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亞非
因烏克蘭危機陷入“新冷戰”的美國和俄羅斯關系持續惡化。近日,美總統奧巴馬在七國集團(G7)峰會上激烈批評普京再造“蘇聯帝國”,G7加強了對俄制裁。俄方毫不客氣地予以反駁。雙方近距離軍事對抗演習頻繁,軍機貼近事件時有發生。英國官員甚至暗示,美國有可能撕毀美蘇1987年簽署的歐洲《中導條約》,重新在歐洲部署核武器和核導彈?!靶吕鋺稹贝祦怼昂岁庯L”,歐洲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再度升溫,備受各方關注。
經過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場戰爭和2008年金融危機腥風血雨的洗禮,美全球霸權出現些許裂縫,近年來進入戰略收縮期,開始調整對外政策。美國在全球有三大戰略板塊,即歐洲、中東和亞洲。美國信奉現實主義的“力量均勢”理論,隨著世界政治、經濟版圖的改變,美戰略重心這些年逐步東移。
然而,形勢比人強。世界地緣政治動蕩的嚴酷事實卻讓美國處處“一步三回頭”,進退維谷。在普京領導下,俄羅斯重振歐亞聯盟,面對北約和歐盟“雙東擴”壓力,奮起反擊,烏克蘭危機持續發酵,和平解決未有窮期。西方的制裁非但沒有使俄屈服,美俄“新冷戰”反而愈演愈烈,口水仗、經濟金融制裁加上軍事演習,雙方都被地緣政治困境緊緊糾纏,難以脫身。
美俄圍繞烏克蘭危機的博弈涵蓋了歐洲和亞洲兩大板塊,沿襲了“冷戰”期間美蘇的地緣戰略競爭。當然,戰爭風險沒有從前那么大,但是對歐洲安全的影響同樣嚴重,而且對持續70年的世界和平與穩定將帶來負面影響。
烏克蘭危機引發美俄進入“新冷戰”有深刻歷史背景。不管俄政體如何演變,因為俄擁有歐亞大國地位和龐大核武庫,即便冷戰結束,美國對俄羅斯也從來沒有徹底放心過。后冷戰時期,美歐以擴大民主國家陣營和歐洲一體化為由,不遺余力地推進歐盟與北約雙東擴,四處點燃“顏色革命”,竭力擠壓俄羅斯戰略空間。俄羅斯不是個可以隨便撥拉的國家,它有正常的安全需求,又有重振昔日大國雄風的“俄羅斯夢”,無論如何都無法容忍美國“直搗龍庭”式的戰略擠壓。烏克蘭于是成了美俄地緣政治博弈的導火索。
近年來世界局勢風起云涌,無論是國際經濟新規則制定,還是地區熱點頻發,無論是中東政治架構塌陷、恐怖主義泛濫,還是地緣政治動蕩、大國矛盾加深,都與美國對外戰略的調整密切相關。
近年美國戰略重心東移不假,意圖既清晰又復雜。所謂清晰,是指美毫不掩飾其遏制中國崛起的戰略重點;所謂復雜,是因為地緣政治形勢非美國所能操控,中東局勢動蕩和美俄“新冷戰”均出乎美意料。
俄羅斯自稱屬歐洲文明,同時強調其歐亞大國身份,與中國、印度結成戰略協作伙伴和全面合作關系,對外戰略“兩頭鷹”特征明顯。普京重振俄宏圖和敢于頂撞美的風格,讓美國恨得牙癢癢。從中美俄大三角關系看,美俄、美中矛盾近年都有上升趨勢,而俄中關系日趨密切使美忐忑不安。
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深入發展主要源于兩國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緊密合作,同時與美國有一定的關系。美對中俄政策有相似的一面,都是接觸與遏制兩手并用。美對俄下了三招狠棋:北約東擴、顏色革命、部署東歐反導系統。美對華常就人權、達賴、匯率等問題制造麻煩,也在周邊搞顏色革命,最近又直接卷入南海爭端,鼓搗在東亞部署反導系統。
中俄關系密切而非結盟,可以說是政治上互信,經濟上互補,文化上互通,外交上互商。而中美、美俄關系都缺乏政治互信,用美國人話來講,“歸根結底是政治體制根本差異造成的?!?/p>
美國霸權的重要支柱是超群軍事實力,而一旦中俄實力疊加,美國就會首尾難顧,捉襟見肘。顯然,美同時與中俄交惡不符合美戰略利益,美對外戰略調整之“再調整”在所難免。
在這一背景下,美俄關系是否會持續緊張,需要冷靜觀察。它將取決于大國和大國集團地緣政治的互動。從目前地緣政治變化趨勢看,美俄“新冷戰”還會持續一斷時間,但轉圜也是遲早的事,不至于走到雙方付諸武力、“新冷戰”變成“新熱戰”那一步。畢竟現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美俄并沒有全球意識形態勢力范圍之爭奪,只是地緣政治的擠壓與碰撞。
美俄根本問題在于兩國戰略取向不同。這在普京任內更顯突出。美國重視歐亞大陸,“9·11”事件后以反恐為由進入中亞,實現重大戰略突破。美國演變中亞國家,實乃演變前蘇聯延續,可形成從中亞和東歐兩面夾擊俄羅斯。
烏克蘭危機表面看是烏國內政治認同危機、地區發展差異和美俄地緣政治博弈共同作用的結果,根本上還是美作為海上強國和俄作為陸上強國地緣政治長期博弈的延續。透過危機分析美俄地緣政治博弈的新變化可以發現,美國海權強大,但對歐亞大陸中心地帶卻鞭長莫及,在實力相對衰落時更顯得力不從心。俄國力大不如前,但在周邊陸地上防守能力并未削弱。
從地緣經濟角度分析,后冷戰時代,經濟全球化將海陸強國更緊密聯系起來,傳統地緣政治零和博弈正轉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經濟相互依存關系,貿易、投資、金融、能源通道、自貿區安排等地緣經濟要素成為大國合作與競爭重要內容。烏克蘭危機暴露的美歐分歧很大程度上與歐俄地緣經濟聯系緊密相關。烏克蘭危機和美俄關系、歐俄關系的相互糾結,正反映了地緣經濟的復雜性,要順利化解或解決烏克蘭危機并非那么簡單。有幾點需要特別關注。
一是美國海洋霸權需依靠北約陸地力量才可能對烏克蘭危機進行實質性干預始于英國的盎格魯-撒克遜文明一直十分推崇海權。馬漢《海權論》稱,海軍對整個人類歷史有決定性影響。然而,在海陸聯系密切的今天,橫跨大洋對遙遠大陸展開軍事行動,困難重重。這也是美國在世界各地駐軍和建立軍事基地的根本原因,保持軍事霸權需海陸并舉。
美國若想對烏克蘭危機進行軍事干預,撇開美國內政治因素,還須滿足三個條件:國內經濟支撐、穩固聯盟支持、不與大國交戰。作為海洋霸權國家,美軍事干預依賴強大??哲娺h程投放能力,進行高密集、高強度空中打擊。目前看,這三項條件都不具備。這是美俄“新冷戰”不太可能升級為“熱戰”的另一重要原因。
二是美歐在如何對待俄問題上存在分歧。歐俄經濟合作歷來密切。如德是俄第三大貿易伙伴,俄1/3以上天然氣和原油出口德國。德在處理歐俄關系時與美態度并不一致。美歐洲盟友雖同意繼續制裁俄,但大多仍希望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
三是烏克蘭系俄文明發源地、安全緩沖區,克里米亞是俄黑海艦隊駐地。俄在烏戰略利益大于美利益,軍事決心也大于對方。同時俄有美1990年代以民族自決為由強推科索沃從塞爾維亞獨立的先例。布熱津斯基在《大棋局》中稱,民族國家基于領土考慮的競爭仍在世界事務中占主導地位。此言不假。
四是烏克蘭危機同時展現美俄地緣經濟博弈一面,危機最終解決需考慮經濟因素。
美俄直接軍事對抗成本太高不可取。在不確定對俄直接經濟制裁有效性情況下,美俄將圍繞烏克蘭展開地緣經濟博弈,如美通過援助、投資、貿易、金融優勢幫助烏恢復經濟,應對俄經濟和能源壓力。危機后不久,美即表示向烏提供10億美元貸款擔保以緩解因削減能源補貼對老百姓的影響,同時派出專家幫助烏國家銀行穩定金融系統、改革能源部門。美國主導的國際經濟體系也成為美俄地緣經濟博弈手段。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危機后即表示將援助烏,世界銀行也宣布向烏提供30億美元援助。
貨幣和石油已成為全球資源配置和利益分配的重要杠桿。據說,危機后石油價格大跌與美利用美元霸權調控石油價格不無關系。石油收入下降對俄外匯儲備和財政收入的沖擊不可小覷。
俄自然不會袖手旁觀。即便俄對烏進出口比重超過烏對俄進出口,俄在能源和資本領域優勢明顯。烏50%產業為俄資本,俄掌握烏經濟主動權,并可利用能源杠桿通過烏撬動歐洲地緣經濟格局。
“亞太再平衡”是奧巴馬政府對外戰略調整重要方向。烏克蘭危機使全球地緣態勢復雜化,加上中東“伊斯蘭國組織”(ISIS)異軍突起,摧枯拉朽般地在伊拉克和敘利亞攻城略地,美國需同時顧及三大板塊利益。但美不會因此減少對中國的關注,只是軍事部署速度略有影響,會更多利用日本等盟友來牽制中國。同樣理由,美在烏克蘭問題上將更多依賴北約盟友。
西方與俄相互制裁對全球經濟有一定影響。美西方經濟制裁對俄經濟帶來較大壓力,原油價格大幅下滑并在低位徘徊,迫使盧布貶值,嚴重沖擊俄經濟。為擺脫困境,俄將在全球治理尤其大宗商品定價上推動“去美元化”。這會深刻影響國際貨幣體系改革走向。經濟制裁是雙刃劍,對俄和西方終非長久之計,如果持續下去,不僅會改變大國經濟關系,也會引發美歐內部更大分歧。
歐洲安全問題因烏危機再次提上日程,前景難卜。北約和歐盟雙東擴壓縮了俄戰略空間,符合美利益,但俄在烏問題上強烈反彈使歐洲安全再次成為焦點。在歐洲經濟持續低迷、債務危機陰影不散的今天,歐洲安全將給歐盟帶來兩難困境。美國希望歐洲盟友加大軍費支出,承擔更多安全責任,歐洲國家想的是如何重振經濟,恢復經濟發展,對軍事行動尤其是與俄對抗毫無興趣。西方內部就歐洲安全產生分裂在所難免。從歐洲安全看,烏克蘭危機實際是美、俄、歐三方博弈。
俄羅斯因烏克蘭而更加突出東西平衡戰略,這會提升歐亞大陸東部和南部板塊地緣戰略分量,凸顯亞洲和新興市場國家地緣戰略價值。
中國是俄非獨聯體國家第一大貿易伙伴,俄還積極發展與日韓貿易關系,印度是俄主要武器貿易伙伴。中、俄、印三國外長定期會晤等合作機制,不時顯示三國外交上齊發聲的力量。中東敘利亞和伊朗歷來是美棘手問題,俄可通過軍事支持和經濟援助加強對敘伊影響,給美制造麻煩。
西方將俄踢出G8使俄更積極參與G20和金磚機制,為新興國家合作帶來新動力。金磚國家銀行為五國合作提供了新平臺。俄羅斯受邀擔任金磚銀行首任理事會主席,將為俄羅斯創造更多機會加強與金磚國家的金融合作,抗衡美國利用貨幣霸權打擊俄經濟。
美俄博弈未有窮期,世界地緣政治的萬花筒真是令人目不暇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