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偉
【摘 要】手機依賴癥是一種新型心理疾病,尤其青睞青年白領女性、業務擔子重的中年男人和學生三類人。隨著手機在中國普及率的快速提高,越來越多的手機持有者發現自己已經無法離開這個“愛物兒”,哪怕只是半天兒不見,也會魂不守舍,坐臥不寧。高科技在給人們帶來溝通便捷的同時,也將一種“新鮮病”——手機依賴癥“捆綁銷售”給了現代人。這已經從一種趨勢級現象逐漸向一種心理疾病轉型,不僅嚴重影響了我們的工作,也影響著我們的身心健康。
【關鍵詞】手機依賴;心理疾?。还ぷ餍?;身心健康
一、前言
在信息化時代,手機憑借其小巧、便攜、無線移動等特點和不斷完善的上網、閱讀、音樂、游戲等功能,日益成為大學生(我們主要的研究群體)日常生活中至關重要的通訊和娛樂工具。而近年來,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程度逐年攀升,一些大學生患上了被心理專家定義為“手機依賴癥”的心理疾病。在大學課堂上,老師在臺上辛苦講課,而一些同學在下面玩手機的情況也是司空見慣,這些不正常卻又習以為常的現象不得不值得我們反思。因而,我們小組想通過對西大學生問卷調查的方式,全面深入的了解手機在學生生活中的影響,及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程度。發放調查問卷(包括紙質和電子問卷),通過對調查問卷的回收和數據分析統計、科學分析,得出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程度,分析出大學生患上手機依賴癥的原因,并給出相應對策。幫助其認識到對手機過度依賴的消極影響,從而能合理安排時間,理性使用手機,將學習與娛樂結合,呼吁大家擺脫“手機綜合癥”,不做“手機動物”,做回健康向上的自己,回歸正常高效的生活。
二、外學者對“手機依賴癥”的研究
英國一家研究機構YOUGOV在2008年受英國郵局委托研究手機用戶焦慮癥狀時首創的一個單詞或者說法,“無手機焦慮癥”(Nomophobia)。無手機焦慮癥是指手機聯絡不暢通或手機不在身邊時的焦躁和恐慌心理。這個詞是no-mobile-phone phobia的縮寫,即“沒有”,“可移動”,“電話”,“焦慮癥”?!杜o士生的個性與帶有“手機依賴”生活方式之間的關系》中,作者Satoko Ezoe等學者通過行為依賴(Behavioral Dependence)和軀體依賴(Physical Dependence)有關理論,對手機以來進行定義:過度使用和間歇性的可望使用移動電話。
近些年,不少國家都對“手機依賴”現象進行過探討和研究。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Walsh,Shari P.and White,Katherine M.and Young,Ross M.Young于2007年10月發表《年輕且相互聯系的:澳大利亞青年人使用手機的心理影響》,該調查研究問卷設定手機成癮的三個指標是:停癮,行為失控以及突出特性。手機使用的三個滿足指標是:自我滿足,這會滿足和安全感。社會滿足和自我滿足預示了手機使用頻度和成癮趨勢。自我滿足指標的影響在這三種成癮指標中影響最大。
我們可以看出,手機依賴者在人格和社會接觸上有著明顯的特點。
三、國內學者對“手機依賴癥”的研究
第一種:“過度使用”類,過度使用手機而產生的依賴。我們將那些對手機使用過度依賴,而對身心健康與學習進步所產生多種負面影響的現象稱為“手機依賴綜合癥”。
第二種:“綜合概括”類,單純說明手機依賴癥屬于一種心理疾病,并給出幾種癥狀,讓讀者自測,通過計算不同癥狀發生來確定是否有依賴癥。這種解釋辦法通俗易懂,可行性強,但是虛化了“手機依賴”的邊界,而且這些癥狀相互之間的關系有待考證,僅僅通過單純的表象來判斷缺乏科學性。
第三種:“成癮”類,從心理學角度出發,認為手機依賴應歸屬于行為成癮這一大類。手機成癮實質上是一種技術成癮(Technological Addiction),是一種包含人機交互的非生化行為成癮,它可以是消極的也可以是積極地,并且往往具有能助長成癮傾向的誘導和強化的特征。具體來說,手機成癮,也稱手機依賴(in-mobile phone dependency)、病理手機使用(pathological phone use),是由于某種原因過度的濫用手機而導致手機使用者出現生理或心理上不適應的一種現象。
綜上,手機依賴可界定為對手機的過度依賴使用,對身心健康以及學習工作生活產生負面作用的行為。通常表現為:手機不離身,隨時拿在手里,并下意識查看,手機一旦不在身邊或者沒信號、沒電時有落寞感和煩躁感。手機鈴聲長時間不響或來電明顯減少,會感到心煩意亂,與人溝通交流時有意無意的回避面對面,過分依賴手機短信或打電話。重度依賴者實際上已經成癮,是一種心理疾病,多見于白領人群和青少年群體中。
四、我們對手機依賴癥的調查研究
首先我們制作了調查問卷,問卷分為紙質問卷和電子問卷方便大家填寫,在填寫過程中,有很多同學還是會不自覺的翻看自己的手機。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學生的生活費也有了不小的增加,這同時體現在同學們在手機上的花銷。我們的調查對象男生女生各一半,有百分之45%以上的同學的手機價格在3000以上,在我們的調查中月生活費在1500元以上的有40%的同學,也就是說很多同學們在月生活費不足1500的情況下也超額選購了手機,顯而易見,手機花銷在同學們的日常開銷中占據了一個很大的比例。如果按照一個人1500元一個月來算,大部分的同學手機價格是2-3個月的生活費甚至更多。與此同時,同學們的手機品牌也以蘋果三星居多,國產小米也緊隨其后。還有一組數據,手機話費一個月在50-100元的占了45%,100-200元的有25%,200以上的有10%,有60%及以上的同學的花費主要用于流量。我們對此的看法是,如今同學們對于手機的主要功能已經不傾向于通話,而是網絡,并且這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下面的調查數據讓我們大跌眼鏡,有70%及以上的人會在被要求手機關機和靜音的情況下依然會翻看手機,他們其中的一些表示沒有什么刻意的目的,只是下意識的行為。有95%以上的同學會在上課時玩兒手機,他們中的70%在使用社交聊天軟件,例如微信,微博,QQ等。同時,在被我們問及時,60%以及以上的同學認為使用手機使自己的社交范圍更廣。
之后我們有一些主觀問答題,設置了1-5五個等級和相對應的分數,例如您是否覺得自己與世界的聯系都靠手機來維系?手機不在身邊時是否會產生無力感?在同學聚會或與陌生人交談時是否會經常玩兒手機?手機對每個人都很重要嗎?這些問題我們得出的平均分約等于3,也就是說,在我們調查的同學當中,基本上每個人對于手機的依賴都高于我們所設定的平均水平,基本上每個人都有手機依賴癥,然而在填寫問卷看到問題時,在當被我們問及問題時,他們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所面臨的問題。
五、結語
不得不說結論是顯而易見的,在我們身邊的每一個同學,包括我們自己都有手機依賴的癥狀,同時這個結論也是嚴峻的,如今我們同學們把如此多的人力物力精力投入到手機上面,他們還是否能夠更好的投入到學習中,與人交流中,他們還是否能過健康全面的成長,發展。結果是令人堪憂的。拋開這些調查數據不談,只用眼睛觀察我們就可以發現,走在街上,校園里,教室里,每一個人都是“低頭族”,大家無時無刻不在不在低頭看著那幾英寸發著光的屏幕。甚至在家庭聚會,同學聚會和與家人團聚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不再依靠眼神、語言、肢體,我們只是以為憑借這個幾英寸的移動終端就可以掌握世界,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么?低頭族是繼月光族啃老族之后最嚴重,最廣泛,最普遍的一個群體了,甚至連幾歲大的孩子都會玩兒手機,玩兒IPAD,家長會認為他們的孩子很聰明,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么?
我一直認為,最好的交流,是語言,最好的交流方式,是面對面。
在科技和生活水平日益發展的今天,我們需要利用科技和先進的產品改進我們的生活,但是不得不提的是,我們現在好像正在被我們所利用的東西改變,正像赫胥黎預言的那樣,我們終會愛上那些使我們喪失思考的工業技術,手機就是其中一個。
我們應該做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