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5)06-0063-01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發(fā)展也逐漸加快了步伐。為了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求,信息技術課成為了小學的必修課程,如何上好小學信息技術課,無疑成為了小學教師的最大挑戰(zhàn)和考驗。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指出:“中小學信息技術程的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如何構建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認為,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藝術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
一、精心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
成功的導入,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起學生內在的求知欲,并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引子、做鋪墊。所以,課堂教學應講究導入的設計,運用不同的導入方法,使課堂教學活起來
就中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來看,一般說來,對他們學習興趣起主導作用的是直接興趣,作用時間也較長。教師應幫助他們形成直接興趣,并根據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水平,適時地幫助他們把直接興趣轉化為間接興趣。相對而言,在信息技術課程中,學生往往對直接接觸計算機興趣很大,愿意動手操作;而對于學習計算機原理,興趣就小多了。有鑒于此,不妨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操作機器來學習新知識。這樣,學生在計算機課的學習中就會感到輕松愉快,并保持較高的學習熱情。在教學內容上,也應力求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獲得知識技能
新的課程改革綱要中要求教師“改變課程實施過于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這些理念對改革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在書法中有飛白,那是意境;在繪畫中有虛有實,給人以想象的余地,在教學中也應該留有讓學生想象的空間,老師應大膽放手,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解決實際中碰到的問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自己主動獲得知識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信息技術的操作有許多都是相似的,明白了此既明白了彼。教師不必講得太多,指導得太細。
比如在“畫圖”軟件中,教師講解了矩形的畫法,那么其他橢圓和圓角矩形,就不必再講解了,從教學效果來看,大部分學生能夠掌握其它兩種圖形的畫法。
三、鼓勵創(chuàng)新,發(fā)展學生個性,培養(yǎng)信息素養(yǎng)
創(chuàng)新是永恒的主題,“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發(fā)展的不竭動力。”信息技術就是要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要做到與眾不同,發(fā)展學生的愛好和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信息技術中留給學生創(chuàng)造的空間有許許多多,如“畫圖”中的自由創(chuàng)作、“Word、PowerPoint”中的電子作品創(chuàng)作……這些都是學生進行創(chuàng)新的范圍。在教學中教師要切記千萬別要求統(tǒng)一,在評價時也要靈活多樣,注重能力方面的評價。
四、培養(yǎng)熱愛科學的觀念,豐富學生感情
在計算機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觀念,引導他們熱愛科學,與計算機交朋友。事實上,只有學生對計算機原理有了一定的科學認識,才會真正與計算機交朋友,才能認識到計算機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進而激發(fā)起對真理和科學的追求和向往。但單純地講授計算機原理和計算機語言,對于中學生來說往往事倍功半。據一些學生反映,計算機用于學科知識的學習,比單純學習計算機語言更有助于提高對計算機作用的認識,更能激發(fā)他們學習計算機知識的熱情。
信息技術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在無經驗可循的情況下,要靠我們自己去不斷探索、總結、交流。同時,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極富創(chuàng)造性、具有明顯時代發(fā)展性特點的新興課程,它需要我們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來共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