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在峰 ,吳艷妮 ,蔣萍 ,歐陽天凌
(1.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a.哲學院;b.武漢學院,武漢430073;2.凱里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 凱里556000;3.長江大學,湖北荊州434023;4.貴州財經大學,貴陽550025)
以東盟為基礎的區域經濟合作包括三個層次,即東亞區域經濟合作、東亞太區域經濟合作以及泛東亞區域經濟合作。本文基于這三個層次區域經濟合作,初步對以東盟為基礎的區域經濟合作路徑歷程進行研究,探討本區域經濟合作,助推經濟發展。
人們對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路徑或模式研究較多,學者們曾提出雁行模式、“10+3”模式等等。日本學者赤松要于1932年最早提出雁行模式,不過他提出這一理論是用以研究日本工業成長模式而不是研究東亞區域經濟合作模式的。后來山澤逸平、小島清等日本學者把這一模式擴展為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模式,提出了引進、進口替代、出口成長、成熟、逆進口五階段論。這一理論展示了一個后進國家如何經過“產業的雁行形態的發展”[1],實現后來居上的目標的過程。20世紀80年代以后,對這一理論的研究已從國際經濟領域向國際政治領域滲透,揭示了日本-亞洲“四小”-東盟及中國沿海地區垂直梯度展開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并成為日本鼓吹以自己為核心的東亞經濟圈的依據。這一構想對亞洲經濟發展的確發揮過重大影響,并起過積極的作用。但是,隨著中國迅速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一模式已經越來越無法說明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新的模式,即“10+3”模式便應運而生。“10+3”模式就是指東盟十國與中日韓三國的經濟合作模式。在這一模式中,東盟和中日韓四個經濟體都是平等的一極,不存在誰主導誰的問題,它們都平等地加入到東亞區域經濟合作中,實現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這一模式是替代雁行模式的較理想的模式,“符合東亞地區經濟發展多極化的趨勢,反映了東亞地區國際分工和產業循環模式從傳統的一國主導的雁行模式向共同協作發展模式過度的客觀現實。”[2]以上所闡述的雁行模式和“10+3”模式是當今影響最大的兩個東亞區域經濟合作模式,現今對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研究和分析除了以上兩個模式之外,還有其他很多模式,如新自由主義模式、制度主義模式、依賴理論、“10+1”模式、“大中華”理論以及張蘊嶺提出的四輪驅動模式和蘇浩提出的胡桃模式等等,因學者們對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研究最多最深入,也因篇幅所限,在此不再一一贅述。
從國內外來看,研究東亞太和泛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學者較少,所見多以在研究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過程中提及到東亞太或泛東亞區域經濟合作問題。筆者曾發表《基于拓展DEA模型的東亞太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一文。本文選定東亞太區域作為具體研究區域,該區域是指中(含港澳臺)日韓和東盟以及澳大利亞與新西蘭。筆者通過自主構建模型對16個國家或地區的14個投入-產出指標的具體數據的分析完成了對這些國家或地區的區域貿易效率、互補性合作的研究,認為“以中國、日本、大韓民國和澳大利亞構成的有向箭體,以東盟國家構成的羽翼為主體的有向箭式的區域合作方式”[3]是東亞太區域經濟合作未來發展最優路徑。具體說來,有向箭就是指由中國、日本、韓國構成箭尾,以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為箭頭,以東盟國家為有向箭的羽翼作為主體。這樣,“不但能夠將東亞和太平洋地區有效、高速連接,同時還能夠推動整個東亞太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進而推動整個亞太地區經濟發展步入新的階段”[3]。泛東亞區域經濟合作主要體現為東亞區域經濟合作不斷擴大到域外國家的過程,起初是“10+4”模式,即在“10+3”基礎上又讓南亞國家印度加入進來;2005年東亞峰會上又誕生了“10+6”模式,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加入,即二階俊博于2006年提出的“擴大版東亞共同體”模式;2009年日本鳩山政府提出了甚至包括美國的東亞共同體戰略,東盟國家后來又把俄羅斯拉進來;而后,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提出了“亞太共同體”,美國提出了環太平洋自由貿易區計劃,更使泛東亞經濟合作“10+6+X”模式趨于復雜。
以東盟為先驅的區域經濟合作與歐盟和北美自貿區相比,具有內容和目標的廣泛性、形式的多樣性、各經濟體地位的平等性、合作的開放性、平臺的雙邊或多邊性和步驟上的漸進性以及戰略的出口導向型等特征。東亞區域經濟合作主要經歷了從雁行模式到“10+3”模式的過程。雁行模式是一種落后國家產業垂直梯度轉移的附屬性追趕型模式,這種模式雖然有利于落后國家吸收和利用發達國家的資金和技術,發揮后發優勢,但卻容易導致落后國家喪失主動性和獨立性,缺乏創新性,形成對先進國家的依賴。為此,越來越多的國家正在努力探索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的新模式,其中,“10+3”模式最有影響。如前所述,“10+3”模式與雁行模式相比較最大的不同點是各個經濟體都是平等的,各經濟體之間的關系是協作性而非主導性的,這一特征符合經濟發展多極化的趨勢,因而贏得擔心自己在東亞經濟一體化過程中被邊緣化的更多東盟國家的歡迎。隨著東亞經濟合作的進一步發展,以東盟為先驅的區域合作又進一步發展到東亞太和泛東亞區域的合作。但總起來看,到目前為止,東亞經濟一體化還處于雙邊階段,還沒有形成真正的東亞經濟共同體;而東亞太和泛東亞經濟一體化更是美好的愿景,只是處于初步探索階段。無論東亞區域經濟合作,還是東亞太或泛東亞經濟合作,都是以東盟區域經濟合作體系為先驅者和奠基石的,并以“10+3”模式作為這一區域經濟合作建設的主渠道。
總起來看,“東亞合作模式”具有的平等參入、循序漸進、求同存異、協商一致、共贏發展特征既不同于松散的、論壇性質的亞太經合組織模式,也不同于以一國為核心的北美自由貿易區模式和以法德為軸心的歐盟模式。東亞經濟一體化“要在堅持‘10+3’機制這個主渠道和平等協商、循序漸進的東盟原則的同時,發揮中日韓等地區大國的核心協調作用,并在這個主渠道的基礎上發展和協調好與東亞共同體關系密切的區域外政治經濟大國的關系,保持東亞共同體的開放性。……這是實現東亞整體崛起與提升東亞國際地位的唯一正確之路”[4]。可以肯定地說,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若能成功,不但將大大促進全球區域經濟合作的發展,而且將是對全球區域經濟合作路徑和發展模式理論的極大貢獻。
[1]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世界投資報告(UNCTAD)[R].WORLD INVESTMENTREPORT,1995:258-259.
[2] 張雨.從雁行模式到“10+3”模式[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2,(5).
[3]鞏在峰.基于拓展DEA模型的東亞太區域經濟合作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4,(21).
[4]全毅.東亞區域合作的模式與路徑選擇[J].和平與發展,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