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保印
中國孩子輸在了哪里
日韓的孩子“吃苦”,換來的結果是苦盡甘來;
中國的孩子“吃苦”,換來的是苦無盡、甘無望
兒童文學作家,冰心兒童文學獎獲得者
1993年,著名青少年問題研究專家孫云曉發表了《夏令營中的較量》,中國孩子輸給日本孩子的較量結果,令國人汗顏。多年過后,中國孩子的素質現狀并沒有太大改變,最近在和韓國孩子的較量中,中國孩子又輸了。
2015年7月7日,我和韓國的藝術培訓機構“漢風韓流”洽談中國國際兒童文化藝術周的商務合作。閑聊時,“漢風韓流”的董事局主席李春日發現中國的孩子普遍不能吃苦,很嬌氣,也很脆弱;不僅如此,很多中國家長還常常和韓國的培訓教師發生沖突,認為嚴格的專業訓練讓自己的孩子“受罪”了。
相反,韓國的孩子在訓練時普遍能吃苦,家長們也普遍尊奉“不吃苦中苦,難為人上人”的教育理念,絕不會因為孩子在訓練中吃了一些苦,而和培訓教師發生沖突,反而會很感謝。結果是,韓國的孩子很快就能取得藝術上的成績,中國的孩子卻常常始終停留在“課外興趣班”的水平上。
專業藝術培訓必然要吃很多苦,“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說的就是這個教育常識。然而,在很多中國家長這里,這個常識常常被視而不見。在此教育觀念指導下,中國孩子往往很難承受生理和心理的壓力,不僅自我生存能力差,抗挫折性、抗打擊性、抗孤獨性也很差,更不必說實施挑戰權威、顛覆傳統的文化創意行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孩子最重要的人生導師,如果父母在教育理念上出現了嚴重偏差,孩子的生命之舟自然會偏離甚至背離美好的航向。日韓的孩子之所以能吃苦、肯吃苦,雖然和他們社會整體競爭激烈有密切關系,但根本原因還在于父母認可“吃苦”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教育理念。這些父母知道,苦盡才能甘來,只有讓孩子從小不怕吃苦,習慣于吃苦,培養了堅毅的品格、卓越的才能、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等孩子長大成人之后,才能不僅不吃苦,而且能更多地享受事業成功的人生幸福。
不過,吊詭的是,盡管很多中國家長不愿讓孩子吃生理之苦,卻又往往愿意讓孩子吃心理之苦、情感之苦、親子倫理之苦。一個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在眾多高收費的國際學校中,出現了一大批另類“留守兒童”。這些孩子遠離家庭,以長期寄宿的方式,“留守”在學校高高的圍墻里。雖然這些學校的軟硬件都不錯,但無論多么優秀的教師,都無法替代父母在兒童生命成長過程中的獨有價值。
最近我應邀參加一所國際學校的小學生畢業典禮。作為兒童教育和文化創意研究者,我深知畢業典禮就是孩子精神上的成人禮。在畢業典禮上,一位父親大聲說,自己對學校特別放心,從一開始的每兩周到學校探望一次孩子,慢慢變成每兩個月探望一次,又慢慢變成每個學期探望一次,直到孩子馬上要小學畢業了,才增加了探望頻率。
這位父親的“特別放心”,卻讓我對他的孩子的情感與心理、家庭倫理建構“特別不放心”。大批農村留守兒童的情感缺失與心理失調,已經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和家庭問題,但這是低收入農民家庭被動甚至被迫、無奈的選擇;可這位父親卻是高收入者,他拿出超高的學雜費,讓還是小學生的孩子和自己常年骨肉分離,每學期相聚一次。可以想象,一個缺少父母親情陪伴的孩子,對家的理解和想象是多么蒼白而又冰冷。
對兒童來說,親情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它就像母乳一樣,不僅滋養兒童的身體,更滋養兒童的心理、情感、倫理。一個享受了親情陪伴的孩子,不只有很好的安全感,更會有很高的幸福指數。可悲的是,如此任性的讓孩子吃這種“苦”的中國父母多到普遍;更可悲的是,這樣的教育觀念成了一部分高收入家庭的標桿,競相制造一批批另類意義上的“留守兒童”,使孩子們真正吃了苦頭!
現在,回過頭來看中、日、韓三國的孩子較量,其實是三國的孩子父母較量,而且較量的是教育理念、價值觀念。同樣是“吃苦”,日韓的孩子“吃苦”,換來的結果是苦盡甘來;中國的孩子“吃苦”,換來的是苦無盡、甘無望。“不要讓孩子輸在了起跑線上”,這是很多中國家長篤信的觀點,但冷靜想想,吃錯了苦的中國孩子,還真就被家長輸在了教育理念、價值觀念的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