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
【摘 要】高職院校為區域經濟提供人力資源和技術支持,為了適應區域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高職院校需要從宏觀和微光方面對人才培養的模式做出調整。
【關鍵詞】區域經濟;產業機構;高職;人才培養
一、在宏觀層面
要成立專門的政策研究機構,引領和指導高職院校在專業設置、師資配置和人才結構方面適應區域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
在專業設置方面,鼓勵高職院校調整和優化專業設置,但要避免盲目跟風開新專業,高職院校要立足自身優勢,突出高職教育的特點,將優勢專業辦精、辦好。
要鼓勵高職院校引入有企事業單位工作經驗的人才投入到高職教育事業中來,制定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引進方案,師資力量是決定辦學質量的基礎。
在人才結構方面要根據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對一些冷門,但區域經濟產業結構調整需要的專業要加強輿論引導和扶持政策安排,如吉林省為東北老工業基地之一,我國重要農業大省,改革開放后,由于經濟結構不合理,吉林省的經濟發展逐步落后于東南部地區,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明確了實施振興戰略的指導思想、方針任務和政策措施。隨著振興戰略實施,東北地區加快了發展步伐。高職院校在農業方面的人才輸送已經偏離了產業結構,而吉林省是農業大省,農業的基地位短期內不可撼動。
二、在微觀辦學主體層面
高職院校要真正融入行業、服務行業,這是高職院校的辦學基礎。
高職院校普遍推行的校企合作仍然是比較低級的階段,主要方式是學生的實習、實訓以及引入企業單位人員參與教學,但這僅僅是高職院校融入行業的第一步;校企合作方式要有新突破,要將校企合作的領域拓寬到整個教學規劃中來,而不是僅僅局限于實習、實訓,要將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鼓勵開展項目化教學,努力將學生培養成具備操作能力,同時也具備一定開創能力、滿足產業結構調整需要的人才。教學大綱的制定、教學內容的選取、教學項目的設計要緊密依托企業的實際生產過程,努力在校園中再創企業生產的情景,使學生在校園中熟悉企業生產的流程。
三、在專業優化方面
高職院校要適應產業結構,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前文述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將導致高端人才的需求增加,以及人力資源向三次產業轉移。高端人才的來源主要依賴于人力資源的流動、人力資源的后續教育、大中專院校的人才培養。
高職院校應該在人力資源的后續教育以及高校人才培養方面為產業升級做出貢獻。高職院校在辦學中更多的突出特色,打出知名度,只有社會的普遍認知度的提升才能根本上改變高職院校的競爭地位。在這一點上,高職院校還任重道遠。學院要有根據產業結構調整,適時調整專業設置,既突出特色專業群,又兼顧社會的其他需求,不能只認熱點,片面追求熱門專業,專業設置要有長遠的規劃性和平衡性。
四、追求特色辦學
高職院校要充分挖掘自身潛力,把握行業發展機會,在行業細分領域創造需求。
如在傳統文化領域,高職院校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挖掘,一方面可以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也要充分挖掘傳統文化蘊藏的商業價值,通過介入到這一項目開發過程,不但可以促進相關專業學生的就業,同時也可以突出自身的辦學特色,打造精品、特色專業,提高學校的知名度。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與產業結構的契合度是決定高職院校辦學是否成功的一把尺子,不能很好的契合產業結構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將面臨失業,由此必將導致其招生的困境,從而威脅到高職院校的生存。如何提高契合度,在努力適應產業結構的同時,更要積極介入到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來。例如,吉林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旅游與文化傳播學院對滿族文化的深度研究與開發,一方面對傳統文化的保留有突出意義,同時通過對旅游產品的開發,促進了學生就業。
五、完善專業設置
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要立足吉林省經濟產業結構,圍繞產業結構的需求設置相應專業,在專業的內涵建設上既要滿足和反應市場的需求,又要能夠不斷的完善和彌補市場的缺口。
高職教育課程的內容設置應避免單純強調“門類化”、“系統化”,要以綜合課程為主,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綜合職業能力。
其課程內容除了必要的規律、概念等基礎理論和專業理論知識之外,應從崗位綜合職業能力的實際需要出發,對實踐性教學內容要根據不同專業的要求加以具體化、定量化、規范化,強化實踐性教學,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與職業資格證書接軌,讓學生增加更多的就業競爭優勢。
六、加強師資培養
“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一是對現有教師進行職業培訓;二是從企業、科研第一線引進高素質的專業人員;三是制定利于教師向“雙師”方向發展的政策措施。
首先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科研單位進行專業實踐并及時總結反饋學習成果和經驗。旅游系年輕教師每年寒假及暑假均赴各旅游景點或旅游企業實習。其次通過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提高教師的專業實踐技能。專業教師積極承擔實踐教學任務,在指導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和實訓教學中,結合實際,真題真做。再次到教育部批準的職教師資培訓基地培訓。 聘請職教師資培訓基地專家和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做教員,利用寒、暑假期對在職教師進行培訓。最后要實施“產學研”結合跟蹤高新技術。職業學校的產學研結合與高校不同,主要是側重將教學、生產與新科學、新技術、新工藝的推廣和應用緊密結合上。
綜上所述,經濟結構的變化影響著職業教育的發展,而職業教育又對經濟的發展具有積極的能動作用,我們應正確認識這種二元互動的基本規律,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要求、適應本地區產業結構對各類人才規格的需要,調整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人才規格和課程內容,完善職業教育模式,培養符合區域經濟和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高層次人才,為河北省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的持續和諧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建祥. 努力使我校成為西北人才高地之一[N] . 陜西師大報, 2000- 04- 20.
[2]任彥申. 鄧小平人才思想與高校師資隊伍建設[J].北京大學學報, 1996(3).
[3]譚崇臺主編.發展經濟學概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5):2-3.
[4]杜厚文,林鈞.區域經濟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