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煜
【摘 要】帕森斯和默頓都屬于功能主義的代表人物,本文在他們理論的共同性基礎上,探析二者在分析社會結構的思想基礎、構建范式、具體應用上的不同之處,對比不同的視角下研究社會結構的差異。
【關鍵詞】社會結構;功能主義;帕森斯;默頓
結構功能主義是二戰后在美國崛起的重要社會學流派,帕森斯與默頓是結構功能主義的最主要的兩個代表人物。帕森斯在總結和批判斯賓塞、涂爾干、韋伯、馬林諾斯基等經典社會理論家關于功能論的基礎上,提出和倡導了結構功能主義,真正的把社會學的宏觀層面的研究開展了起來,并建立起宏觀的結構功能主義分析框架。而作為帕森斯的一名很出色的學生,默頓從帕森斯那里繼承了很多的思想觀點和方法。兩人是在功能主義方面上都有突出成就的美國社會學精英,解讀同為功能主義的他們在社會結構方面上的認識的聯系與區別,為我們理解社會結構提供不同視角。
一、宏大還是中層,關于社會結構分析基礎的不同
帕森斯和默頓在研究層次上都強調“系統”范疇而將社會結構和社會整體作為基本的單位,但他們利用社會結構來分析社會行動的角度不同。二者建立在不同的理論基礎之上,帕森斯的結構功能分析理論建立在抽象的純理論之上,而默頓的中層理論是在一般性理論與經驗研究之間構建并發展起來的。
(一)基于不同的研究方法
帕森斯傾向于從宏觀上分析,他提出了“整體論”,把社會系統看作一個整體來研究,即把具體的系統當成按照整合的概念體系來分析的問題系統,并且使用行動“模式變項”、“功能體系”、“系統命令”等概念來解釋這些體系的統一性.默頓沒有以系統的方式來呈現關于社會的真實意象。他采用了選取個別問題并詳細徹底的進行闡述的方法,不是進行連續統一的說明,而是把功能分析中的理性主義的、抽象的方法轉變為更具有經驗性指導的方法。
(二)前提假設不同
帕森斯認為社會功能具有統一性,而且在理論上的宏觀結構分析是以社會結構功能的統一性為前提的,因此重視尋找人類的共性,整合社會系統,認為可以建立一個統一的分析模式,他認為“不管一個復雜的具體現象可以分解成哪些具體的或假設其為具體的單位或部分,他們從邏輯上說必然有一些共同的屬性或性質”。而默頓則認為社會功能的統一性是不成立的,在結構功能分析中必須明確群體功能或社會結構功能的界限,而不應不加限制地抽象談論社會結構功能,因此其主要關注的問題是社會結構的多元性,分化和一致性:“即使看似簡單的社會結構也是極為復雜的”。
分析基礎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理論思想,帕森斯認為社會行動,不是個人主義的行動,而是一定規范作用下的,認為社會結構決定社會行動,因此社會行動具有統一性,并試圖建立一個能解釋所有人類行動的理論體系,其理論后被稱為“巨型理論”。而默頓提出“中層理論”,它是介于社會系統的一般理論和對細節的詳盡描述之間,既來自于經驗研究,又不是純粹的經驗概括,主要用于對社會學經驗研究的指導,他認為功能分析的對象就是特定社會結構與過程的關系,并用之很有說服的解釋了美國現存的貧困、階層化問題。
二、對社會結構功能的分析不同
基于不同的社會結構分析理論,帕森斯和默頓對社會結構的理解從不同角度展開,因此,在分析社會結構的功能時,便展現出大相徑庭處,他們建立了不同的分析模型,依據不同的分析模式產生了對社會結構理解:
(一)分析范式上的不同
帕森斯根據對行動系統的四分法,建立了AGIL功能分析框架,強調系統的必要條件問題。他把行動系統分為設計系統、人格系統、文化系統和行為有機體系統,每個子系統又可以在分為四個子系統,四類系統對應著四種功能:適應功能、目標獲取功能、整合功能、模式維持功能,簡稱AGIL。默頓包括一組精確的概念:功能分析的項目和機制、顯功能和潛功能、正功能和反功能、功能接受者、功能替代物、結構制約性等。以及提出了5個功能分析步驟,強調社會結構或制度對個人行為的影響,是對功能分析方法的完善。
(二)對結構中各部分的關系認識程度不同
帕森斯的分析范式認為社會系統各組成部分的均衡是人類社會的正常狀態,沒有關注到社會的沖突,實際上是假定了所有制度化行動模式都具有促進系統調試的后果,而默頓提出了反功能概念則告誡人們被分析的項目很可能具有減少系統調試的后果,拓寬的功能分析的領域,使人們從之研究制度的積極方面(整合、均衡)到注意他的消極方面(紊亂、問題)。
(三)分析的完整程度不同
帕森斯的AGIL分析范式既可以解釋某一制度,又可以分析整個人類社會,是一個完整的功能分析范式。而默頓的范式則不是一個完整的理論,在分析社會結構時只從顯功能潛功能、正功能反功能顯然是不全面的,零碎的,不過他未提出嚴謹的、可以有經驗材料加以檢驗的理論打下了基礎。
三、穩定還是沖突——對社會結構變遷的不同認識
基于不同的分析范式,帕森斯與默頓在進行具體分析時差異就顯現出來了,例如在對于社會結構變遷問題進行分析時,帕森斯和默頓一個傾向于基于社會穩定的角度解釋社會結構的變化,另一個則突出社會沖突對社會結構變遷的影響:
(一)靜態的社會結構與動態的社會結構之間的差別
帕森斯認為社會系統各組成部分的均衡構成人類社會的正常狀態,而沖突即使存在也是一種反常因素,他認為社會各子系統間的整合意味著社會內部各個成員或組織間維持著某種最低線的的團結與合作,避免分裂性沖突[1]。這是一種靜態的思想。而默頓認為一系列相關的社會地位、階層、組織和共同體都具有各自潛在的沖突,部分的規范和價值觀發生沖突就會引發社會沖突。默頓將整合看為偶發的、非既定的[6],他關注由沖突產生的變遷和變遷產生的沖突,在社會結構中由于沖突而產生變遷,大大小小的社會變革又反作用于社會結構,對原有社會結構起著鞏固或消解的作用。因此,社會結構是動態的。
帕森斯注重社會系統的穩定和秩序,只強調均衡看不到沖突,片面強調系統的穩定與和諧,而默頓認為社會結構是動態的雙向互動,是在不斷變遷的這種思想顯然改進了帕森斯的理論,對于我們正確的看待社會的各種行為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對社會結構變遷的解釋角度不同
帕森斯在《社會:進化與比較的觀點》和《現代社會體系》兩本書中對社會變遷做了考察,提出結構分化帶來子系統邊界關系的復雜化和不平衡,使系統內部關系緊張、不平衡,但經過社會調節機制或修復邊界可以恢復平衡狀態。這種思想認為沖突是偶發的,只有邊界被打破情況下才出現沖突。而默頓雖然也認為結構分化產生了沖突,但他是利用了角色叢和地位叢的角度分析,認為社會分化形成了一系列相關的階層、組織、共同體,他們在具有共同的利益和價值觀的同時也都具有潛在的沖突,社會各部分的價值觀、規范或利益沖突形成了社會沖突。他認為沖突是根植于社會結構中的,只要有不同的群體、有不同角色,沖突就是普遍存在的。
不管是從系統邊界關系角度還是從角色叢角度,都為社會沖突的產生做出了解釋,帕森斯的系統邊界關系更為宏觀,這與他自始至終的宏觀分析理論不無關系,他對沖突的描述——邊界不平衡——是模糊的,解釋力度不夠。而默頓另辟蹊徑,從群體的角度分析顯然更具體,這也是他中層理論很好的體現。
四、小結
盡管二者作為功能主義的代表者,思想有很多不同甚至相反的觀點,但可以說,帕森斯與默頓的理論構成了結構功能主義的最重要部分,二人的理論在互相批判、反思、與補充中使結構功能主義理論發展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這也是社會學不斷發展進步的一個體現。
【參考文獻】
[1]賈春增.外國社會學史[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默頓著,唐少杰,齊心譯.社會理論與社會結構[M], 2008.
[3]謝立中.西方社會學經典讀本[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侯鈞生.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M].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
[5](美)魯思·華萊士,(英)艾莉森·沃爾夫.當代社會學理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6](波)彼得·什托姆普卡著,林聚任等譯.默頓學術思想評傳[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7]曲貴卿,張海濤.帕森斯與默頓的結構功能主義比較分析[J].學術交流.2009(02).
[8]趙立瑋.塔爾科特·帕森斯:“一位不可救藥的理論家”[J].社會理論,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