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在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形勢下,互聯網金融得以快速發展,但是由于當前互聯網金融尚未發展成熟,以至于相關的市場監管從理念到方式都跟不上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步伐,致使很多監管內容都處于空白狀態。在此背景下,金融消費者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金融市場秩序難以得到有效的維護,因此,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凸顯重要。本文就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必要性與核心原則展開了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監管;必要性;核心原則
當前,互聯網金融在國內發展迅速,但是基于互聯網金融本身具有著高風險性,且既沒有資本要求,也不受中央銀行的監管,致使其在發展的過程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一定高度的負面影響。2014年,李克強總理在工作報告中著重指出要促進互聯網金融的穩健發展,而實現互聯網金融穩健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便是實現對互聯網金融的有效監管。基于此,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必要性凸顯重要,而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核心原則同樣需要得到深入的研究與總結,從而為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有效實施奠定基礎。
一、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必要性
在當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是無法實現信息的有效對稱的,如果實施放任監管使其自由發展的話,定然無法實現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因此,實現對互聯網金融的有效監管凸顯重要。
1.個體行為存在著非理性的可能因素
在互聯網金融中,這一點表現的很明顯,例如:P2P網絡貸款這一網絡金融模式,投資者所購買的是借款人的信用貸款,而借款人的信用風險有待考究,雖說P2P平臺能夠實現對借款人信用風險的有效分析,而且在投資的過程中使用的分散性方法,能確保將所存在的風險進行分散,進而降低投資者所承擔的可能風險,但是,基于個人信貸的投資,風險是無法實現有效規避的,與此同時,投資者也無法預知這種風險的發生將給個人帶來何種影響。
2.集體行為存在著不理性的基因,進而會嚴重的影響到貨幣市場基金
這一點在當前的余額寶平臺中表現的最為明顯。余額寶的實質是第三方支付與貨幣市場基金構成的,而如果貨幣市場出現動蕩的話,投資者就會撤回資金以將自身的風險降至最低甚至是實現對風險的有效規避,此種行為對個體投資者來說是理性的,但是一旦出現集體性的撤資的話,那么整個貨幣基金市場必將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3.市場機制無法實現對風險的有效承擔
在當前的市場金融發展形勢下,很多投資擔保都存在著風險,比如存款保險,還有當前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等,這些隱性甚至是顯性的風險在當前的市場機制下無法實現有效的監管,市場無力承擔,而購買者也就只能采取“以不變應萬變”的方式來抵抗風險。
4.互聯網金融的創新存在弊端
同樣以P2P平臺為例,當前的P2P平臺顯然已經呈現出弊端,朝著病態發展,一些P2P平臺在管理上一直都沒有形成對客戶資金與平臺資金的有效分離,進而資金的劃分不明給相關管理人員以可趁之機,“攜款潛逃”的例子不勝枚舉,還有一些P2P平臺為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將具有高風險的產品銷售給不具備風險承擔的客戶。
5.存在著欺詐等行為
當前,基于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金融機構借助這一機會不斷的開發出各種新型的產品,而這些產品的統一特點為具有著高風險性,致使在推銷的過程中使很多無法識別其中風險的人群購買,進而實現自身的利益。但是,購買者在金融市場的消費行為一直都是以“剛性兌付”為處置方法,所以根本不知道這些理財產品到底有什么區別,有什么風險。
二、互聯網金融監管的核心原則
在互聯網金融中,實施監管同樣是針對所存在的風險進行管理,具體指的是對未來可能遭受的風險進行規避,以清除當前互聯網金融中對消費者的誤導與欺詐等行為,進而在確保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對金融市場以及整個市場經濟發展秩序的維護。在互聯網金融監管上,審慎監管、金融消費者保護以及行為監管都適用于其中。首先,在審慎監管上,要明確實施這一監管方式的目標與原則,即控制互聯網金融的外部性,進而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其中的外部性所指的是:信用風險以及流動風險的外部性。針對此二者的監管方式可以借用銀行監管的方式,采取“內容重于形式”的原則。行為監管的目的在于確保互聯網金融的安全性以及公平性。
綜上所述,實施互聯網金融監管的必要性在于當前市場條件下,互聯網金融無法依靠自身實現健康運行,進而需要采取監管措施確保其在相應政策下實現健康發展。互聯網金融監管與傳統金融監管在理論上是無差異的,所以同樣可以采用審慎監管、行為監管等傳統方式。在當前的市場條件下,要想確保互聯網金融能夠健康的發展,并且能夠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服務,就需要實現對其的有效監管,這樣才能確保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不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能夠實現自身的創新。
參考文獻:
[1]謝平,鄒傳偉.銀行宏觀審慎監管的基礎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3,8(09):43-68,170-173.
[2]禹鐘華,祁洞之.對全球金融監管的邏輯分析與歷史分析[J].國際金融研究,2013,4(03):41-47.
[3]閻慶民.銀行業金融機構信息科技風險監管研究[J].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3,5(02):1-10.
作者簡介:丁瑩(1987.10- ),女,遼寧省開原市,碩士研究生,助教,專業: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