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于軾
讓資源自由流動,資源的主人自然會想方設法把資源用好
天則經濟研究所榮譽理事長
財富是如何創造的?這個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是一個社會經濟政策的理論基礎。基礎錯了政策也跟著錯,結果就是經濟業績的衰敗。
中國傳統和正宗經濟學的理論認為,“財富是生產勞動創造的”。可是這一理論經不起起碼邏輯的檢驗。生產勞動既不是財富創造的必要條件,有許多財富的創造并沒有生產勞動的參與,比如金融業所創造的的財富;生產勞動也不是財富創造的充分條件,有許多生產勞動不但沒有創造財富,還消滅了財富,比如大躍進時的大煉鋼鐵,上山下鄉,三線建設等等。所以生產勞動既非財富創造的必要條件,更非充分條件,因此,這個理論顯然是不成立的。
生產勞動在市場的背景下是能夠創造財富的,所以以前的經濟學家總結出勞動創造財富的理論,但忽視了市場這個背景的重要性。我們經過了計劃經濟時代,經歷了勞動消滅財富的錯誤,應該懂得創造財富不是生產勞動,而是市場這個背景。市場是一只看不見的手,這只手引導每個人在市場上賺錢。賺錢是所有經濟活動的目的。在市場背景下勞動一定用在能賺錢的項目上,所以勞動能夠創造財富。在市場中,不光是勞動,所有的經濟活動都奔著賺錢這個目標。計劃經濟的錯誤是,認為錢是虛的,物才是真的。
比如講,我們重視實體經濟,忽視虛擬經濟就是一例。在這一政策指導下中國成了世界工廠。我們賺的是低廉的勞動工資的錢,改善配置的錢卻沒賺著。一雙運動鞋出廠價十幾美元,但是在市場上賣五六十美元。這個差價就是改善配置和品牌的所得。
賺錢如此重要,卻又不是勞動賺的錢。那么怎樣能賺錢呢?經濟學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改善資源配置就是財富的創造。什么是資源配置?用通俗的話講, 就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每個人都要發揮其所長,盡其所能;每樣物都要用得最得當。錢也要“盡其用”。金融業就是把錢盡其用,而不是支持實體經濟。壞的實體經濟就不要支持,好的虛擬經濟也要支持。
讓我們看看最富有的美國,他們的財富創造(就是GDP)中實體經濟不到20%,其余的80%多都是沒有實物的服務業創造的。創造財富的辦法就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經濟非常靈活,所有能夠改善配置的機會都能夠實現,能避免一切浪費。美國沒有“18億畝紅線”和“支持實體經濟”這一類的限制,他們倒是真正做到了資源配置由市場決定。
“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如此重要,在市場經濟中它是如何解決的?很簡單,讓資源自由流動。資源的主人自然會想方設法把資源用好。一個人如果有選擇職業的自由,他一定會尋找最能發揮自己才能的職業。一塊地的地主一定會尋求這塊地最能賺錢的使用方法。任何一筆買賣也都是資源的優化配置。
只要想一想,如果把買賣雙方對調一下,買方變成賣方,賣方變成買方——中國出口玩具、家電到美國,改成美國出口玩具、家電來中國,會是什么樣子?結果當然是配置錯誤,這反過來證明了一切買賣都是配置的改善。在看不見的手的引導下,一切經濟活動都能使“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所以消除一切妨礙能夠使資源最有效利用的規定,都能創造財富。
所以,關于18億畝耕地紅線的問題,應該進行總結。土地加勞動能夠產出糧食,這是不錯的;于是更多的土地,更多的勞動能夠產出更多的糧食,這句話也不錯,但是要附加一個條件,即其他條件不變的話。但問題恰恰出在這里,種糧的其他條件變化極大。我們面對的現實是耕地和種糧的農民都大大地減少了,可是糧食卻極大地增產了。和1950年剛解放時相比,現在耕地面積減少了9%,種糧的農民減少一半都不止,大部分農民都進城打工去了。1950年糧食產為1.32億噸,2013年糧食產量為6億噸,比1950年增加了3.5倍。事實是勞動和土地都大大減少的情況下糧食大大地增產。所以土地多勞動力多,會多產糧食是錯誤的。堅守18億畝紅線是多余的,它妨礙了土地的合理使用。李克強總理完全了解這一點,所以他強調土地的使用要能流轉。但是現實情況并無根本性的改善,問題就出在土地沒有完整的所有權,不能進行交易,因此難于流通。
透徹理解財富的創造將改變國家的經濟政策,也改變人際關系。財富創造的理論決定了一個社會的結構和發展,對此不可忽視。改變對財富創造理論落后過時的看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