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民
(黑龍江孟繁旭律師事務所 哈爾濱 150000)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國有資產法》第三十六條規定:國家出資企業投資應當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并按照國家規定進行可行性研究;與他人交易應當公平、有償,取得合理對價。這里的國家產業政策,是指國家為了保證國民經濟健康發展而調整產業經濟活動的方針和指引,是國家進行宏觀調控,調節固定資產投資、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的重要手段,在國家經濟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國家出資企業(本文從國家出資企業的角度提出建議,為方便起見,國家出資企業以下稱“企業”)作出投資決策,應當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將企業效益與社會效益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保證投資的長期效益。這里的可行性研究是在投資決策前進行的,通過對與投資項目有關的經濟技術和市場等條件進行調查、研究、論證,對項目建成后的經濟效益進行預測和評價,最后綜合分析該項目建設的可行性的研究工作。國家出資企業在進行投資決策時,應當嚴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可行性研究,避免投資失誤,減少投資風險,提高投資效益。由此可見,企業在對外投資前做好國家產業政策方面的分析與論證是企業對外投資的前提條件,是企業對外投資進行可行性研究的基礎,如果企業的對外投資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企業不應對外進行投資,國家也不會鼓勵和支持企業的對外投資。
從目前國家產業政策來看,企業應注意以下事項。
1.2012年7月17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十二五”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規劃》,主要內容為:大力實施境外市場開拓戰略。鼓勵輕工、紡織、家電、汽車、一般裝備制造等境內技術成熟、國際市場需求大的行業和化工、冶金、建材等重化工業或其部分加工制造環節向境外轉移,帶動產品、設備和勞務輸出,拓展企業國際發展空間。鼓勵企業在能源礦產資源豐富、市場空間較大的國家和地區,發展鋼鐵、有色、煉化、木材等深加工產業。抓緊現有境外經貿合作區建設,強化其功能定位和產業選擇,提高綜合服務能力,使其成為我在境外重要的生產加工基地。鼓勵國內有條件的企業境外投資文化產業,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加強政策促進力度,根據世界貿易組織規則和國際慣例,對于符合境外投資規劃和產業指導政策的重點項目符合條件的給予支持。
2.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關于“鼓勵和支持有比較優勢的各種所有制企業對外投資”、“完善對外投資服務體系”的精神,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強對境外投資的協調和指導”的指示,商務部、外交部聯合制訂了《對外投資國別產業導向目錄》(以下稱“《目錄》”),《目錄》是各級對外經濟合作主管部門指導與核準我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重要依據。凡符合導向目錄,并經核準持有對外投資批準證書的企業,優先享受國家在資金、外匯、稅收、海關、出入境等方面的優惠政策。
從《目錄》內容來看:我國對美國投資的產業導向是,制造業:“汽車零部件等交通運輸設備制造”、“家用電器制造”、“紡織服裝制造”、“園藝設備”、“電動工具”;服務業:“貿易、分銷”、“倉儲研發”、“軟件開發”、“電信服務”、“金融”。
我國對俄羅斯投資的產業導向是,農林牧漁業:“森林開發”、“果菜種植”;采礦業:“石油、天然氣”、“煤礦、鐵礦、銅礦、鋁土礦、鎳礦、鉛鋅礦等礦產資源”;制造業:“計算機、電視機等電子設備及通訊設備制造”、“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紡織服裝制造”、“造紙及紙制品制造”、“煙草制品”、“金屬制品制造”、“塑料制品制造”、“船舶等交通運輸工具制造”;服務業:“貿易分銷”、“電信服務”、“交通運輸”、“餐飲、建筑”、“旅游、教育”、“醫療、金融”、“計算機服務”。
我國對意大利的產業導向是,農林牧漁業:“森林開發”、“果菜種植”;采礦業:“石油、天然氣”、“煤礦、鐵礦、銅礦、鋁土礦、鎳礦、鉛鋅礦等礦產資源”;制造業:“計算機、電視機等電子設備及通訊設備制造”、“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紡織服裝制造”、“造紙及紙制品制造”、“煙草制品”、“金屬制品制造”、“塑料制品制造”、“船舶等交通運輸工具制造”;服務業:“貿易、分銷”、“電信服務”、“交通運輸”、“餐飲、建筑”、“旅游、教育”、“醫療、金融”、“計算機服務”。
我國對韓國投資的產業導向是,制造業:“汽車等交通運輸設備的制造”、“化工原料制造”、“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服務業:“貿易、分銷”、“研發、建筑”、“交通運輸”。
企業對外投資前除應做好上述國家產業政策方面的分析、論證外,還應調研國內及國外有關對外投資的環保政策。如果企業的對外投資不符合國內或國外的環保政策,企業不應對外進行投資,國家也不會鼓勵和支持企業的對外投資。
從目前國內及國外看,企業應注意以下事項。
1.2013年2月18日,商務部、環境保護部下發了《對外投資合作環境保護指南》,其中規定:“企業應當了解并遵守東道國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的規定。鼓勵企業在收購境外企業前,對目標企業開展環境盡職調查,重點評估其在歷史經營活動中形成的危險廢物、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等情況,以及目標企業與此相關的環境債務。鼓勵企業采取良好環境實踐,降低潛在環境負債風險。”
2.國外發達國家特別重視環保問題。以美國、韓國和俄羅斯為例,美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環評制度的國家,早在1969年就頒布了《國家環境政策法》(the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ct,NEPA)。該法于1970年1月1日開始實施。《國家環境政策法》規定對可能影響環境的活動和項目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凡屬聯邦政府執行的活動和項目以及由聯邦政府補助、擔保或核準的活動和項目,由聯邦政府有關部門負責對環境影響評價的審批和監督。依照聯邦法律,美國大部分州、市制定了較聯邦法更為嚴格的環境質量法,規定州或地方政府擬定的項目以及需要州或地方政府核準的私人項目都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俄羅斯聯邦環境保護法》和《俄羅斯聯邦生態評估法》是俄羅斯環保基本法律。《俄羅斯環保法》規定:在決定開始進行經濟活動和其他活動時必須對其做環境影響評估,必須根據環保技術標準檢查項目情況,應根據環保標準要求盡量利用最佳技術工藝,確保有關活動的有害影響降至最低,禁止環境影響后果不明的經營和其他活動項目,禁止可能造成自然生態系統惡化、改變和(或)消滅動植物和其他生物基因的項目,禁止浪費自然資源和其他惡化環境的項目,違反環保法要承擔相應責任,公民、社會團體和其他非商業組織有權力參與解決環保議題。
韓國對外資企業和本國企業適用相同的環境評估規定,要求對部分領域內一定規模(面積、距離等)以上的開發建設項目進行環評,具體規模標準詳見韓國《環境影響評估法施行令》附表一。環評適用對象:共17大類、76個領域,主要包括城市開發、產業園區建設、能源開發、港口建設、道路建設、水資源開發、鐵路(包括城鐵)建設、機場建設、江河利用和開發、墾荒和公共水域填筑、旅游區開發、山地開發、特殊區域開發、體育設施設置、廢棄物和糞尿處理設施設置、國防軍事設施設置、土方砂石和礦物開采等;環評內容:共6大類、21個項目,要求對大氣環境、水體環境、土地環境、自然生態環境、生活環境、社會經濟環境等6個方面進行評估。
企業在對外投資前除應調研國外環保政策外,還應調研國外的其他投資環境,例如,市場準入政策、稅收政策、勞動用工政策、基礎設施狀況、對外經貿關系的狀況、金融環境的狀況、證券市場的狀況、商務成本的狀況等。以美國為例,在聯邦政府層面,美國對外國直接投資實行地點、行業中立的政策。聯邦政府不出臺針對特定地點、特定行業的優惠政策。各州和地方政府往往根據當地情況出臺吸引或限制投資的具體政策。此外,美國存在大量的與投資相關的聯邦、州及地方法律法規,其中包括反壟斷、并購、工資和社會保障、出口保障、出口管制、環保和健康安全方面的內容。在聯邦層面,航空運輸、通訊、能源、礦產、漁業、水電等部門對外國投資者設有一定的限制。美國限制外國投資者在美境內開展航空運營領域的直接投資。根據美國《1926年航空貿易法》、《1938年民用航空法》等法律規定,所有美國航空運營商必須處于美國公民的實際控制之下,非美國公民不得在美航空運營商中擁有超過25%的投票權,且該運營董事長、三分之二的董事會成員以及其他管理人員必須為美國公民。美國禁止外國經營或控制的公司獲得從事通訊傳輸的許可,同時嚴格限制外國企業在通訊領域(電話、電報、電臺、電視)的投資。只有美國公司或國內公司的合伙公司可能在可通航的河流從事水電開發。只限美國公司從事沿海和內河航運。在美國境內的航運船只必須是美國制造、在美國注冊并由美國公司所有。
美國稅收管轄權分屬聯邦政府、50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及各縣市。所有美國公民、在美國從事經營和投資業務的外國個人和企業都受美國稅法的約束。一個公司稅賦情況根據該公司經營活動及其所在地而定。美國現行稅制是以所得稅為主體稅種,輔以其他稅種構成的。主要稅種有個人所得稅、公司所得稅、社會保障稅、銷售稅、財產稅、遺產與贈與稅等。美國稅收由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征收。美國的聯邦、州、地方三級政府根據權責劃分,對稅收實行徹底的分稅制。聯邦與州分別立法,地方稅收由州決定。三級稅收分開,各自進行征管。稅收管轄不同,對于應稅所得的定義和所得的分配也不同。
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筆者對企業在對外投資前應了解的企業對外投資的程序要求簡要歸納如下。
1.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發改外資[2011]235號)文件以及其他規定要求,由境內企業對境外投資項目的市場前景、經濟效益、資金來源等事項由境內企業進行可行性研究。
2.根據《企業國有資產法》第三十三條的規定,由境內企業根據其章程的規定,由該企業的股東會/股東大會或者董事會進行事先決策。
3.根據《境外投資項目核準暫行管理辦法》的規定,由省級以上發改委對境內企業的境外投資項目按規定進行核準。
4.根據《境外投資管理辦法》的規定,由省級以上商務部門對境內企業的境外投資按規定進行核準。
5.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境內機構境外直接投資外匯管理規定》(匯發[2009]30號)的規定,由境內企業持規定的材料到所在地外匯局辦理境外直接投資外匯登記。
6.根據財政部《境外投資財務管理暫行辦法》以及《企業國有資本與財務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由境內企業的主管財政機關對境內企業的重要財務事項按規定進行審批。
7.履行境外投資所需的其他程序。
從當前情況看,無論是信息掌握,還是對外溝通交流的能力,企業與地方政府相比還差很遠。因此,建議地方政府積極利用推介會、論壇、報告會等多種方式繼續加大對企業對外投資工作的服務力度,幫助企業全面了解國家產業政府、擬投資國家的環保政策、投資環境以及其他相關要求,幫助企業解決企業在對外投資前或投資后出現的問題,而且使政府的服務制度化、常態化。例如:寧波市近期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拓市場促調整保增長工作的若干意見》,鼓勵內外貿企業開拓海內外市場成為重要一環。
天津市近期的七項措施,將利用天津市與重點國家和地區的高層互訪、友城關系、重要國際大型活動和會議等機遇,特別是要積極聯系我駐外使領館,協助企業做好與所在國政府、企業的溝通和談判。
江蘇省發改委近期專門組織了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高層論壇,江蘇發改委副主任鄭曉榮表示,要鼓勵企業并購擁有知名品牌和營銷網絡的境外企業,支持有比較優勢的企業到境外投資辦廠,形成自己的生產基地、營銷網絡、國際品牌和跨國公司。
綜上所述,為更好的保障與推進哈爾濱市對外投資工作的順利進行,企業在對外投資前應做好國家產業政策方面的分析、論證,做好國內以及國外環保政策的調研工作,做好國外的投資環境的調研工作,了解好企業對外投資的程序要求,按國內以及國外有關規定履行投資審批程序,遵守東道國的有關規定,盡最大可能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盡最大可能防范企業的法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