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孫紅巖

不知不覺,寫字已將近14個年頭了。若將這些年發表文章的報紙摞起來,幾尺厚了,貌似碩果累累呢。總以為從這些報紙堆里挑選幾十篇文字匯編成書,應該不算難事。但事實是,今年年初,真正開始整理文稿,準備出書時,發現哪一篇收編進書里,都會讓我有羞慚之感——仿佛自己埋頭做了一身粗布衣服,在家穿穿還好,一想到要穿出去面向眾人,自己不禁先遮了面。
例如,在2002年9月至2003年12月的一個新聞宣傳發稿剪貼本里(呵呵,請不要笑我,那時才開始發表新聞稿件,每一篇都剪下來珍藏),發表于2002年11月15日《河南工人日報》上的《老媽學電腦》一文,也羞羞答答地隱藏在一篇篇大大小小的新聞稿件之中。這是我發表的第一篇散文。令人欣喜的是,十天之后,于當年的11月26日,又在這份報紙上發表了《真愛無言》一文。
現在看這兩篇文字,內容簡單,文筆稚拙,小學生作文一般,無論如何都不敢放進自己的書里。很幸運,這一路走來,我遇到太多素不相識,但肯給新人作者慷慨鼓勵的編輯老師,使我對散文寫作充滿了興趣和熱情,先后在《河南日報》《大河報》《鄭州日報》上發表了不少作品。
作為電力系統的員工,承蒙系統內各位編輯老師不棄,我有更多的散文發表在電力行業媒體上。翻看著這些發表過的散文,可以說,它們真實地記錄著我的生活,我的所思所想。一篇篇看下去,就像回顧自己十余年的人生經歷。
就這樣,一手寫新聞,一手寫散文。在從事新聞宣傳工作的前五年里,幾乎沒有節假日,熬夜寫字亦是常態。每一天都在忙碌中度過,每一天太陽都是新的,整個人是勤奮的,也是充實的,渾身洋溢著似乎永遠不會消退的激情。
寫多了,偶爾還會有跳出行業媒體,闖蕩外面世界的念頭。很快,一些文字被《中國青年報》《北京晨報》等媒體刊登,甚至還有一篇文字被知名度甚高、發行量極大的《讀者》轉載。
寫了這么多年,文字時不時見諸行業媒體中,有許多人會想當然地認為,我一定和編輯非常熟悉。其實,恰恰相反,不擅交往的我,幾乎從不和編輯聯系,稿子發過去,編輯用了就用。不用,繼續努力。
是真的熱愛文字,才會如此執著吧?是這樣的執著,打動了編輯吧?從《國家電網報》到《中國電力報》,從《河南電業》到《河南電力報》,即使素不相識,編輯老師還是會給予我熱情的支持和無私的幫助,這讓我深深地感動和感謝。
于我來說,寫字的過程,能做到“以我手寫我心”,把內心感受用文字準確表達出來,已是一種成功。所以,從寫字的第一天起,就秉承“不問收獲,只問耕耘”的理念,但一抬頭,看到有累累的果實沉甸甸地掛在枝頭,這種感覺真好。
其實,我知道,我的文字“小我”的烙印太深,缺乏深度、廣度和厚度。基本上都是在寫我的婆婆媽媽、我的老公孩子、我眼皮底下的瑣碎的事兒。所以,我對出書一直不自信。但一位同事的話,讓我感覺出一本書,也許不像自己想的那樣沒有意義。那時,她并不知道我將出書納入計劃,她只是對我說:“我經常到咱們行業報和行業雜志的電子版上去搜索你的文字,看到了,就復制到文檔里保存起來,有空的時候一遍遍看。”
寫字的過程,有多辛苦,聽到這樣的話,就有多幸福。在公司領導和同事的關心支持下,2015年5月,在春末夏初的美好時光里,我的《最美的時光》這本小書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
回首這十余年來寫字的點點滴滴,我的內心感慨萬千。在書的封底上,我特意寫了四句話:“幸福如沙,文字是器皿。每一個寫字的日子,都是最美的時光。”
這四句話里的每個字,都出自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