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媒體報道,中國-東盟海產品交易所將于近日開展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未來,海交所將向“線上交易、線下交收、人民幣結算”的交易模式發展,預料年交易額有望突破1000億人民幣,居全國首位。
中國-東盟海產品交易所(以下簡稱海交所)坐落在福建省福州市馬尾港,于2014年11月3日開始試營運。作為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支持的18個項目之一,海交所是國內首個中國-東盟間海產品交易平臺,其最終目標將是建立一個涵蓋中國—東盟以及海峽兩岸的漁業合作園區。
相較于傳統的海產品交易市場,海交所在跨境交易的基礎上整合從上游打撈到中下游加工、生產、包裝、貿易、交割等完整產業步驟。海交所第一期預計整合會員企業達260家,其中100家為東盟企業。截至目前,在海交所交易的水產品已逾300種,預計年交易量將突破200萬噸,交易額將超300億元。中國-東盟海產品交易所是當前全國最大的海產品交易市場,未來有望成為中國-東盟以及海峽兩岸間最大的海產品集散地。
隨著海交所開放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中國東盟間水產品跨境交易量將有望進一步放大。在東盟區域內,水產品項目貿易對泰國、緬甸、越南等國極為重要。以越南為例,近年來該國水產品產量增長迅速,2014年水產品出口額達到77億美元,占該國出口額7%。此外,水交所成交額逐步放大不僅將帶動區域范圍內的水產品需求,也將拉動周邊衍生產業交易。
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的實施及信息透明度的提升將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然而,相關部門應盡快就商品質量檢測進行相關規范。中國-東盟區域內各國發展程度不一,對于共同商品的質量認定也有不同,為避免相關認定不一導致海交所發展受到影響,應加速整合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統一產品規格。唯有建立起良好規范,海交所才能成為區域內最有公信力且附加值最高的行業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