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玲
應該說,世界發展到今天,出乎前人的想象,也出乎世人的意料。傳統的發達國家,逐漸江河日下;新興的發展中國家,正成為引領世界經濟復蘇的火車頭。原來人口雖然眾多但經濟十分疲弱的亞洲,如今經濟已經占到全球經濟總量的1/3,堪稱當今世界最具經濟活力和增長潛力的地區。由于資金有限,一些國家基礎建設嚴重不足,制約了經濟發展。
與此同時,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強的中國,已經發展成世界第三大投資國,道路、橋梁、隧道、鐵路的工程建造能力是世界首屈一指,即使在連年經濟危機的不利環境下,仍然高歌猛進地引領世界經濟前行。面對這些亞洲國家基礎建設不足阻礙經濟發展的瓶頸,破解難題的重擔就歷史性地落在中國的肩頭。
從2013年10月2日習近平主席與印尼總統蘇西洛會談時倡議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起,到現在總共18個月,可以說籌建工作取得了巨大突破和豐碩成果。2015年4月15日,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全部確定,共有57個。其中域內37個,域外20個。
一年半前,剛剛倡議建立亞投行時,雖然觸動了某些人的神經,但表面上世界還是風平浪靜。但是隨著新意向創始成員國申請越來越多,歐盟集體倒戈,美國、加拿大和日本則陷入被動。
亞投行不但未被封殺掉,反而生命力越來越強盛,成了當今世界最大熱點。其過程非常具有戲劇性,僅在這個四月里,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一系列會議上:二十國集體(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亞投行成了各國財長熱議的焦點問題;G20財長會前,七國集團(G7)財長與央行總裁在非正式碰頭會上,分歧難彌,拉加德稱IMF期待與亞投行合作;二十四國集團(包括亞非拉24個新興經濟體的集團)表示期待亞投行的組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春季會議議題之一,就是中國牽頭建立亞投行。
耐人尋味的是,美日盡管對亞投行采取消極的態度,但媒體卻往往稱其為“謹慎”。因為他們的態度是有相當的靈活性的。日本企業界對亞投行前景看好,入行的熱情很高。日本官方只得放話,不做創始國,也可做一般成員入行合作。美國高官更是直言“不排除將來的任何選項”,給世人留下了足夠大的想象空間。
當然,既然是熱點,也就容易同時成為焦點,圍繞亞投行建立的爭論不斷,就不足為奇了。抗拒者說,亞洲已經有亞洲開發銀行,再建亞投行沒有必要;贊同者說,亞投行是穩定國際金融體系的重要舉措。但從各國參與亞投行的熱情中可見,亞投行的建設有著廣泛的支持。
我們深知,意向創始成員國的確定,對于亞投行的創建歷程來說,僅僅是剛剛邁出的一小步。6月簽約,年底前建立,開始運營,這期間還有很多困難和阻礙,需要我們攻堅破難。
從亞投行使命及全球的關注,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期盼,可以明顯體會到亞洲國家甚至世界諸多國家對亞投行寄予厚望。我相信,對亞投行宏觀方向和策略等諸多事項,籌備部門早已成竹在胸,無須贅述。在這里僅從銀行運營的微觀角度提出幾點建議:
一、建立和諧的機制。57家意向性創始成員國及以后可能的入股國家和地區,他們帶著對中國的信任,也帶著跟隨中國分一杯羹,獲取經濟、政治紅利而來。當6月簽約后,各國政府或國會批準后,特別是真金白銀投進來后,它們就得向本國納稅人負責。對亞投行事務就有了話語權,特別是對亞投行事務的知情權,開放透明、公正合理、可持續發展都會有不同的要求和想法,這是最正常不過的。所以從一開始就要建立一個和諧的機制,讓大家站在一個平臺上說話,把大家的意愿統一起來,培養包容的責任感、認同感、將命運共同體作為亞投行的核心競爭力。
二、 保證投資安全:從辦銀行的角度,要對投入的資本金做到三性,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根據《籌建亞投行備忘錄》,亞投行的法定資本為1000億美元,初始資本認繳目標為500億美元左右,實繳資本為認繳資本的20%。中國做出了“在初創階段,中國的出資額可最高達50%的保證。”亞投行不是以盈利為目的,但也要保證資本的安全、流動和能夠支撐運營的微利,才能保證可持續發展。從各國人民的利益出發,也不能將納稅人的血汗錢打水漂,亞投行的出發點是共贏共同發展。
三、 建立風控及治理機制:亞投行的初始資金有限,但市場需求很大。據G20布里斯班公報,世界基礎建設資金缺口在2030年前為70萬億美元。據中國統計2011年到2020年亞洲基礎設施需求存在8萬億美元缺口。亞投行開業后,需求更會大增。在這樣一個大市場,投放的又多是回收期長的項目,如何保證資金的安全運轉,按時收回本息,就要建立一套良好的風險評估和防范體系,如放款條件、貸后管理,特別是規避突發事件的措施。所以要依據潛在客戶和市場情況,整理出全部的可能的風險目錄,在辦理業務時針對具體項目進行認真評估,并采取適當的方式進行規避。標準的銀行流程包括業務發展、風險控制、人力資源,是亞投行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四、 在商言商,培育金融生態環境。首先,對潛在客戶和市場要開始進行培育。亞投行的潛在客戶分布在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就有一百多個法律主體,特別是一些地方的法律、法制并不健全,經常發生人力不可抗拒事件,所以建立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以規避面對不同司法體系的尷尬。其次,雖然亞投行是中國主導,中國與很多國家是伙伴關系,但銀行要去除政治因素,以商業原則辦事,千萬不要從一開始就打上政治烙印,把成功開辦銀行僅看作是中國外交的勝利。最好的辦法是按國際規則,比如明確項目的合同、擔保、融資工具、爭議解決、法律適用等均按國際商會規則和由國際商會仲裁院仲裁。世界銀行的各類擔保函,格式和條款均明確,必須是根據國際商會(ICC)制定的見索即付保函規則(URDG)開出。
五、 程序正義,發揮G20作用。基礎設施投資可以促進經濟增長,提高生產力,促進貿易和貿易聯通,是至關重要的,基礎設施投資的增長,離不開整體投資環境的改善。一個重要的工作是將雙邊或區域性的投資協議,變成促進投資增長的整合的多邊框架,因為現在有一系列多邊貿易規則被全球接受,所以G20應采取具體措施來提高和促進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包括項目投資方式(如PPP)和投標進程。可喜的是去年G20布里斯班峰會領導人承諾“不僅要設立增長目標,還要制定全球的基礎設施計劃”。我們要盡快推動G20所承諾的關于全球基礎設施計劃的出臺。
六、經驗教訓都要總結學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學習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跨國開發金融的優點和經驗,摒棄霸權理念,總結分析它們被世界詬病的教訓,才能超越前者,后來居上。
七、創立安全的金融基礎設施。亞投行不但要幫助建設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更應該建設金融基礎設施。金融是經濟的靈魂,如果金融基礎設施不完善,就無法有效地為交通、能源基礎設施提供資金,亞投行也無法有效持續的運作。
目前,一些國家金融基礎設施并不完善,亞投行應當綜合各個股東國家的經驗,并結合各國實際情況,建立金融運行的硬件設施和制度安排,主要包括支付體系,多幣結算、法律環境、公司治理、會計準則、信用環境、反洗錢以及由金融監管、中央銀行最后貸款人職能、投資者保護制度組成的金融安全網。以便高效籌集并使用資金,保證資金投資安全和效益,抵御外部干擾,增強金融抗風險能力。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亞投行是一個偉大的創新,不但對中國、對整個世界也是一個全新的事物。它不但是國際金融領域的創新,而且是世界各國建立更加公平的國際新秩序的嘗試。
這是中國第一次主導建立的國際開發金融機構,它的意義除了支持亞洲基礎設施的完善,還在于主導治理世界金融和經濟的嘗試開端。其建設和完善是長期的任務,絕不能像流行歌曲一樣,熱一陣子就過去了,需要各成員國通力合作,堅持不懈地努力。
(作者系中國銀行原副行長,現任國際商會(ICC)執行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