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愛華 吳大扣

摘 要:家庭儲蓄的規模反映了人們的儲蓄需求,反映人民對政府的信賴,多種因素使人們的儲蓄需求轉化為儲蓄動機和儲蓄行為。
關鍵詞:儲蓄需求;儲蓄動機;儲蓄行為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9-0121-02
原美聯儲主席葛里斯潘向世界狂言:未來世界有兩大危機,一是美國財政赤字2萬億;二是中國儲蓄存款20萬億,這兩個天文數字實在叫人難以理解。中國人有句俗話叫債多不愁,虱多不咬。這些年美國的債務越積越多,人們仰慕的帝國大廈將會向何處去,次貸危機只是個信號,資本主義的闊爺們對中國的儲蓄規模評述不一,一會兒說中華帝國威脅論,一會兒說中華帝國崩潰論。幾十年來,美國佬總是不讓我們閑著,總是在我們頭上打主意,索羅斯受政府旨意一手導演的泰國金融危機,隱藏禍心是想搞垮共產黨接管的香港。把中國大陸的金融引入迷陣,結果中國巋然不動,還能堅持人民幣不貶值,表現了一個負責任的社會主義大國的博大胸懷,受到世界人民驚嘆。中國人民還很窮,人均收入世界排名一百多位,可是中國人民歷來很會理財,儲蓄規模不斷驟增,成了金磚四國之首,中西方人的消費觀、儲蓄觀差別之大絕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說清的。西方人的本質是資本的化身,崇尚人生幾何,及時行樂,拼命掙錢、盡情享受,而中國人勤勞節儉,潔身自好,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留有充分余地,農耕文明幾千年養育的中華民族形成自己的獨特文化脈搏,沉穩而豐厚。西方人死后,碑文上注明欠貸幾百萬,被人驚呼:“偉大”;中國人死后留有儲蓄被人稱贊明智。難怪世界政治制度上劃分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
一、儲蓄需要與動機
在經濟繁榮的社會,人們無法避免消費、儲蓄、借貸。人們用勞動所得的貨幣去購買食品服裝是消費,準確地說是現間消費,不消費就無法活下去;當人們去購買汽車、高檔房屋,甚至包括購買債券、股票和儲蓄,也是一種消費,是一種未來的消費,甚至借貸款去購買房屋汽車,謀劃未來更好的消費,期待增值,還是為了爭取更好的未來消費。人們為什么要儲蓄,儲蓄需求是人們對貨幣只有并達到一定數額的一種渴望,也是馬斯洛的人生需求五層次論的具體體現,它既是生存需求,是交往需求,也是受尊重的需求,更是實現人生價值的需求,這也是動物的本能,螞蟻、蜜蜂都會儲糧過冬。比爾·蓋茨受人尊重,首先是因為他是世界首富,街頭乞丐無人問津是因為他沒有占有分文,道理就這么簡單。可見,儲蓄需要產生于消費需要,消費需要來源于個體生存,繁衍后代。由于消費需要與貨幣支付能力在時間上、空間上、數量上表現不一致,就是說人生歷程中,經常出現想消費而無貨幣支付能力,或者有支付能力而暫不需要消費,這種矛盾沖突的解決就產生了人們的儲蓄需求,俗話說,以防不測。選擇舉債也可以緩解這一矛盾。但舉債是受限制,缺少主動權,存在風險選擇,儲蓄則是萬全之策。由人們的儲蓄需求的推動力而產生儲蓄意念的動機。西方經濟學的集大成者凱恩斯刻畫了儲蓄動機的八種表現:(1)謹慎,以防不測;(2)遠慮,預防未來用錢;(3)計算,享受利息增值;(4)改善,提高今后消費水平;(5)獨立,顯現個人理財能力;(6)企業,爭取投資的本錢;(7)自豪,遺留財產給后人;(8)貪婪,遏制消費的吝嗇欲。諾貝獎獲得者薩繆爾森認為儲蓄動機是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或是防老,或是為安全,或是守財奴(miser西方人很鄙視),或是為權力,或是一種文化習俗,很難測定,因人而異。儲蓄動機的產生內外兩個條件,一是內在要求,二是外在條件,內外因結合,為了儲蓄而儲蓄,刻意節儉,那是消極儲蓄,或者叫天意儲蓄。積極創收,正常消費,剩余部分儲蓄,以備未來做大事,這是積極儲蓄。隨著經濟文化社會交往的深入發展,消極儲蓄越來越少,積極儲蓄越來越多。
從整體上,我國居民儲蓄動機主要處于第(3)、(4)、(5)階段,城市購房為重點,農村婚嫁為重點,在這八項動機驅動下就會產生儲蓄行為。只有發展到儲蓄行為階段,才發生質變,由內在觀念轉化為外在行為。
二、儲蓄行為的心理因素分析
影響儲蓄行為的因素很多,傳統的觀念是經濟繁榮、收入增加;其次是市場價格、通貨膨脹、利率變動因素,如果以美國做范例,似乎這些理由都被否定,美國是個怪物,世界最繁榮,人們卻偏偏不愿儲蓄,而去拼命舉債購房,一人一家搞了幾百套房屋,欠債幾個億毫不介意,簡直不可思議。銀行也知道這其中風險,卻無擔保貸款,借貸雙方在拼什么,導演一場劇烈的惡性賭博,這其中各懷鬼胎,心理隱形博弈。國民沒命貸款購房,實質是對未來發展前景失望,對國家政府失信,利用私有制的產權體制,企圖在未來風險中獲益,而政府和銀行明知貸出去收不回,風險極大,還是睜只眼閉只眼,圖個虛假繁榮。美國的銀行多數是私有銀行,信譽度難測,誰都知道美國以夜貓銀行著稱(Wild cat Bank),一年能倒閉幾千家銀行,誰還敢在里面存款。美國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理由之一,中國銀行要全部私有,不倒閉幾家銀行就不叫市場經濟。卻不知銀行是國家政權威嚴的象征,社會誠信的標桿,社會主義中國五大銀行堅持公有制,以國家財政為支撐,以國家政權穩固的信譽度為保障,中國不允許夜貓銀行存在,銀監會嚴格監管,人民無限信賴銀行,才會把一些微薄的積蓄存放在銀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正處于資金短缺的資本原始積累階段,人民的儲蓄行為正好吻合國家發展的資金需要,絕好的配對。中國不發展,不強大,那才是怪事,談何崩潰。索羅斯曾授意來中國施展才略,想做泰國夢,把中國金融搞亂,可只在北京轉了一趟,慌忙逃回,向克林頓匯報,中國不像前蘇聯,更不同于泰國,人民的文化心理太滯重沉穩,無計可施。可見,簡單的儲蓄行為卻體現了政治制度,體現了民族文化心理素質。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最基本的經濟單位,家庭消費有個時間偏好,時間偏好就成了家庭儲蓄的一個動機,若以貸款滿足當前消費,這種家庭傾向于及時行樂,傾向未來消費的家庭則注重儲蓄,這種時間選擇的差異與滿意延遲心理息息相關,經濟學上把為了將來得到更多的錢而當前儲蓄的情感的測量指標叫主觀利息率,這種主觀利息率反過來又決定了人們是存儲或是消費的時間選擇。當然,通貨膨脹對人們時間選擇產生心理損耗,超過限度,人們又會減少儲蓄。當前我國的房價上漲問題就是一例,房價越漲,人們不愿存款,而去貸款購房,一套、二套、十套、百套的購,國家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想以房屋開發來拉動經濟增長,增加GDP,房價一漲再漲,人民有怨言,形成惡性循環。主觀利息率嚴重下跌。國家對策是提高儲蓄存款利率,限購房屋,購房貸款利率提高,壓抑房價。低收入的群體自我控制能力更強,更耐心。文化年齡和地位對人們的時間選擇各有獨到之處。
預期是人們的一種理性的心理活動,是人們對目前相關經濟變量的主觀判斷,家庭進行儲蓄決策時,總是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和可能,以現在行動取得未來不確定的報酬。儲蓄預期對于儲蓄決策行動作用極大,由利益驅動,儲戶預期利率物價,經濟增長速度,甚至政府的政策、外交、軍事變動趨勢,選擇消費或儲蓄及儲蓄數量。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也塑造了一批敢于冒險的人格特質的人群,他們不看重儲蓄,而是看重股票,投資貸款,成就大業。我國絕大數人不愿冒險,而看重謹慎行事,保持適當儲蓄數量,這也是我國為什么并不富裕而儲蓄規模則劇增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也正適合我國發展現階段的國情民性,為圓中國夢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
參考文獻:
[1] 俞文鐘著.當代經濟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 吳 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