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羅
【摘 要】現行立法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的認定采取了推定立法例。這一立法例完全將夫妻另一方的利益置若不顧,使其難以防范夫妻一方與第三人惡意串通損害其利益,亦使得婚姻面臨巨大風險。本文試圖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從司法實踐及立法層面提出相應的辦法來解決婚姻中的這一風險。
【關鍵詞】立法;婚姻關系;夫妻;共同債務;清償責任
基于對債權人合法權利的保護,現行立法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的認定采取了推定立法例,即舉證責任完全歸于夫妻中的另一方。夫妻中的另一方若不能證明有《婚姻法》中規定的兩款例外情形,則認定該債務屬于夫妻共同債務,由雙方共同承擔清償責任。這一立法例完全將夫妻另一方的利益置若不顧,使其難以防范夫妻一方與第三人惡意串通損害其利益,亦使得婚姻面臨巨大風險。
筆者試圖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從司法實踐及立法層面提出相應的辦法來解決婚姻中的這一風險。
一、存在的問題和缺陷
這一立法例和原則存在多處問題和缺陷,具體如下:
(一)推定共同債務致使個人債務易被認定為共同債務
《婚姻法解釋(二)》第24條規定的推定共同債務的兩種例外情形是:(1)夫妻一方能夠證明債權人與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2)債權人知道夫妻雙方約定財產歸各自所有。只有夫妻中的另一方能舉證證明這二者其一的,則不認定此債務是夫妻共同債務。而這兩種反駁情形確是難以證明的。就前者而言,債權人與債務人(夫妻中的一方)明確約定其所負的債務是個人債務。現實生活中難以出現此情形。原因有二:其一,若作出了這一約定,債權人則只能對夫妻中的負有債務的一方主張權利,而不能向另一方主張,增大了債權人不能實現債權的可能性。其二,債權人借款更多的是基于債務人的家庭信用,而非債務人的個人信用。故債權人不可能割斷其意愿中的債權和債務人配偶之間的潛在聯系。就后者而言。婚姻之一大目的是在于組建家庭,夫妻約定財產歸個人所有不利于家庭中資源的充分結合與利用,提高了生活成本、降低了家庭的效率。故約定財產制雖已實施數年,但夫妻共同財產制仍是我國家庭財產關系的主流。
(二)推定共同債務背離夫妻共同債務之內涵
夫妻共同債務是指夫妻雙方或一方為維持共同生活需要或出于共同生活目的從事經營活動所引起的債務。夫妻共同債務的是與否,都是以其債務的用途作為判斷標準。而確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債務屬于夫妻共同債務還是個人債務,有兩個判斷標準:(1)夫妻有無共同舉債的合意。(2)夫妻是否分享債務帶來的利益。盡管夫妻沒有共同舉債的合意,但該債務發生后,夫妻雙方共同分享了該債務所帶來的利益,則同樣應視為共同債務。這兩個判斷標準符合民法意思自治及權利義務一致的原則,而不論是對夫妻內部還是對第三人而言,夫妻共同債務的內涵應當是一致的,現行立法例將所有的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一律推定為共同債務且不給夫妻另一方提供證據賦予可能性,往往會導致法院作出違背夫妻共同債務內涵的判決。這一立法會導致夫妻一體主義,使夫妻的獨立人格被吸收乃至喪失。
(三)推定共同債務與《婚姻法》立法之精神相悖
《婚姻法》第41條規定,“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不足清償的,或財產歸各自所有的,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由此可見共同債務是因夫妻共同生活所負之債務。同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規定:夫妻為共同生活或為履行撫養、贍養義務等所負債務,應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離婚時當以夫妻共同財產清償。即未用于共同生活的債務不能被認定為共同債務。比如一方未經對方同意,擅自資助與其沒有撫養義務的親朋所負的債務不能視為共同債務。但這其中,以夫妻一方名義所負的債務可能用于共同生活,也可能僅僅用名義債務人的個人目的。這里,推定共同債務無疑也將后一種債務也作為共同債務,與《婚姻法》第41條的規定相悖。若依照推定共同債務原則來衡量,依法不能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的情形均可能被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推定夫妻共同債務原則脫離了《婚姻法》第41條關于共同債務系夫妻共同生活所負債務的精神。一方負債所得的資產被用于家庭生活,被夫妻共同使用,這才是共同債務的法理基礎。
二、問題的解決辦法探究
(一)推定共同債務原則適用順位的調整
司法解釋具有跟法律相同的效力,都能作為判決的依據。一般來說法院同時引用法律和司法解釋作為裁判依據的,應當先援引法律,然后援引司法解釋。但這不代表不能單獨引用司法解釋作出判決。法官在裁判中可以不引用《婚姻法》的規定,而直接依據《婚姻法(解釋二)》作出裁判。針對此類問題,可首先引用《婚姻法》第41條的規定,判斷債務是否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沒有用于共同生活的債務暫不認定為共同債務。其次,判斷債務是否被夫妻用于履行撫養和贍養義務,沒有用于履行撫養和贍養義務的債務也暫不認定為共同債務。再次,判斷有無不應當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的情形。如果存在依法應當排除共同債務的情形,則不能認定為共同債務。最后,再依據《婚姻法解釋(二)》規定,適用推定共同債務原則。通過對其適用順位的調整,來使得法院的判決在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上做到公允。
(二)完善夫妻共同債務認定的立法
靈活地調整推定共同債務原則適用的順位只是權宜之計,要真正的根除此類問題還是要回歸立法這一根本。立法應該對夫妻另一方的合法權利與第三人(債權人)的權利做出平等的保護。具體建議如下:
1.確立以債務的用途為認定標準
《婚姻法解釋(二)》第24條完全脫離了對夫妻一方所負債務實際用途的認定。使得司法實踐中有些案件出現既不合情又不合理的判決。故確定夫妻一方所負名義債務的用途之后,再判斷其是否歸屬夫妻共同債務方能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即確立以債務的用途為認定標準,夫妻一方舉債若非是為了家庭共同生活、發展之需,另一方則不對其負有清償責任。
2.規定由債權人承擔債務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的的幾種特殊情形的舉證責任
(1)債權人為舉債的夫妻一方的親屬的,此時由債權人承擔舉證責任能有效的防止債權人與夫妻一方惡意串通,偽造債務損害夫妻另一方的利益。將舉證責任分配給親屬債權人,亦不會損害此類債權人的利益,從一般意義上而言,親屬對夫妻雙方的共同生活比較了解,如果借款真實存在,其也較容易加以證明,而夫妻另一方往往也不會否認。
(2)債權人明知夫妻處于分居期間或離婚訴訟期間,仍然出借給夫妻一方的,當承擔舉證責任。有些夫妻關系已經破裂,正處于分居或離婚訴訟期間,雙方的財產關系已經中斷,這時夫妻一方已經喪失了日常的家事代理權,此時就應由債權人對夫妻另一方已經分享了債務帶來的利益承擔舉證責任。
(3)債權人多次價款給債務人且借款數額巨大的,債權人應舉證證明其已盡到了其應要盡的注意義務。現實中,債權人在前邊的借款未得到歸還的情況下,繼續借款給夫妻一方,根本不問借款的用途,更不會去征詢夫妻另一方的意見,債權人作為交易的一方,當然應該擔起注意義務,去了解相關借款的用途。
【參考文獻】
[1]魏小軍.論我國夫妻共同債務推定規則[J]. 昆明理工大學學報,2009(11).
[2]郭華珍.夫妻共同債務推定規則之檢討[J]. 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12(03).
[3]周姝.論夫妻共同債務確認制度的完善[J]. 法治研究,2009(09).
[4]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1981年1月1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