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
語言的使用是分場合的。場合不同,同一句話給人的感受就不同。
一般來說,需要吐槽、逗樂的場合,比較適合用網(wǎng)絡用語。網(wǎng)絡用語天然有一種輕松的氣質(zhì),顯得自己幽默又活潑。所以平時講個調(diào)侃的笑話,加一句“萌萌噠”,“也是醉了”,效果應該不錯。當然,時效性也很關鍵。如果我自以為這種說法新潮有趣,可是在你聽來卻早已過時了,我再想用它來展現(xiàn)我的俏皮,就反而可能顯得自己很土,假充內(nèi)行,從而招致反感也說不定。所以網(wǎng)絡用語的生命力通常都很短暫,年中還很流行的說法,放到春晚去講,就過氣了。這一點,馮鞏老師想必頗有體會。
嚴肅的場合,需要跟人表達深層的情感,無論表達的是愛意,是憂傷,還是憤怒,只要希望對方感受到認真的情緒,就不宜“醉了”。為什么呢?因為網(wǎng)絡用語很難“認真”。
網(wǎng)絡上的社交,是一種匿名的、異地的社交,天然地傾向于拉開距離,消解關系。如果“網(wǎng)友”作為一個大的群體,也具有某種獨立人格的話,我想應該是一個翻著白眼的,玩世不恭的,叛逆的新新人類。總跟人聊天,但是不產(chǎn)生深入接觸,只是相互說笑。你不認識我,我也不認識你,所以反對“端著”,反對傳統(tǒng)價值傾向。這種心態(tài),就像《大話西游》里的那句臺詞:“哎,隨便聊一聊而已,何必這么認真?”
舉幾條這些年流傳過的網(wǎng)絡用語,一起來感受那種玩世不恭的腔調(diào):“莫裝×,裝×遭雷劈”;“多大點事,我還以為搶雞蛋呢!”“不關我事,我是來打醬油的”“蠢哭了”“嚇尿了”“現(xiàn)在問題來了:挖掘技術哪家強?”
說這些話的人,總體來說并沒有深入交談的欲望,也并不誠實。“蠢哭”未必是真抱怨,“嚇尿”多半也用不著換褲子。網(wǎng)絡用語的調(diào)性是偏于表淺、隨性、娛樂化的。而且隨著這些語言被廣泛傳播和反復使用,情感成分還會越來越淡薄,而戲謔的感覺會越來越濃重。這是網(wǎng)絡的趨同化所附帶的傳播效果。就比如在一篇帖子的評論里,所有人都在保持隊形。第一個人說“強帖留名”,也許他是真的在表達欣賞;第一百個人跟著說“強帖留名”,他毫無疑問(至少在別人看來)就只是在開玩笑。再鏗鏘有力的句子,情緒充沛的宣言,一旦上網(wǎng)也逃不過千百萬人眾口一詞的消解。
所以調(diào)情可以用網(wǎng)絡用語,談戀愛最好就不要這么說。《挪威的森林》里,綠子請渡邊說一句動聽的情話。幸虧那時沒有網(wǎng)絡,不至于說出“綠子,你真的是萌萌噠,給你跪了”。渡邊的說法很生動:“像喜歡春天的熊一樣。”你看這句話,鮮亮、柔軟、明媚,感情濃得幾乎化不開。有任何一句網(wǎng)絡語言可以像這樣飽滿地、熾烈地傳達出對女孩的愛意嗎?恐怕找不到。但把春天的熊放到網(wǎng)上,一萬個人輪著說一遍,最終也只會成為一句浮皮潦草的口水話。不幸的是,我們熟知的網(wǎng)絡用語,都早就被使用過成千上萬遍了。
討論問題,表達不同意見,也不宜使用網(wǎng)絡用語。有人以為網(wǎng)絡用語輕松、調(diào)侃,便于消除劍拔弩張的氣氛。其實恰恰相反,嚴肅的討論需要雙方都投入誠意。我?guī)е⒌鮾豪僧數(shù)膽B(tài)度來批判你,反而更可能激發(fā)出你的火氣。網(wǎng)上的討論,往往最后升級為激烈的罵戰(zhàn),一旦雙方見面,就容易求同存異,相談甚歡。也許有這個原因。
比如,你用“我也是醉了”表達不同意,既想反對,又想顯得自己很俏皮,既想跟你討論,又懶得扯上關系。這種微妙的違和感,會一滴不漏地被對方接收到。它甚至還不如拍著桌子罵人呢。后者起碼還能直接表達出憤怒。憤怒好歹意味著我對你的重視。我反對你的觀點,但我敢作敢當。可是前者未免太狡猾了吧。
最近開始流行起來的一個詞,叫做“你國”。“你國”的意思其實就是我國,但把自己干干凈凈地擇了出去,說話的不一定非得是老外或外僑,倒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多些。他們表達意見,自帶著“呵呵”的冷笑聲:老子跟你國不同,懶得跟你們多說。
這樣的語言雖然輕松,卻無助于良性的討論。聽話的人并不傻。心口不一,再怎么正確也很難招人喜歡。如果有人看完這篇文章,反饋是“心理學家就這個水平,看完也是醉了”,很難想象我們會有平心靜氣的討論。倒不如“我不同意你的觀點”這種句子,縱然樸實、笨重,卻帶有與人交流的自然真誠。網(wǎng)絡用語,缺就缺這種誠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