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了江蘇電網工程的環保特點及存在的問題,結合新發布的輸變電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內容,對江蘇電網的環保管理工作面臨的形勢變化進行了探討,指出新導則的實施對江蘇電網環保工作的進一步發展有重大促進作用,同時也是新的挑戰。
關鍵詞:江蘇電網;環保管理;環評導則
1 概述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于2014年10月20日發布了《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輸變電工程》(HJ24-2014),并于2015年1月1日起實施[1]。該導則雖然是對《500kV超高壓送變電工程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HJ/T24-1998)的修訂,但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輸變電工程》(HJ24-2014)是我國電網工程環評領域的一項重大發展與創新。該導則在吸收并保留《500kV超高壓送變電工程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HJ/T 24-1998)中的主要內容后,針對一系列新的環保法律法規的要求及輸變電工程建設環境投訴糾紛情況,完善了電磁環境評價工作等級劃分以及生態評價、規劃相符性分析、公眾參與、直流工程評價等相關內容,對輸變電工程環境影響評價的內容、方法等技術要求做出了規定。
江蘇地區電網環保工作開展較早,是全國首批開展輸變電工程環境影響評價的省份之一,在2001年環境影響評價法發布后,即逐步開始對建設中及擬建的輸變電工程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文章結合江蘇電網的環保特點,以及新發布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輸變電工程》(HJ24-2014),分析該技術導則實施后對現有的輸變電工程環保的影響,以及未來新建工程中環保方面的一些新的技術要求。
2 江蘇電網主要組成及特點
江蘇電網是華東電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東聯上海、南鄰浙江、西接安徽,現有10條500kV省際聯絡線分別與上海、浙江、安徽相聯,3條500kV線路與山西陽城電廠相聯,通過1回±500kV龍政直流、1回±800kV錦蘇直流與華中電網相聯。
一般意義上我們所指的輸變電工程,通常包括變電站工程及架空輸電線路工程。隨著江蘇經濟的不斷發展,江蘇地區電網變電站建設呈現出以下特征:(1)變電站遠景規模越來越大,但占地面積卻變得越來越小;(2)變電站選址越來越密集,也更趨近于居民區;而架空輸電線路的建設則呈現如下趨勢:(1)在一些農村地區及城市邊緣地區,都由于輸電線路通道資源的限制,線路從原單一電壓等級向混壓架設的方式轉變;(2)沿線居民的居民住宅由一層向多層發展,甚至有高層住宅;(3)城區內的輸電線路已基本均采用電纜敷設,周邊居民區較多。
3 現階段江蘇電網工程的環保特點及存在的問題
3.1 江蘇電網工程環保特點
3.1.1 嚴格的環保管理制度
江蘇地區電網工程環保管理全過程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在工程前期開工前即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待取得環保審批手續后方開工建設。工程建設的過程中,嚴格做好施工期環境監理工作、保證施工期各項指標能達到相應的環境標準要求。在工程建設完成后,由相關的環評審批機構對其進行竣工環境保護驗收,驗收合格后方投入使用。同時,江蘇省電力公司也在環保方面加大投入,每年定期對各地市供電公司的環保專工進行教育培訓,在一些重要的容易引起居民關注的變電站附近配置了在線監測儀器等,實時顯示項目運行時周邊的工頻電場、工頻磁場強度及達標情況。同時,也委托有檢測資質的社會檢測機構為其管轄區域內的變電站進行年度的電磁及噪聲檢測,關注工程運營期的達標情況。
3.1.2 嚴格控制電磁、噪聲的環境影響,保證達標
江蘇電網站點密集,城區變電站、輸電線路較多,這就對其的環保達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江蘇電網一向在工程設計中,即加大環保投資,減少對居民的影響。位于城區的變電站通常采用全戶內布置、采用低噪聲主變壓器等方式降低運行噪聲,大大增加了變電站工程的投資額,一般一個戶內布置的110kV變電站,投資額通常較戶外布置的變電站要增加約2000萬元的投資,可以說江蘇電網在環保方面的投資是不遺余力的。通過采用戶內布置、低噪聲主變等方式,通常能使變電站的廠界環境噪聲排放值降低8~10dB(A),不僅能做到達標不擾民,而且能基本做到變電站建成前后不改變周圍的聲環境質量,減少居民對變電站工程的關注。而對于農村地區敞開式布置的變電站,首先要做到噪聲達標。在控制措施上,最先采用的是“源頭控制”的方案,即首先降低主變的聲源,主動降噪。在“源頭控制”仍不能達標的情況下,才會考慮在廠界處加裝隔聲墻等被動措施,保證廠界噪聲達標。
對于電磁環境的影響控制,在農村地區,由于江蘇省經濟發達、人口密集,農村地區很多地方居民樓都是三層、四層小樓。為了降低線路運行對其的電磁影響,一般采用合并線路走廊并高跨的方式降低工頻電場、工頻磁場。部分地區如南通等城市的郊縣地區,線路架設高度已大于30m,理論運行線路下方的工頻電場強度僅占比不到10%。而在城市地區,由于高樓林立,對于220kV及以下電壓等級的新建輸電線路已基本采用電纜敷設的方式,降低其運行產生的工頻電場強度等。而既有的一些老線路由于歷史原因還采用架空方式架設的,已逐步對其改造成電纜下地。如位于南京市江東中路附近的下關~莫愁220kV線路,已經歷多次改造,雖然線路附近的民房處工頻電場、工頻磁場均能達到標準要求,但為了減少對周邊居民的影響,全線約10km長的線路僅有在一些空曠地帶約2km還保留架空,其余段鄰近居民區的線路在近5年間已逐步改造成電纜敷設。這樣一方面降低了線路周圍居民點的工頻電場、工頻磁場,同時,也減少了占地,對城市規劃、景觀等的影響均降到了最低。
3.1.3 加大電網環保方面的課題研究
江蘇省電力公司每年均投入大量資金進行電網環保方面的課題研究,近年來,成立了包括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電力變電站運行時的噪聲特性研究、架空線路不同架設方式周圍電磁環境影響分析、變電站輸電線路標準化設計方案的環保評價、500kV超高壓輸電線路工頻電場變化規律研究(主要針對不同季節、溫度、濕度變化)等一系列的電網環保課題研究并取得了多個專利,開發了江蘇電網規劃生態環境因子信息化管理系統等。并且每年仍然在不斷加大投入進行電網環保方面的研究,力求做到和諧電網、環保電網。
3.2 目前主要存在的問題
3.2.1 《500kV超高壓送變電工程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不能滿足現階段輸變電工程發展的要求
2015年1月1日前,江蘇電網輸變電工程環評參考的主要文件為《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總綱》(HJ HJ2.1-2011)、《500kV超高壓送變電工程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HJ/T24-1998)及相關的聲環境、生態環境影響的評價技術導則。其中,由于輸變電工程電磁環境的影響中,僅能參考《500kV超高壓送變電工程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該規范中的電壓等級為500kV,而江蘇電網每年的建設項目大多數為110kV及220kV的輸變電工程,在電壓等級上存在較大的不一致。同時,500kV的技術規范也屬于推薦性規范,在參考該技術規范進行評價時,當工程出現環保方面的群眾投訴及糾紛時,不能給予公眾更有說服力的解釋。且針對不同電壓等級的工程變電站的布置型式存在很大區別,500kV變電站多數為戶外布置式、輸電線路為架空輸電線路。而多數建造的110kV、220kV變電站有戶外和戶內兩種布置型式,輸電線路也分為架空和電纜輸電線路。一般戶內布置的變電站與我們看到的普通建筑物在外表上沒有差別,電纜線路埋藏于地下。其運行產生的工頻電場強度也不同于戶外敞開式布置的變電站及架空線路,一般都被建筑物或電纜外層絕緣層屏蔽,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很小。此時,仍然按照《500kV超高壓送變電工程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對該類輸變電工程進行環境影響評價,一是難以尋找到對應的評價范圍及評價方法、二是容易造成周邊居民的誤解,認為此類工程對環境的影響很大。
3.2.2 對具體項目具體措施的重視程度大于對規劃的重視程度
此類問題不僅存在于江蘇電網工程中,在全國電網建設中普遍存在。目前,江蘇電網對于具體建設項目的環境管理、環保措施等各方面細節已做得很好。但整個電網的規劃環評還略有滯后。同時,在具體項目的評價時,也對與周邊規劃的銜接性考慮不夠。2013年起,江蘇省電力公司已開展全省的500kV及以上電網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同時,從蘇州、南京、常州等市開展220kV及以下電網規劃環評,目前已經有了成功經驗并將其擴展到全省。而在具體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中,由于目前規劃具有前置性,即項目首先需取得規劃部門的同意后方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因此,對于具體項目與規劃的銜接性評價不夠,往往都是有了項目、有了規劃后再考慮其對周邊的影響。這在另一個程度上,也更強調了規劃環評的前置的重要性。當規劃環評前置后,在進行具體項目的環評時,才能更好的評價其與規劃的符合性。
4 江蘇電網環保工作的發展展望
4.1 考慮了與規劃的銜接性
《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輸變電工程》在內容中考慮了電網建設項目環評與規劃環評的銜接性,明確輸變電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中應說明電網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如有)的審查意見及其落實情況。這樣,對于一些可能建設在居民區附近的項目,有了明確的規劃依據,并能夠明確說明規劃與環保的符合性。同時,對于包含在已批復的規劃環評中的輸變電工程,也可依據規劃環評及其審查意見適當簡化環境影響評價內容[2]。此項內容對于江蘇電網的環保發展而言具有重大的意義。江蘇電網電力設施密集,建設項目多,建設周期短、規劃站點多并且周邊的規劃滾動性較快。有了明確的規劃環評內容及批復,能避免因為局部地區規劃的模糊性造成的不必要的糾紛。這也要求江蘇電網在未來需進一步做好電網項目的規劃環評工作,做到規劃環評前置。
4.2 評價方法更有針對性
根據各類工程特點細化了評價等級及評價范圍,考慮到原《500kV超高壓送變電工程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對電壓等級、敏感目標、工程建設性質等考慮不足,在《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輸變電工程》中,將不同電壓等級工程特征以及一定距離范圍內是否涉及電磁環境敏感目標的環境特征,將電磁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劃分為三個等級。一級評價應對電磁環境影響進行全面、詳細、深入評價;二級評價應對電磁環境影響進行較為詳細、深入評價;三級評價可只進行電磁環境影響分析。如前文提到的110kV戶內式布置變電站及電纜線路,在新導則頒布前,其評價內容可能等同于全戶外布置的500kV輸變電工程,而在新導則頒布后,其評價等級為三級,僅需進行電磁環境影響分析。這也是與電網發展相適應的。同時,原《500kV超高壓送變電工程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中要求的變電站評價至站外500m,對于電纜線路的評價范圍沒有明確規定。而在《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輸變電工程》則考慮到了原技術規范的不足,對于不同電壓等級及布置方式的變電站的評價范圍也一一進行了劃分。這對于江蘇地區尤其是城市變電站而言,具有重大的意義。江蘇地區人口密集,按照《500kV超高壓送變電工程電磁輻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110kV變電站的電磁環境影響評價范圍為500m,城區的敏感目標調查量極大,并且毫無現實意義,對于設計人員而言,也沒有任何參考價值,市區內的任何110kV變電站都可能無法避讓任何敏感目標。而《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輸變電工程》將評價范圍縮小至站界外30m,也是符合110kV變電站電磁衰減規律的。根據110kV變電站站界外的實測結果,在站界外30m處的工頻電場強度、工頻磁感應強度已接近環境背景值,此項改進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因此,隨著《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輸變電工程》的實施,未來變電站及輸電線路在選址的過程中,可根據該導則中規定的各電壓等級的評價范圍、評價等級,盡量避讓評價范圍內的居民類環境保護目標。
4.3 電磁環境例行監測將更有現實意義
目前,江蘇電網雖然已開展了電磁環境的例行監測,但該監測結果通常也作為給電網運行管理部門作為設備運行情況的參考,以及評價環保達標情況達標率。而每年的例行監測卻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輸變電工程》實施后,其中有一項明確的內容為對于二級、三級評價的項目,現狀檢測結果可利用近3年的資料或實測,而在以往,此類數據要求必須實測。這樣,原本看似意義不大的電磁環境例行監測結果,則有了新的現實意義,其可作為新建項目評價時的現狀檢測結果使用,減少了重復的勞動。
目前,江蘇電網已開發了規劃生態環境因子信息化管理系統,未來完全可以在該系統的基礎上,加入例行監測的電磁實測數據,作為新建項目的現狀檢測資料。
4.4 面對居民投訴等環節時更有說服力
江蘇電網項目多,與周邊居民的相關性大,因此免不了居民投訴。每年江蘇電網都對其環保專工進行相關的業務培訓。新的輸變電工程導則實施后,迫切需要對其相關從業人員進行新導則的培訓。新導則更加細化,考慮問題更加仔細全面,因此,在面對居民的不同問題,如規劃、范圍、標準等原來模棱兩可的問題時,大多都能有明確的技術性支持。但這也對電網環保工作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其盡快掌握新導則的重要內容。
5 結束語
江蘇電網的環保工作在近年來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由于部分主觀及客觀原因,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足。《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輸變電工程》(HJ24-2014)實施后,對江蘇電網的環保工作的進一步發展有著重大的促進作用,但同時也對江蘇電網的環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參考文獻
[1]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輸變電工程(HJ24-2014)[Z].
[2]楊凱,楊光俊,劉紅志,等.江蘇省電網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現狀實踐與思考[J].電力科技與環保,2013,29(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