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紅
剖宮產后再妊娠分娩方式的臨床分析
黃偉紅
目的 分析探討剖宮產后再次妊娠臨床分娩方式。方法 剖宮產后再次妊娠的110例孕婦, 按照分娩方式不同分為陰道分娩組和再次剖宮產組, 各55例。分析產婦的臨床分娩方式。結果 陰道分娩組的產后出血量、住院天數、住院費用、新生兒體重均低于剖宮產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陰道分娩組的新生兒Apgar評分優于再次剖宮產組, 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陰道分娩組有1例新生兒窒息, 1例感染, 剖宮產組有2例新生兒窒息, 4例感染, 兩組新生兒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剖宮產后再妊娠分娩方式的選擇應根據產婦的實際情況而定, 除滿足醫學指證外, 有剖宮產史的產婦不宜行再次剖宮產, 在滿足陰道分娩適應證的情況下, 陰道試產是安全可行的。
剖宮產;妊娠;分娩方式;臨床分析
隨著醫療技術水平及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 近幾年剖宮產率呈上升趨勢, 但剖宮產引發的問題也不斷增多, 包括孕婦術后出現腹脹、腹痛、腸道蠕動障礙等不良癥狀, 對孕婦的食欲有重要影響[1]。若孕婦長時間食欲不振, 延長了產婦健康恢復, 加上再次妊娠分娩中, 容易引發子宮破裂、產后大出血、流產等并發癥, 這就要求應注重剖宮產后再妊娠分娩方式的選擇[2]。基于此, 分析本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選擇不同分娩方式的110例孕婦的臨床資料,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行剖宮產后再次妊娠的110例孕婦作為研究對象。年齡23~40歲,平均年齡(23.5±4.1)歲, 孕次2~5次, 平均孕次(2.5±1.3)次,孕周33~41周, 平均孕周(37.5±3.2)周, 產婦中有25例產婦距離上次剖宮年限<2年, 有5例產婦有過早產史, 距上次剖宮產時間為2~9年。前次剖宮產手術方式:有105例子宮下段剖宮產, 有8例子宮體剖宮產, 有7例剖宮產術式不詳。按照分娩方式不同將110例孕婦分為陰道分娩組和再次剖宮產組, 各55例。排除有傳染病史及凝血功能障礙者。兩組孕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自然分娩試產指征:本次手術至前次剖宮產時間間隔為2年;B超顯示產婦子宮下段無缺陷, 子宮壁厚度>3.5 mm, 骨盆內外測量正常[3];前次剖宮產為子宮下段術式,并無大出血、切口撕裂及并發癥等情況發生;無原剖宮產指征存在[4];將自然分娩試產的利弊詳細告知孕婦及其家屬,在孕婦自愿接受的情況下, 決定分娩方式, 并制定自然分娩試產的方案[5]。
自然分娩試產禁忌證:本次手術至前次剖宮產時間間隔不滿2年, 有2次剖宮產史, 前次剖宮產切口愈合不善[6];前次剖宮產為子宮下段橫切口, 傷口愈合欠佳, 并有術后感染及切口撕裂、子宮異常出血等情況;上次剖宮產指征存在;產婦拒絕自然分娩試產[7]。
所有孕婦入院后, 詳細咨詢再次妊娠孕婦的情況, 通過B超及產檢, 詳細了解孕婦自身瘢痕愈合情況及胎兒情況。向產婦及家屬講解陰道產和再次剖宮產的利弊與可行性, 選擇適當的分娩方式。若產婦不愿意陰道試產, 均應擇期行再次剖宮產[8]。
1.3 觀察指標 觀察陰道分娩組和再次剖宮產組的產后出血量、平均住院天數、住院費用、新生兒體重及新生兒Apgar評分;對兩組的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分析, 包括新生兒窒息、感染等[9]。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陰道分娩組的產后出血量、住院天數、住院費用、新生兒體重均優于再次剖宮產組,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陰道分娩組的新生兒Apgar評分評分低于再次剖宮產組, 但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陰道分娩組有1例新生兒窒息, 1例感染, 并發癥發生率為2例(3.64%), 剖宮產組有2例新生兒窒息, 4例感染, 并發癥發生率為6例(10.91%), 兩組新生兒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產生出血量、住院天數、住院費用、新生兒體重、新生兒Apgar評分比較( x-±s)

表2 兩組新生兒并發癥情況比較[n(%)
近幾年, 隨著我國獨生子女政策及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我國剖宮產率呈上升趨勢, 隨之也增加了剖宮產后再次妊娠的人數。有資料表明:國內于20世紀90年代初剖宮產率達到25%左右, 直至90年代末期, 我國剖宮產率達到50%~70%[10]。剖宮產率的提高, 一定程度上明顯降低了圍生兒死亡率, 但在現實生活中, 剖宮產率的進一步升高, 并沒有降低圍生兒死亡率。由于剖宮產后再次妊娠分娩過程中存在子宮破裂的可能, 對母嬰生命安全有嚴重影響, 導致產婦及醫生對瘢痕子宮的陰道分娩存在不少的顧慮, 為規避風險,大多數選擇再次剖宮產。但多次的手術創傷可能會增加臟器損傷、子宮傷口愈合不良、出血、下次切口妊娠等風險[11]。因此, 剖宮產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選擇, 已成為目前醫療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課題。過去臨床上常把瘢痕子宮再次妊娠作為剖宮產指證, 隨著剖宮產后再次妊娠人數的增多, 一部分產婦選擇陰道分娩, 不僅縮短了住院時間、降低了住院費用, 也減少了自身損傷, 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12]。然而在臨床中, 對于剖宮產后再妊娠分娩方式的選擇, 需根據孕婦的實際情況而定, 其中陰道分娩的選擇包括:①足月自然臨產、自己愿意陰道分娩的產婦, 對部分超過41周或有其他并發癥未臨產的, 尚未采取有效的手段引產, 可以選擇陰道分娩方式[13];②對于部分產婦有陰道分娩的意愿, 通過加強孕期健康教育、營養、體重管理等指導, 將胎兒體重控制在合理范圍內, 可選擇陰道分娩, 可明顯增加陰道分娩率[14]。對于再次剖宮產的選擇, 分析產婦前次剖宮產的相關資料是非常有必要的, 包括了解產婦上次手術時間、手術原因、術后傷口愈合、現在子宮瘢痕厚度、胎盤位置及胎位、胎兒大小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等, 這些都是必須考慮的因素[15]。
通過本組對剖宮產后再妊娠的臨床分娩方式進行分析研究, 研究結果表明陰道分娩組的產后出血量、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及新生兒體重等均優于再次剖宮產組, 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可見陰道分娩組的臨床療效顯著優于再次剖宮產組。比較兩組新生兒情況, 結果顯示陰道分娩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再次剖宮產組, 但陰道分娩組與再次剖宮產組的新生兒并發癥發生情況差異不顯著, 可見兩種分娩方式并不是絕對安全的在選擇分娩方式時, 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適合的分娩方式, 掌握好指征, 在嚴密觀察下進行陰道試產分娩, 以保證母嬰安全。
[1] 陳志丹.剖宮產后再妊娠分娩方式的臨床分析.中國實用醫藥, 2014, 9(8):137-138.
[2] 黃碧蘭.剖宮產后再妊娠分娩方式的臨床分析.贛南醫學院學報, 2009, 29(2):263-264.
[3] 李美霞.剖宮產后324例再分娩方式的分析.中國實用醫刊, 2013, 40(18):105-106.
[4] 張海燕.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150例分析.中國現代手術學雜志, 2013, 17(1):51-54.
[5] 彭慧英.剖宮產術后再妊娠分娩方式的臨床分析.按摩與康復醫學(下旬刊), 2010, 1(4):69.
[6] 李曦.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150例分娩方式的選擇.陜西醫學雜志, 2010, 39(6):668-670.
[7] 韓利紅, 張小光.剖宮產術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探討.貴陽醫學院學報, 2014, 39(3):426-427.
[8] 路俊蘭, 方浴娟, 蔣文蔚, 等.剖宮產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探討.解放軍醫學雜志, 2009, 34(5):644.
[9] 侯愛琴, 李巧紅.218例剖宮產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母嬰結局分析.醫學綜述, 2014, 20(7):1336-1338.
[10] 陳旭軍, 東帝汶.820例經產婦剖宮產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探討.實用醫院臨床雜志, 2012, 9(3):112-113.
[11] 郭靜.剖宮產后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與母嬰結局分析.中國誤診學雜志, 2010, 10(24):5864-5865.
[12] 戴賢賢.瘢痕子宮再次妊娠255例分娩方式臨床分析.中國基層醫藥, 2009, 16(4):674.
[13] 陳文玲.剖宮產后瘢痕子宮再分娩的方式探討.實用臨床醫學, 2011, 12(8):77, 79.
[14] 黃文潮, 李凡.剖宮產后再次妊娠63例分娩方式分析.陜西醫學雜志, 2012, 41(9):1262.
[15] 陸袖珍.瘢痕子宮再次妊娠分娩方式選擇的效果觀察.中國臨床新醫學, 2013, 6(7):686-68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3.176
2015-03-23]
528462 廣東省中山市神灣醫院婦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