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金飛
摘 要:隨著中國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民工不斷涌進城市,他們為國家的經濟建設作出重要貢獻。農民工群體是在我國城鄉二元戶籍管理制度下產生的,是我國獨特的社會群體。然而,他們同樣是弱勢群體,在為社會創造財富的同時,其權利卻遭受侵害,特別是建筑業的農民工。如今,大部分農民工面臨著工傷維權難這一嚴峻問題。為更快解決這一問題,在此,將對其原因進行分析。
關鍵詞:農民工;工傷維權;原因
近期,全國多地建筑業工傷事故頻發,建筑工人工傷維權難問題再次引發社會關注。
2014年12月29日清晨,北京清華附中一處建筑工地發生腳手架坍塌事故,10人死亡、4人受傷;12月28日,安徽蚌埠一住宅項目施工現場發生塔吊在頂升過程中傾覆事故,造成3人死亡、2人受傷;12月19日,河南省光山縣幸?;▓@小區工程發生一起模板支架坍塌事故,造成5人死亡、9人受傷。
此類事故對于我們來說已屢見不鮮。“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權”的不平等、不科學現象在社會隨處可見。工傷帶來的是嚴重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對于從事建筑行業工作的農民工來說,工傷讓本已是弱勢群體的農民工雪上加霜。一方面,工傷事故發生后直接造成經濟損失,剝奪了農民工的經濟來源,造成了農民工生活和工作上難以為繼;另一方面,相對于經濟損失,人員傷亡所造成的后果,卻是長時間無法消除的,由此導致的傷殘人員的生理、心理治療、身體機能的恢復,對所供養直系親屬的撫恤等都是需要長期進行的[1]。時間即逝,農民工工傷維權一直未得到妥善解決,他們的權益被邊緣化,農民的心聲無處可訴。建筑業中農民工維權難的原因不是單方面的,是各種原因相互作用所致。
1 建筑業工傷保險直接參保率普遍低
建筑業工傷保險參保率低在我國是一個普遍現象。我國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的比例一直低于30%。眾所周知,從事建筑業的農民工以體力活為主,工作的環境復雜、危險,發生工傷事故的概率高。
1、建筑行業從業人員流動性大,分包制等勞動關系特點使得工人的各種保障制度欠缺
在中國的建筑市場中從業人員流動性極大,不固定。很多來自農村的農民工工作時間、地點不規律,勞資關系經常變換使得在這樣的建筑市場保險如何購買問題難以解決。長時期下來便形成了一個不良的業內規矩:對建筑工人不提供購買保險。在社會上一旦形成風氣,毀壞的便是這些靠勞力掙錢的農民工。
2、隨著農村保險覆蓋面的擴大,直接參加工傷保險存在重復參保
由于這些建筑工人多數都是來自于農村,近幾年來,我國對于農村保險覆蓋面越來越大,如果這些工人在農村和工作地都同時購買保險,雖然法律上不禁止,但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就是他們能夠拿到的工資就會減少,這是他們不愿意看到的事。因此,為了拿到更多的工資,通常情況下他們不愿意購買。
3、建筑公司為了自身利益不愿意為工人購買工傷保險
多數的建筑公司都不會給工人購買工傷保險,因為保險的費用會是相當大的一筆數目。目前,中國的建筑公司數量多,但是規模大、設備全面、完善的建筑公司占的比例不大。對于缺乏資金的公司來說他們不敢輕易動用他們的資金用于購買工人的保險。極少數給工人購買保險的公司也是購買幾個人的保險,以便出事后輪流用。
2 勞動合同缺失,農民工維權意識淡薄
對出身于農村的工人來說,他們文化程度不高,法律意識淡薄。在就業的時候草草行事,沒有簽訂工作合同的意識。對于有些家庭而言,一個建筑工人就是這個家的頂梁柱,是所有的經濟來源,一旦事故發生,工人們的身體不僅遭受巨大傷害,同時對于整個家庭來說也是一場巨大的浩劫。巨額的醫療費、大量的療養費從何而來?有些良心企業還會承擔相應的資金賠償,但是也不排除某些企業會以沒有勞動合同拒絕支付工傷費用的情況。
在我國表現更突出的是農民工的維權意識極為薄弱。很多建筑工人在發生事故之后大多數采取的是私下解決的方式。他們并沒有利用法律維護自己合法的權益,他們更愿意接受企業的金錢賠償。即使有少部分人開始在企業不愿意支付費用的情況下決定動用法律武器,但是只要該企業態度有所轉變并實施賠償時,受害者也會放棄法律的手段并接受賠償[2]。
3 維權成本高、程序繁瑣,政府執法不嚴
俗話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對于靠勞力吃飯的建筑工人來說,錢就是命根子。然而我們發現農民工要想維權就必須支付金錢,這筆錢可真不少。農民工法律維權的成本包括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農民工自己支付的交通費、通信費、誤工費等成本;二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為處理勞動糾紛所支付的工資成本;三是通過法律援助所支付的律師費用成本[3]。對于這樣高昂的維權成本,受害者難以承受,他們會放棄走法律程序。
在一則報告中,據律師計算,工傷維權的程序最多高達19項程序。我國采取的是“先裁后審”、“一裁二審”的勞動爭議處理制度。不僅要提交工傷認定申請表、勞動關系證明、還需要醫院診斷證明。取得材料的過程并不順利。利用這一點很多老板在調解過程中依此要挾說,“給你幾千塊錢,你要不要?就這案子我拖你幾年,看你耗不耗得起”。不少農民工對此也很無奈,“我們這些人出外打工,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就等著我們往回寄錢呢,我們實在是耗不起呀”[4]。農民工大多背井離鄉只身來到大城市務工,在遇到工傷事故之后他們沒地方可去,沒有人照顧,沒有立足之地,維權過程又這么艱難,他們如何在受傷的情況下還孤零零的堅持維權呢?
再者,政府對于法律的執行沒有落到實處。一些政府沒有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他們盲目的追逐本地的GDP,為了招來更多的投資者,他們利用本地的廉價勞動力,忽略權力來源于人民。為了經濟的發展犧牲老百姓的利益,在工傷事故處理中偏袒企業,踐踏農民工的權利。同時,執法人員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縱容違法、違規的事件出現。
綜上所述,建筑工人是我們城市飛速發展的建設者,他們功不可沒,是改革開放進程的重要力量,但現在農民工的權利維護一直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仍需要社會根據其產生原因采取相應措施做出長期的工作才能得到合理的解決。
參考文獻
[1] 孫樹菡. 工傷保險[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2] 姚茂艷.農民工工傷維權路之艱辛及對策分析[J]. 法制與社會 ,2012,13:215-216
[3]張慧聰. 農民工法律維權的困境與對策[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07:129
[4] 農民工離法律援助有多遠?[EB/OL].http://www.day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