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倩
行業協會、商會似乎到了“切腕斷脈”的時候。如今,他們不得不與之前依附的行政機關斷絕血緣關系。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按照《方案》的總體要求,要積極穩妥推進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厘清行政機關與行業協會商會的職能邊界,提升行業服務功能,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商會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中的獨特優勢和應有作用。
根據《方案》要求,在全國性行業協會商會層面,總的安排是今年下半年,選擇100個左右全國性行業協會商會開始第一批試點,2016年總結經驗、擴大試點,2017年在更大范圍試點。
對于全國將近7萬個行業協會商會來說,這一舉措用“傷筋動骨”形容并不為過。在這場涉及層面很廣的變革中,行業協會商會要在機構上與行政機構分家,在職能、資產財務、人員管理、黨建外事方面也要徹底分開。
近年來,諸多關于行業協會商會的負面新聞常見于媒體。在簡政放權的大背景之下,行業協會暴露出的種種積弊成為了改革的絆腳石。
行業協會常常依靠自己同行政部門之間的關系,尋找尋租空間。尋租的形式包括培訓交流、會展會議以及辦證評比。另外,他們還靠著與業務主管部門之間的血緣聯系,釋放一些與行業內的企業發展相關的指導信息。某官辦行業協會的一位管理人員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是官辦行業協會的巨大優勢。“你要交會費成為會員,否則是得不到這些信息的。”
除此之外,行業協會在評選活動中頒發給地方政府的榮譽稱號,也成為其收入的重要部分。在上述業內人士看來,行業協會借助其公信力增加收入,而地方政府靠榮譽收攬人氣和政績,實現“雙贏”。
“國”字號頭銜的行業協會,更廣受詬病。廣為人知的一個案例是,某牙膏廣告號稱得到了全國牙防組的認證,最終打開市場。但媒體調查發現,這個國字頭的行業協會只有兩個工作人員和兩張辦公桌。
問題還不止于此。行業協會在消費市場上的“霸王條款”,也拉低了自己在公眾心中的形象。
上海黃金飾品行業協會組織部分商家搞價格壟斷;云南西雙版納旅游協會聯合企業約定房價、票價,限定酒店、景點及用車;中國烹飪協會聯合中國旅游飯店業協會,維護“禁止自帶酒水”“包間最低消費”的“霸王規定”。
由于與行政部門之間的明里或暗里的聯系,行業協會有一個“二政府”的綽號。大量的公職人員滲透到行業協會擔任要職,有的行業協會專門接收行政主管部門的退休領導,一方面利用其權力“發揮余熱”,同時也使得自己與行政機關的聯系更為牢固。
有人將行業協會的做法總結為:“戴著市場的帽子,拿著政府的鞭子,坐著行業的轎子,收著企業的票子,供著官員兼職的位子。”
作為主管部門,民政部也意識到行業協會在發展中的頑疾:行政化色彩較濃,并依此向會員攤派會費;熱衷于亂評比、亂表彰,增加企業負擔;自身能力建設不足,尚未建立起現代社會組織制度。
民政部國家民間組織管理局副局長李勇表示,行業協會商會發揮的作用值得肯定,但由于歷史原因,難免帶有一些官辦習氣。
2015年兩會期間,李勇曾透露,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的總體方案已經完成。2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對這個方案進行了討論。該方案的制定由國家發改委和民政部牽頭,由十幾個部門組成聯合工作小組,共耗時一年半。
一個多月后,北京市試點將30家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并力爭在兩年內全部完成全市147家行業商會、協會、聯合會與行政機關脫鉤工作。
7月8日,《方案》最終公布。其中規定,脫鉤的主體為各級行政機關與其主辦、主管、聯系、掛靠的行業協會商會,會員主體為從事相同性質經濟活動的單位、同業人員,或同地域的經濟組織。
中國的行業協會分為兩種,一種是官辦,由政府經濟部門通過去行政化而來,另一種是民辦,由民間發起,得到政府主管部門批準。一些學者調研后發現,民辦協會的活力往往勝過官辦協會。
在規范用人關系上,《方案》規定,行政機關不得推薦公務員到協會兼職,領導退休三年內不得到協會任職,對已在協會任職、兼職的公務員進行一次性清理。
一位長期關注行業協會改革的學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此前,由于協會領導多是官員,當遇到權貴利益與企業利益發生沖突時,協會不僅不能為企業撐腰,往往還會站在企業的對立面。
“《方案》的實施,是還行業協會的本來面目,讓其起到聯絡、服務、保護本行業企業的作用。代表本行業與政府博弈,爭取好的政策,而不是像過去一樣對企業‘叛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