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杏婷
預見性護理在急診危重患者轉運中的應用分析
張杏婷
目的 探討預見性護理在急診危重患者轉運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112例危重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56例。對照組轉運中予常規護理, 觀察組轉運中予預見性護理干預。比較兩組護理效果。結果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少于對照組(P<0.05), 兩組的家屬及科室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對急診危重患者轉運實施預見性護理, 可有效減少不良事件發生率, 保證患者轉運安全。
危重患者;急診;轉運;預見性護理
急診科危重患者由于病情重、變化快, 在轉運過程中易出現管道堵塞、脫落, 生命體征不穩甚至呼吸、心臟驟停等意外事件。而預見性護理通過對患者病情預見性的評估、進行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1], 有利于減少意外發生, 保障安全轉運。近年來本科對危重患者轉運進行預見性護理干預, 取得良好效果,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科2012年4月~2014年6月需要轉運的危重患者112例,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56例。對照組中男29例, 女27例;年齡38~79歲, 平均年齡(58.36±5.92)歲;急性左心衰竭12例, 腦出血9例, 大面積腦梗死6例, 腦外傷8例, 消化道大出血4例, 創傷性休克4例,急性中毒7例, 酮癥酸中毒昏迷2例, 其他4例。觀察組中男31例, 女25例;年齡35~78歲, 平均年齡(59.14±6.30)歲;急性左心衰竭14例, 腦出血10例, 大面積腦梗死6例, 腦外傷7例, 消化道大出血6例, 創傷性休克3例, 急性中毒6例,酮癥酸中毒昏迷1例, 其他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病因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轉運過程中采取常規護理, 值班護士與相關科室聯系, 簡單告知患者病情及診斷、可能需要的護理及治療, 由醫生和護士用平車轉運。觀察組轉運患者采取預見性護理措施干預, 具體措施如下。
1.3 預見性護理方法
1.3.1 轉運前預見性護理 轉運前醫生和護士對患者進行心電監護、通暢氣道、吸氧、建立靜脈通道, 監測體溫、呼吸、脈搏、血壓等生命體征, 觀察精神、神志、瞳孔、面色、血氧飽和度、尿量等癥狀和體征的變化, 詢問相關病史、發病情況等。對患者病情進行綜合評估, 判斷轉運的必要性及可行性[2]。預測和評估轉運途中可能出現的病情變化情況, 備好途中所需要的監護儀器、搶救設備、搶救藥物等物品, 保證轉運途中患者安全;提前通知接收科室, 告知患者的病情及所需要的護理和急救措施, 使接收科室做好接收準備;另外轉運前要與患者及家屬做好溝通, 告知患者的病情、轉歸及轉運途中可能出現的風險, 待家屬知情、同意簽字后實施轉運工作。
1.3.2 轉運途中預見性護理 轉運途中護士和醫生始終陪同, 動作要輕柔, 避免碰撞。密切觀察患者意識及生命體征變化;頭偏向一側, 及時清理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暢;做好相關管道的護理, 保持通暢, 防止扭曲、堵塞和脫落[3];保證各種儀器正常運轉和工作, 防止斷電及出現故障;保證補液順利進行, 調整好滴速, 做好靜脈針的安全措施, 防止出血、刺傷及脫落;做好防護, 防止墜床;監測患者呼吸、心率及心肺聽診的變化, 如有異常說明病情有變化, 及時進行處理并做好記錄[4]。
1.3.3 轉運后交接 轉運至相應科室后, 按照急診科危重患者轉運交接程序進行交接, 與交接科室進行口頭、床旁、書面交接患者基本信息、精神意識、心理狀態、生命體征、皮膚情況、液體出入量、檢查結果、管道及用藥治療情況等,雙方確認無誤后醫護人員進行簽字[5]。
1.4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轉運不良事件發生率及滿意度。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家屬及科室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2。

表1 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n, n(%)]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危重患者的轉運不是一個簡單的搬送過程, 而是一個有序的監護、護理及治療等綜合全面化程序[6], 是實現安全轉運的重要保障。預見性護理是一種超前護理方式, 指護士應用護理程序對危重患者進行全面的綜合分析和判斷, 提前預測所存在的護理風險并進行評估, 采取及時有效的護理措施干預, 避免護理并發癥及不良事件的發生, 提高護理質量,保證患者安全。
急診科危重患者預見性護理的關鍵有:轉運前對患者進行全面評估, 做好充分準備;轉運過程中對患者嚴密監測,保障各種儀器、管道正常, 如有意外能夠及時有效應對;轉運后認真、全面交接班。本次護理研究對危重患者按照以上預見性護理程序進行干預, 結果顯示, 對危重患者進行預見性護理干預的觀察組在不良事件發生率方面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 兩組的家屬及科室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均優于對照組(P<0.05)。因此, 預見性護理可有效評估預測轉運中所可能出現的風險, 并做出提前的護理干預, 有效降低了患者轉運中的不良事件發生率, 提高護理質量。同時作為急診科護理人員, 要有較強的責任心, 具有超前的護理意識, 提高預見性評估和護理能力, 從而提高護理質量保證患者轉運安全。
[1] 蔣慧娟, 劉艷俠, 賀敬, 等.預見性護理在急診危重患者院內轉運中的應用.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4, 33(10):2869-2871.
[2] 李崇娜.預見性護理在急診科危重患者院內轉運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內科, 2014, 9(3):327-328.
[3] 陽文彬, 鄧麗娟.預見性護理在院前急救急危重癥病人轉運中的應用.全科護理, 2013, 11(23):2171-2172.
[4] 朱琴.預見性護理在急診危重患者院內轉運中的應用.交通醫學, 2013, 27(5):716-717.
[5] 張娟.ICU危重患者院內安全轉運護理.齊魯護理雜志, 2014, 20(13):91-92.
[6] 伍慧紅, 卓燕容.急危重患者院內安全轉運隱患分析及防范對策.廣州醫藥, 2010, 41(6):65-6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4.158
2015-02-04]
471002 河南洛陽市第三人民醫院急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