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 東
(沈陽工程學院 財務處,沈陽 110136)
新形勢下,隨著國家反腐倡廉的大力實施,廉政建設深入人心。高校的經濟責任審計也隨之展開,并趨于規范化、制度化,對于領導干部的監督管理,學校經濟秩序的維護以及黨風廉政建設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由于高校經濟責任審計有別于一般的企業審計,在實施過程中,其較強的政策性以及時效性等問題,導致審計過程中難免遇到問題與挑戰。
經濟責任審計是對企事業單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經營承包人,在其任職履約期間或者承包期內其應承擔的責任義務進行的審計,其實質是在財務收支基礎上的一種人格化審計。高校的內部經濟責任審計是對主要行政負責人、法人代表任職期間或離開現崗位前,對其職責范圍內的經濟責任情況所進行的監督與評價[1]。高校在責權歸屬分配上主要有學校行政管理、財務、基本建設、二級學院、后勤管理等,各部門都有分管負責人,并分為正職和副職行政干部。一般來說,正職干部要承擔主要的經濟責任,對其主管或者簽署的意見承擔直接的經濟責任。高校經濟責任審計不同于一般的審計,主要是體現在對單位負責人任職期間對其應負的責任做出的一種綜合性評價,評價的結果關系到干部未來使用的引導以及干部考核的依據。
同其他企業審計相比,高校內部審計除具有一般審計特點外,還有其自身特質。受政策的引導,由于其審計對象是高校的領導干部,審計對象具有特殊性,審計內容具有綜合性,審計具有時效性,審計風險相對較高。這一系列的特點都導致其審計在執行過程中不同于一般常規的審計。因此,實施過程中,種種現實困難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審計風險,影響審計的質量,而現有的法律規章對經濟責任審計還尚未有具體的法律條文規定。高校經濟責任審計在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審計工作的前提是獨立性。根據教育部的規定,規模較大的學校需要設置獨立的審計部門,并配備足夠的審計人員,這樣保證審計結果公正公平的基礎。然而,在實際工作中,有的單位并沒有設置獨立的審計部門;有的單位雖然設置了審計處,但人員配備不合理,普遍偏少。由于其是學校下屬的獨立行政部門,其人員配備、經費的使用都要聽從學校安排。且被審計的對象是學校校長與書記或者各院系領導,因此,在利益歸屬上,審計人員在工作中常常會受到干擾,有時僅僅是走過場,大大削弱了審計的質量,影響了審計的獨立性,無法做出客觀公允的評價。在實施過程中,由于其是內部審計部門,在調查取證過程中,很難得到被審計部門的重視與配合,導致審計工作無法進行,審計風險加大[2]。另外,高校的審計處作為內部審計部門,其只有審計建議權,缺乏處置權,影響內部審計獨立性的發揮。
我國高校的經濟責任審計一般分為任中經濟責任審計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現階段,我國高校經濟責任審計通常是離任經濟責任審計,即“先離后審”,在高校的主要負責人或法人任職期滿、工作調動升遷或退休等離開現崗后才對其進行審計,時效性較差。由于這種滯后性,被審人員大多離開原單位,有的甚至已經到新的崗位得到提拔重用,這時候即使查出問題,新職位掩蓋舊錯誤,往往也就不了了之,新的領導也不會輕易插手,導致審計監督功能失效,喪失其應有的權威性,阻礙經濟責任審計的有序發展。
現階段,我國對于有關經濟責任審計研究的不夠充分,有關評價指標也不夠明確,完全是高校自己根據具體情況來進行界定,評價責任的彈性比較寬松,有關細化的法律法規尚不夠完善,對領導責任的界定還不太明確,因此,要對高校領導干部的經濟責任審計做到面面俱到還缺乏充分的依據。高校部門多,不同的部門運用不同的經濟管理運作模式,而分管領導在任期并沒有簽訂明確的任期責任,隨著高校經濟規模的復雜化,準確界定主要責任與次要責任,缺少固定的法律法規,很多情況下只能避重就輕,無法量化,也就無法達到經濟責任的審計目標,進一步加大了審計責任的經濟風險。
由于經濟責任審計具有任務的受托性特征,往往很多審計都是具有很強的指令性,得到組織的授權后才予以審計,外加領導干部的換屆也比較集中,大批領導干部需要在換屆后進行離任審計,導致高校內部經濟責任審計面臨一種時間緊任務重的局面。審計資源有限,審計時間緊,成本高,在短時間內要求審計人員完成多個單位與部門的高強度任務量,并且做出符合事實的客觀評價結論,這對審計人員來說也是一種挑戰。審計人員往往加班加點的完成審計任務,實施過程中難免避重就輕,忽視一些必要的審計程序,不能做到面面俱到,進而導致審計風險的加劇。
在審計人員配置上,高校審計人員數量少,往往是審計處長帶領一兩個科員。面對規模日漸擴張的高等院校,他們不僅承擔財務收支的審計,還要肩負經濟責任審計、經濟效益審計等多項工作,任務繁重,人員和工作量不成配比,導致審計質量和效率下降。另外,即使配備了足夠多的審計人員,但受編制的限制,大多數人員都是從財務崗位借調過來,在知識結構儲備上也會缺乏足夠的理論支撐,缺乏計算機的專業素質。現階段,高校審計人員不但要具備專業的審計知識,還要了解最新的法規政策和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熟練掌握計算機等。而目前許多高校審計人員缺乏專業的知識素養,審計隊伍整體綜合性不強,這將導致高校領導干部在任職期的經濟責任審計缺乏審計的深度與廣度,影響經濟責任審計的效果與質量。
經濟責任審計應當建立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以事實為依據,法律為準繩,通過正常審計程序對領導干部在履職期間的責任做出正確的評價與判斷,為將來干部的考核與任用等后續管理奠定基礎。然而,現階段高校審計結果普遍運用的不夠充分,不夠規范。很多情況下并沒有將經濟責任審計的結果運用到后期組織的考核、監督、選拔的全部過程,導致領導干部對經濟責任審計的意義模糊化和形式化,使經濟責任審計的效力喪失。另外,經濟責任審計后,審計結果僅僅是內部領導知曉,高校并沒有及時公開審計結果[3]。上級審計單位將結果下達給被審計單后,一般僅僅是被審計對象單位的財務、紀委、監察、分管校領導對審計結果清楚,學校其他人員對審計結果并不知曉,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削弱了審計監督實效性的運用。
高校經濟責任審計不同于一般的常規審計,它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廣,政策嚴謹,審計難度大,這就要求被審人員緊密配合。高校領導要重視經濟責任審計,充分認識審計的難度與深度,大力配合審計人員工作,加強經濟責任審計的宣傳,努力做到審計過程的公平與公正,營造一個良好的審計環境與氛圍;同時,還要建立相應的監督約束體制,促進高校審計工作的良性循環。工作中很多領導干部對審計政策等知識的認知略有不足,即使查出問題,很可能為了減少損失而簡單處理,因此,高校領導要通過各種方式加強對經濟責任審計的認知,多與下級部門溝通,強化審計制度的建設,更好地解決問題。
為促進審計的公正公平,適應高校經濟發展與審計工作的需要,采取任前監督、任中控制與離任監督相結合的審計方式。高校經濟責任審計應當加大任中審計力度,根據高校的發展現狀,主動與上級人事、組織、紀檢部門溝通,合理制定審計計劃,將審計關口適當前移,有利于及時地發現領導干部在任職期間的不足,減輕離任審計的壓力,確保審計工作的質量與效率。通過審計前移,有利于審計部門合理的安排審計力量,促進高校經濟管理有序發展,對于高校領導的廉政建設也會起到積極的促進監督作用[4]。高校可以根據領導的任職年限,根據高校的具體發展情況,逐年安排一定數量的任中經濟責任審計。可以提高審計的整改力度,形成一種全方位的審計格局,加強領導干部的廉潔自律,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完善的審計標準,有利于保證經濟責任審計的公平與公正。高校應當結合自身的實際,學校人事部門與紀委加強合作,準確把握特點,通過分管領導的不同管理職責,堅持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建立一套評價指標體系。所謂定性,通過內控制度的科學性、創收收入的合規性,以及財務收支情況的合法性反映出評價結果;定量則主要是通過數據來反映評價指標。主要包括預決算數據、經費支出情況、任務完成情況,三公消費比率以及人員支出比率等各種可以用數據量化的指標。根據評價標準,將定量與定性有機結合,要客觀描述,嚴格執行審計程序,不隨意擴大標準,準確把握評價內容與范圍,切實準確地進行評價打分與確定等級,保證審計質量,促進審計結果的運用。
為保證審計質量,弱化審計風險,有一支高水平業務能力強,作風扎實的審計隊伍就不可或缺。因此,高校審計人員要加強業務學習,提高審計執業能力,要加大經費的投入,堅持審計的后續教育工作,組織人員多多參與培訓學習和交流,通過學習增強審計人員的邏輯思維能力。在提高業務素質的基礎上,還要提高審計人員道德素質。作為一名審計人,不僅要業務精,更要有堅定的政治素養,增強責任感與使命感,樹立審計為國、為民的理念,不為外界所誘惑[5]。在審計工作中,要秉承廉潔奉公,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嚴格保守秘密。只有審計人員具備扎實的業務素質,堅定地政治素養和來良好的職業道德,才能發揮出審計人員的主觀能動性,降低審計風險,提高審計質量。
高校內部經濟責任審計復雜多樣,不僅審查賬目信息等原始憑證,還要在審計過程中聽取被審計單位以及責任人的意見,及時溝通,并給予解釋和說明的機會。當然,合理的意見予以采用,不合理的也要及時予以否定。經濟責任審計意見一旦出爐,就要選定適當的時機及時公開。公開審計結果不僅體現公平公正,還可以更好地接受群眾的監督評價。審計結果的公示要有一定的范圍,要求被審計單位予以整改,并及時反饋整改意見。
[1]高景波.高等學校經濟責任審計探析[J].中國內部審計,2011,(8).
[2]成法民.高校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財會通訊,2011,(16).
[3] 錢華.高校經濟責任審計研究[J].財會通訊,2012,(5).
[4]朱蘭云.高等院校加強經濟責任審計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3,(1).
[5]楊玉新.基于風險控制的高校經濟責任審計流程初探[J].財務與金融,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