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帶一路”構想框架下,中國倡導發起亞投行,作為世界銀行的補充,從完善和改革全球金融體系的角度看,標志著全球經濟治理正從過去的“西方治理”向“東西方共治”過渡。這是歷史的大趨勢,反映了世界經濟力量消長和發展中國家集體崛起的現實,具有世界政治經濟變革的雙重意義。
全球治理無論是經濟領域還是其他方面,說到底是個國際秩序問題,而國際秩序的變革和調整有漸進式和突變型兩種截然不同的形式。目前世界各國正經歷的全球治理體系改革所體現的是,國際秩序漸進式的變革和調整,也就是在維護總體框架的范疇內進行修補和改革,使之更加完善,以更好地適應經濟全球化的需要。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建設的構想以及倡導亞投行,就是基于我們對當前全球治理體系改革性質的認識。
2008/09年對全球治理體系來說,是個歷史拐點或者說轉折點。此前在世界經濟事務中“發號施令”的是七國集團(G7),偶爾G7也與其衍生品八國集團加發展中五國(G8+5)進行形式大于內容的磋商。全球經濟治理這種不平等、不公正、不合理的現象在2008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時被暴露無遺,要求改革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的呼聲日益響亮。在這一大潮推動下,2009年二十國集團(G20)匹茲堡峰會決定,由G20來取代G7和G8+5成為“全球經濟治理的首要平臺”。全球治理歷史新篇章展現在世人面前,發展中國家的話語權增大,中國、印度、巴西、南非、印尼、墨西哥等主要新興大國進入全球治理決策的“核心圈”,或者說“坐上了主桌”,初步形成全球經濟治理領域“東西方共同治理”的格局。發展中國家的聲音大多了,國際秩序的變革也隨之拉開帷幕。
中國作為新興大國的主要代表,在G20等全球治理機制中地位明顯上升,“世界大事都需要與中國商量”成為國際政治經濟“新常態”。這并不是中國自說自話,而是其他國家對全球經濟治理的客觀評估。中國人現在常說,“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表達的是同樣的意思。全球治理這一深刻的歷史性變革對世界和中國都需要一個適應過程。西方近年來的反應有些混亂,一會兒是“唱衰中國論”,一會兒又是“中國威脅論”,此起彼伏,交替出現,都沒有說到點子上。
事實是,中國主張“漸進式”的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的調整而非“突變式”的“重起爐灶”,表明了中國堅定走和平發展、合作共贏道路的決心和意志,有助于擺脫大國沖突的“修昔底德陷阱”這一所謂歷史鐵律。
亞投行和“一帶一路”設想就是中國希望跨越“修昔底德陷阱”的最好寫照,因為無論是“一帶一路”構想本身還是亞投行,都是在尊重現有國際體系的前提下,提出的全球治理的改革和修補方案,而不是推倒重來的“革命性方案”。
“一帶一路”設想和亞投行的籌建都標志著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快速發展,而“去全球化”和“狹隘、排他性的區域安排”盛行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從全球利益出發,對全球治理和區域治理的頂層設計,是摒棄“零和”思維、全新的國際和區域合作模式。
20世紀最后30年和新世紀頭10年是新一輪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快速發展期,但隨著全球化弊端的顯現,“去全球化”和狹隘或排他性的“區域化安排”也在蔓延,全球治理改革進入“瓶頸期”,全球化在部分領域甚至有倒退,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抬頭。G20通過的決定和措施的落實率逐年下降。
與此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以及亞洲開發銀行等聯合國體系金融機構的援助長期以來在西方控制下,都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主要被美國和西方“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想和“華盛頓共識”所左右。這就導致許多發展中國家不愿從這些機構尋求貸款,而不得已接受了貸款的國家往往陷入經濟和金融危機而難以自拔。從亞洲金融危機到拉美“中等收入陷阱”,再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面臨全球化困境和金融危機的打擊,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都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什么樣的發展模式才真正可以促進發展中國家的可持續發展。什么樣的國際合作模式才真正有利于世界經濟的平衡、公平發展。2015年,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MDG)到期,對于2015到2030年的15年,聯合國將提出新的“可持續發展目標”(SDG)。目前各國正在緊張地磋商。中國在落實MDG中做出了表率,減貧等目標都最早實現。同樣,中國對SDG將以更加積極的態度給予支持。
中國提出籌建亞投行和建設“一帶一路”也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提出的新國際合作模式,突出合作共贏的利益共同體理念,是破解全球化和去全球化對峙瓶頸的“中國方案”。中國的全球治理新思想和新方案超越了意識形態的束縛,倡導全新的“天下觀”,希望人類走共同發展、共同安全、共同富裕的道路。
2015年中國成為凈資本輸出國。在全球化框架內資本在全球自由流動已是常態。中國的資本輸出也將完全不同于過去西方的資本輸出,不管一切只追求資本的利潤。中國奉行的睦鄰、富鄰政策和希望中國發展成果惠及周邊國家的思路已經告訴各國,中國“達則兼濟天下”,自古以來就不自私,希望與世界各國同步發展,同舟共濟。
再則,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和倡建亞投行,標志著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為核心理念的習近平總書記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思想已經形成,并付諸實踐。2008年以來,中國以新的姿態積極投身全球治理,從應對金融危機到解決全球經濟失衡等宏觀經濟和金融問題,從未松懈,出錢出力,與國際社會一起成功地遏制了金融危機的蔓延,推動了世界經濟的復蘇。
現在中國從“中國智慧”“中國思想”汲取營養,開始更深入地參與和引領全球治理改革,提出了一系列“中國方案”,金磚國家開發銀行、金磚國家應急儲備安排、“一帶一路”設想、亞投行和絲路基金等等,無一例外地體現了中國的大國擔當和責任,中國的全球主義思想和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理念。
中國從地區大國到全球大國和強國,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治理及其體系的改革是必然和必須要走的路徑。
習近平主席在亞洲博鰲論壇和印尼紀念萬隆會議60周年大會上先后提出建設亞洲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和開展亞洲文明對話的倡議,源于中國文化“和平共生”“和而不同”“和諧和睦”“以和為貴”和“求同存異”的哲學思想,也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思想的體現。中國的哲學思想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乃至世界的精神寶庫,應該也可以在全球治理思路和體系的改革中發揮引領和指導作用。
亞投行之所以引起如此轟動,受到廣泛關注,其原因也在于此。各國都在觀察亞投行下一步將如何運轉,如何與世界其他金融機構對接。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ADB)的行長都已明確表態,將與亞投行密切合作,前景看好。
中國思想和方案的出臺確實為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完善做出了貢獻,這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接下來需要各國通過亞投行和“一帶一路”建設的實踐,將中國的思路與其他國家好的想法進行對接,將中國的發展戰略與其他國家的發展戰略予以對接,相互補充、相互豐富,推動全球治理體系通過內部的調整和改革,破除陋習,摒棄帶有意識形態的各種“條件”,真正從世界經濟發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出發,使我們的治理體系和各種機制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從而推動新的國際秩序在新世紀逐步成形。21世紀很可能是亞洲的世紀,也是亞洲的東方智慧引領全球治理理念的世紀。歷史是人民創造的,現在是中國人發揮聰明才智的時代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中國高端智庫的要求正逢其時。
習總書記在博鰲論壇提出亞洲文明對話的倡議高瞻遠矚,并具有實際意義。思想永遠領先于行動,行動反過來影響思想。亞投行籌建和運營的過程、“一帶一路”建設的漫漫長路,一定都會是亞洲文明對話、文明融合之路。亞洲新的文明將在開創亞洲引領全球治理的歷史進程中結出豐碩、美好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