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章以手機靚妝工作室為例,對高職院校基于工作室模式的移動互聯網開發人才培養的實施過程和具體效果進行分析研究,給出客觀評價。
【關鍵字】 工作室模式 移動互聯網 人才培養
一、引言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移動終端普及速度非常之快,根據權威IT研究與顧問咨詢公司Carter相關報告預測在不久后的將來,全球移動上網用戶會超過互聯網用戶。伴隨著移動應用軟件開發人才的巨大需求,如何培養出優秀的移動應用軟件開發人才已是各高職院校勢在必行的重要任務。工作室模式下移動互聯網開發人才的培養,是在結合移動互聯網產業需求與高職學生特點的基礎上,以崗位能力為主線,以崗位職業要求為標準,以課程模塊為內容,在企業人員與教師的帶領下,由學生自主完成實際項目,在此過程中逐步摸索出培養移動互聯網開發人才的課程體系并建立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過程質量評價體系。在校企合作的平臺上搭建基于工作室模式的開放共享的產學研一體化的大學生移動應用創新創業實踐平臺。
二、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及運作機制
2.1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

以手機靚妝工作室為例說明工作是培養模式如圖1。工作室以實際項目、科研課題或參賽項目為依托,由企業工程師或者專業教師作為項目主管帶領3-5名高年級學生完成。項目開發過程中根據學生興趣特點進行不同分工,每組由UI設計師、軟件開發工程師、軟件測試工程師組成。在開發過程中指導幫帶低年級學生。低年級學生進入工作室后主要以助理身份出現,學習技術的同時幫助高年級學生完成項目中的簡單任務。助理分為UI設計助理、軟件開發助理和軟件測試助理,因涉及任務相對簡單,每位學生可以擔任不同的助理角色,為后續確定項目角色做準備。管理人員主要負責和企業溝通,保證企業工程師及時到位,對工作室成員進行日常管理,對項目進度、質量進行監督。
2.2工作室運作機制
a.招募工作室成員。新生入校軍訓結束后,安排合作公司來學校宣講。宣講結束后,學生報名,根據報名簡歷進行初選,確定面試名單。公司工程師和專業教師組成面試小組組織面試,最終確定新一期的工作室成員。
b.工作室日常管理。對于工作成員,管理人員會進行考勤,每周至少一天在工作室進行學習。高年級學生成員每周至少召開一次項目組例會匯報項目進度,共商技術難點,需提交相關會議記錄。低年級學生每周至少召開一次技術討論會,匯報學習進度,分享學習經驗,需提交相關會議記錄。
c.工作室“以人為本”的運作宗旨。工作室提供UI設計師、軟件開發工程師、軟件測試工程師三種不同崗位角色供個人選擇。項目小組多人組成充分鍛煉團隊合作能力。作為工作室老成員的高年級學生以參與項目、參加比賽的形式提鍛煉技術,提升自身價值。對于工作室新成員-低年級學生以完成針對知識點的任務為主,積累知識,打牢基礎。
2.3階段性成果
1、工作室學生參加2013年江蘇省“領航杯”大學生數字媒體作品競賽,4人獲得二等獎、1人獲得三等獎。參加首屆“移動杯“應用軟件設計開發大賽應用開發類2人二等獎、6人三等獎、14人入圍獎。2、工作室專業教師主持參與應用開發類科研課題5項,指導學生參賽5人獲優秀指導教師。3、與手機靚妝工作室合作的天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采納工作室學生作品放至其電子市場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
四、實踐成效
(1)使校企教育資源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得到合理利用。讓學生在工作室中經歷結構完整的工作過程,體驗從任務分派、計劃制定、檢查實施的整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不僅提升技術技能,還熟悉了各職位的相互關系,鍛煉了團隊合作等軟實力。在實踐中完成學習任務獲取專業知識并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同時獲得整體思維和系統思考等關鍵能力。
(2)促進專業教師不斷更新專業知識、提高專業實踐技能,并成為教學過程的策劃者、組織者和咨詢者。
(3)節省企業培訓新員工的成本。以工作室為平臺培養出的學生,不再僅僅是單純意義上的“學生”,更多的時候是作為一個工程師或公司的員工的角色來參與整個教學活動,這有利于培養學生堅忍不拔和吃苦耐勞的精神品質,可以有效地鍛煉和培養他們的生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幫助學生主動調整心態和重新進行自我定位,提高職業崗位的適應能力,縮短就業后適應企業崗位的時間。
五、結論
本文以手機靚妝工作室為例,對高職院校基于工作室模式的移動互聯網開發人才培養的實施過程和具體效果進行分析研究,在探索中總結了工作室模式在移動互聯網開發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經驗,為培養更多的移動互聯網開發人才打下一定的基礎。
參 考 文 獻
[1] 龔婷婷,徐健銳,高職計算機類專業“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探索———以江蘇聯合職業技術學院鎮江分院為例[J],鎮江高專學報,2015 年1 月第28 卷第1 期.
[2] 續駿,工作室模式的探索,2013清華國際設計管理大會論文集(中文部分)[C],201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