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彩紅
護理干預膝關節半月板損傷術后的療效觀察
林彩紅
目的 探討膝關節半月板損傷術后康復護理的療法及療效。方法 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30例,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15例, 對照組在手術后為患者提供康復鍛煉的相關宣教資料,按照相關情況予以活動, 21 d后開始一般性的功能練習。觀察組在手術前為患者予以關節鏡技簡介, 術后進行康復指導及系統訓練。隨訪時對膝關節疼痛、肌力、關節活動度(ROM)、步行功能進行康復效果評估。結果 觀察組膝關節的疼痛、肌力、ROM、步行功能等康復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P<0.01)。結論 膝關節鏡微創手術治療膝關節半月板損傷具有創傷恢復期短、療效期并發癥少等優點, 同時根據患者臨床癥狀和體征, 采用系統完整的康復訓練方案, 循序漸進, 持之以恒, 能使關節功能盡快恢復, 明顯縮短了康復周期, 且安全有效, 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和應用。
膝關節半月板;康復訓練;護理干預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結構復雜的負重關節, 半月板損傷是膝關節常見病和多發病, 多由外傷引起, 自上世紀80年代國內開始應用關節鏡下進行損傷的臨床治療, 具有創傷小、住院時間短、再粘連幾率低、恢復快等特點[1]。積極手術治療和術后有效的功能鍛煉是臨床治療的關鍵。隨著關節鏡技術的發展和應用, 半月板損傷的治療得到明顯改善, 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 為盡早功能鍛煉提供了理論基礎,本研究旨在探討行膝關節鏡術后, 通過系統完整的康復訓練,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及其療效。現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在羅定市人民醫院骨科隨機選擇30例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 其中男17例, 女13例;年齡15~57歲;體重52~75 kg。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15例,均為膝關節半月板損傷行膝關節鏡手術治療。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硬膜外腔阻滯麻醉, 麻醉成功后按髕上囊→內側間隙→髁間切跡→髕股關節→外側間隙的順序進行常規關節鏡檢測進一步明確關節內病變情況,然后根據半月板損傷程度, 分別采取不同的手術治療方案,包括半月板破裂縫合術、半月板成形術、半月板部分切除術和半月板全切除術。
1.2.1 對照組在手術后為患者提供康復鍛煉的相關宣教資料, 按照相關情況予以活動, 21 d后開始一般性的功能練習。觀察組在手術前為患者予以關節鏡技簡介, 其中內容有關節鏡的基本構架、使用廣度、手術環節等, 講解手術原理、方法和術后康復鍛煉的注意事項, 在此基礎上為患者提供關節鏡手術時拍攝的影像資料, 在心理上疏導患者對手術的緊張情況, 同時為患者講解手術后的一些常見反應及感覺, 要從根本消除患者心中的恐懼感, 讓患者可以主動的配合手術以及治療。
1.2.2 擬定康復訓練計劃 術后第1天始由責任護士實施康復訓練方案, 發放健康宣教小冊子, 分四個層次實施。①康復訓練是緩解疼痛、消除腫脹、深化組織速率。首先要佩帶支具、活動髕骨、踝泵運動、肌力訓練等。②康復訓練是確保修復位置關節活動度不受影響的訓練。要予以支具設定, 支具活動范圍設定為伸/屈0~30°, 疼痛耐受極限內提高屈曲角度至超過120°;髕骨運動, 盡量超出正常范圍, 予以踝泵運動;直腿抬高運動;肌力練習;深化股四頭股內收肌以及肌肉繩加強練習[2]。③康復目標是獲得健全的關節活動度,完善肌力練習;支具活動范圍設定為伸/屈不得超過135°, 14 d后去支具;深化座位屈伸膝關節練習, 患者能夠在沒有痛感的情況下進行大幅度關節活運動, 慢慢加入彈力帶抗阻練習, 30 min/次, 2次/d;微蹲練習;游泳練習;體感覺練習。④康復目的是為了讓患者的肌力以及關節活動范圍恢復至正常水平。彈力帶抗阻練習;負荷高腿抬高;游泳練習;慢跑練習。
1.2.3 具體康復訓練 干預麻醉消退后, 開始活動患肢足趾及踝關節, 如疼痛不明顯, 開始行膝關節功能鍛煉。膝關節被動鍛煉可在術后立即開始, 主要通過CPM機進行, 以緩解損傷或術后引起的疼痛, 增加關節軟骨的營養和代謝活動,消除關節活動角度, 刺激具有雙重分化能力的細胞向關節軟骨轉化, 促進關節軟骨損傷的自身修復, 最終促進關節功能恢復。方法:術后處于麻醉狀態下的患肢即可在CPM機上開始鍛煉, 2次/d, 1 h/次, 角度從30°開始, 每日增加10°,直至120~130°為止, 速度也逐漸增加, 以患者不感到疼痛疲勞為度。在創口愈合、主動活動膝關節無疼痛時即可停止。通過CPM鍛煉, 可緩解關節損傷或術后引起的疼痛, 從而消除關節粘連, 改善關節活動的角度, 縮短住院時間。
1.3 評估標準 評定ROM, 使用M.R.C肌力分級對患者肌力進行評定;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疼痛評分;使用Lysholm和Gilquist膝關節評分;使用計時起立行走(Time up and go test)測試患者的步行功能, 治療4周后對兩組患者分別進行以上評定。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AS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 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后ROM、疼痛、膝關節功能、步行功能與對照組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 x-±s)
半月板損傷后關節活動能力降低, 是關節功能受損的核心標志, 所以是損傷后康復的重點檢測指標[3]。膝關節受損,在組織學的纖維化發生初期, 若沒有得到活動, 在4 h后就發生關節活動受限的情況, 損傷的關節固定14 d就會造成結締組織纖維融合, 這樣會導致患者的關節失去功能, 所以初期功能鍛煉十分重要。隨著關節鏡技術的日漸成熟, 對病變位置予以有指向性的切割、治療, 進而防止了對附近正常組織不必要的損傷。在降低創傷的時候, 也最大化的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率, 這為第一時間予以功能鍛煉給出了理論依據。本研究顯示, 觀察組較對照組患者膝關節功能、活動范圍、步行能力及疼痛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綜上所述, 半月板損傷關節鏡手術患者應根據患者臨床癥狀與體征, 采用系統、完整的康復訓練, 循序漸進, 持之以恒, 能使關節功能盡快恢復, 明顯縮短了康復周期, 減少了住院時間, 且安全有效, 使患者早日康復, 同時也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1] 陳凱, 車紅英.全膝人工關節置換術的康復護理.基層醫學論壇, 2010, 14(6):537.
[2] 周偉清.關節鏡下半月板修復術后的護理和康復指導.全科護理, 2010, 8(6):1640-1641.
[3] 秦國斌.關節鏡微創手術治療膝關節半月板損傷92例療效觀察.中國內鏡雜志, 2013, 19(2):191-19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4.164
2015-03-05]
527200 廣東省羅定市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