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煒
封面反饋
@橙子沫沫:不能再覺得阿爾茨海默病是件很遙遠的事了,它很可能會發生在我們的父母身上,應該更早地觀察,并教會家人相關的識別知識。
@老液化ZH:老年癡呆癥同樣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著極大的關系,子女也應該對父母的生活方式進行引導,請他們少喝酒、戒煙、加強鍛煉。
中國新聞周刊編輯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國新聞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小時候,我在夜晚抬頭,總能看見完美的星空。有一年的七夕,我爸給我講了典故,印象中他還指北斗七星教我辨認。現在的大城市里,也許是空氣不好,星空難見。科幻劇作不斷地升級著我對宇宙的遐想,而從冥王星到開普勒-452b,有可能讓我們有機會更好地了解地球的過去和將來。至少,在浩瀚的宇宙中,我們可能真的并不孤單。(小堃)
記者手記
我有一個遠房親戚,是老家當地人民醫院的兒科主任。她的母親在80歲上下開始變得有些糊涂,并有了一個壞毛病:撿垃圾。
那時候,在人民醫院門口,常常會見到一位頂著花白頭發的老婦人,將瘦弱的胳膊伸進臟兮兮臭哄哄的垃圾桶摸索。同事熟人經常告訴她,你媽媽又在撿垃圾。她每每聽到,都會臉色一變,從診室下樓快步沖到大門口,一把拉住母親,開始數落。
老人將撿來的礦泉水瓶子、廢紙盒等,都帶回來藏在家里各個角落,也令她不勝其煩。再后來,老人徹底神志不清,連最寵愛的孫子都認不出,并失去行動能力,拖了兩三年最終撒手人寰。在母親臥床的時候,親戚才意識到,媽媽可能有癡呆癥,撿垃圾的行為就是征兆,自己之前不該這么責怪她。
這段舊事促發我去尋找老年癡呆癥的真相。老年癡呆,說起來是個很常見的概念,但當它真正降臨到某個人的父母身上時,即使是醫生,也未必能及時察覺并作出正確的應對。這再次說明,即使社會上已經有對老年癡呆癥的普遍認識,但從認知轉化為行動,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這位遠房親戚的經歷,如實地反映出在經濟發展與快速城市化進程中,中國傳統家庭結構所受到的擠壓與破壞。這還是發生在我老家一個小城,我的親戚尚有余力親自照顧母親,如果是在北上廣,巨大的生活成本恐怕只能讓子女把身患老年癡呆癥的父母直接送進養老院。實際上,在我的采訪案例中,兩名癡呆患者都主要以配偶的照護為主,子女都已工作,只發揮了輔助作用——客觀地說,難以想象,一旦患者的老伴無法照顧他們,他們將會怎樣……
過去,我們總認為由于中國人有“百善孝為先”的文化傳統,養老問題可以依靠家庭和家族來承擔。但現在,中國家庭的規模越來越小,老年人口與年輕人口比例倒置,再加上高壓緊張的城市生活節奏,使得身患老年呆癡癥的老人將越來越成為那些核心家庭的一個沉重負擔。因此,當我在采訪中看到那些高品質的失智老人護理機構時,感到總算看到一點點希望。如果將來能涌現出更多服務又好價格又低的養老院和社區養老中心,將極大地緩解這一危機。而這類機構的利潤并不算豐厚。促進養老產業的良性發展,政府應當主動發力。
詳見本刊2015年7月27日出版總第7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