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帶動了現代科技的發展,光傳送網(OTN技術)在電力通信網中的作用也舉足輕重,被廣泛應用于電力信息傳輸領域。本文結合實際,對OTN技術的概念、特點、現狀及其在電力通信網中的應用做出分析探討。
【關鍵詞】 OTN技術 電力通信 應用
當前在科技現代化的大背景下,電網工程也在不斷順應時代發展向信息化、數字化進程邁進,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電力通信對傳送網的要求也逐漸提高,OTN作為新興的科學技術,在一定程度上對電力企業信息化、數字化走向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此,OTN技術對IP業務進行承載,得以迅速發展。
一、OTN技術的概念與特點
OTN(光傳送網,OpticalTransportNetwork),是以波分復用技術為基礎、在光層組織網絡的傳送網,是下一代的骨干傳送網,OTN通過G.872、G.709、G.798等一系列ITU-T的建議,進而規范出的新一代“數字傳送體系”和“光傳送體系”,OTN技術將解決傳統WDM網絡無波長或子波長業務中組網能力弱、調度能力差、保護能力弱等問題。OTN以波長級業務作為基本處理對象,作為電域和光域的統一管理標準,OTN跨越了傳統的電域和光域(數字傳送和模擬傳送),將傳送網推進到真正的多波長光網絡階段。其主要優勢就是能夠全面地前后兼容,以原有的SONET和SDH管理功能作為基礎,在此基礎上使通信協議安全且透明,并且為WDM提供端的倆接與組網能力。同時,OTN為ROADM提供光層互聯規范,并補充了子波長匯聚極其疏導能力。
二、電力通信網現狀
電力通信網是電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專業性要求極強的通信網,如今隨著網絡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力通信傳輸網在網絡信息的傳輸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并不斷發展、壯大,然而在此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問題。
由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科技投入和研究力度不一樣、政府政策貫徹落實的程度不均衡,導致區域間電力通信網發展水平極不均衡,在一些發展快的地區,通過充分利用電力通信傳輸網技術,早能實現環網光纖化和數字化,該區域通信業務的服務能力實現很大程度提高;而一些地區受經濟、地理、政策等方面原因制約,電力通信傳輸網的建設還不健全,甚至有些偏遠地區或山區連最基本的調度電話都無法保證落實。
三、OTN技術在電力通信網中的應用
電力系統通信業務在未來將會向大顆粒IP業務方向發展,傳輸所需帶寬將呈現迅速增長態勢,OTN能夠以高速高質和透明的特點來進行信息傳輸,同時OTN技術也針對電力通信網的更高要求顯示出了其自身的優越性。一個光纖骨干網絡電力網中,OTN能夠連接和使用任意電氣設備,該組網模式對電力系統通信業務IP需求更容易適應,并能夠通過分辨不同網絡的復雜性,進而利用不同的拓撲結構進行選擇和支持。
3.1 組網模式
包括全OADM組網、全OTM組網和OADM+OTM混合組網等方式,基于全OTM組網的本質就是現有的點到點與喚醒WDM網絡支持,每節點都要中繼OTU或背靠背OTU來進行電中繼。另外,大顆粒業務通常在中心節點間實現,很少在廠站節點間進行大顆粒業務處理,廠站節點組網結構相對于調控中心節點更加穩定,光纜架設可靠性更高。對于核心節點數量多的網絡,需要利用ASON(自動交換光網絡)功能來承載核心間的業務,ASON抗多次斷纖,能夠有效保證核心層網絡安全與穩定。
3.2 設備選型
(1)核心節點層面,要選用光電混合OTN設備。核心層業務量較大,常要進行繁瑣而復雜的時隙轉接,核心層業務顆粒大多是波長級ODUK顆粒,必須利用電再生才能實現其信號遠距離傳輸,電交叉設備能夠很好地化解波長阻塞困難。(2)在匯聚節點層面,要選擇光交叉型OTN設備。該層面主要是由骨干廠站節點構成,網絡業務只由這些節點操作業務的穿越,在光層面以波長顆粒來進行傳輸要便捷于光-電-光方式,能夠有效減少耗能,降低故障發生率,使傳輸效率更高,質量更可靠。
四、 結語
綜上所述,OTN技術匯集多種現有的電力通信技術優勢,能高效滿足目前我國電力通信網的發展需求,被廣泛推廣和應用,OTN作為現代化信息傳輸技術,一方面推動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滿足了人民群眾目前對于信息通信傳輸的高要求,這就要求電力企業要熟練掌握OTN技術的概念、特點和其在信息通信傳輸領域的應用詳情,并實時創新改革,使OTN技術更大程度服務于電力通信網。
參 考 文 獻
[1]李曦 .OTN技術在本地傳輸網絡應用探討[J].電信技術,2010(1):55-57.
[2] 劉玉潔,肖峻,丁熾武,等 .OTN最新研究進展及關鍵技術[J].光通信技術,2009,42(6):36-39.
[3]王嘩 , 苗臣冠 . 新一代傳輸網 OTN[J].通信技術,2010,42(5):152-154.
[4]于曉東,OTN+PTN技術在電力通信網中的應用[J].電力系統通信,2010,31(217):31-33.
[5]任欽.淺談OTN技術在電力通信中的應用[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 ),2012(35):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