,上刻“浩氣參天”四個大字,紀念碑背面刻有碑文。
這些前赴后繼的場景陣容像一群浮雕在我的腦海里矗立。他們在眼前沖殺吶喊,他們目光如炬震撼靈動,他們把血肉融進用生命守衛的土地,把魂魄寄存給了那片山崗煙霞。他們就是山崗上年年紅遍的紅杜鵑,在風雨中怒放再生。
上、下會戰斗后,數千名群眾在家鄉兩次聚會沉痛追悼肖國生,飲泣聲一片。陳毅司令員在撰寫的悼文中寫道:茅山的風雪,長江的波濤,都在追悼我們的抗戰英雄,我們應該以更大勇氣來繼承他們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