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曉恩 裘小玲 錢 群 何芳芳
頭皮針抽提法治療腦梗塞肢體功能障礙療效觀察
求曉恩 裘小玲 錢 群 何芳芳
腦梗塞;頭皮針;抽提法
缺血性中風占中風的60%~70%[1],在中風幸存者中有3/4的患者不同程度地喪失勞動能力,一側肢體肌張力異常或肌力低下,遺留有一側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進一步康復[2]。筆者采用頭皮針抽提法結合體針治療腦梗塞肢體功能障礙,并與常規體針治療比較,觀察不同針法對促進患肢功能恢復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2年10月—2014年2月我院針灸門診腦梗塞肢體功能障礙患者180例,按就診先后順序,以1:1比例平行分為抽提組90例,男51例,女39例;年齡43~70歲,平均(56.75±8.53)歲;病程21天~6個月,平均(2.75±1.41)個月;常規組90例,男53例,女37例;年齡36~68歲,平均(54.82± 7.23)歲;病程15天~6個月,平均(3.02±1.38)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及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制定的《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3]制定。①常于安靜狀態下發病;②病情多在幾小時或幾天內達到高峰,部分患者癥狀可進行性加重或波動;③大多數發病時無明顯頭痛和嘔吐;④一般發病后1~2天內意識清楚或輕度障礙;⑤臨床表現決定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主要為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的癥狀和體征;⑥CT或MRI檢查確診。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診斷標準;②病程2周~6個月;③參照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偏癱側肢體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評分或綜合評分有一項≥3分者;④年齡35~70歲;⑤患者或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短暫性腦缺血發作、CT或MRI診斷為非腦血栓形成偏癱者(包括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腫瘤、腦炎等);②合并有嚴重心、肝、腎、造血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疾病者;③由風濕性心臟病、冠心病及其他心臟疾病合并房顫,引起腦栓塞者;④頭皮有疤痕、腫瘤、嚴重感染、潰瘍者,及施術部位為頭顱手術部位或未植入顱骨者。
2.1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腦梗塞常規藥物治療,并根據病情控制血壓、血糖、血脂等及對癥處理。
2.1.1 抽提組 ①頭皮針:取穴:采用《中國頭皮針施術部位標準化方案》,病灶側頂顳前斜線、頂顳后斜線、頂中線。頂中線由前頂刺向百會;頂顳前斜線由前頂刺向懸厘上2/3,頂顳后斜線由百會刺向曲鬢上2/3,都用兩根毫針接力刺法,即在前頂或百會穴進一針,然后在第一針的針尖部位再沿同一方向進第二針。操作手法:患者坐位或仰臥位,選用一次性無菌針灸針,規格為0.30mm×40mm,施術部位用75%的酒精棉球擦拭,采用指切進針法,快速將針刺入,針身與頭皮呈15~30度夾角進針至帽狀腱膜下層后,進行行針操作,即用爆發力向外速提3次(約5s),每次至多提出2.5mm左右,又緩慢插至2.5mm。如此反復運針10遍,共計約5min。間歇動留針3h,每隔30min運針5遍,行針和留針期間,可結合患肢的活動。出針時,用消毒棉簽按住針孔,右手持針慢慢提至皮下,然后將針迅速拔出,若針后有出血,可將棉簽按壓針孔2min。每周針刺3次,10次為1個療程。②體針:取穴:患側風池、肩髃、曲池、外關、合谷、環跳、足三里、陽陵泉、懸鐘、太沖。隨證配穴:口角歪斜加地倉、頰車、承漿、下關;舌強語蹇加廉泉、啞門;足下垂加解溪;肩痛加肩三針。常規消毒進針后,施用提插捻轉平補平瀉手法,運針后分別在肩髃、曲池、外關、環跳、陽陵泉、懸鐘穴所刺毫針針柄上各插入一段約2cm長的艾條,從底端點燃施灸,艾燃盡后,除去艾灰起針,每周針刺3次,10次為1個療程。
2.1.2 常規組 體針:取穴、隨證配穴、針刺手法、療程同抽提組。
兩組均連續治療2個療程,療程間隔2天。
2.2 觀察指標
2.2.1 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 參照1995年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4]評定,共分意識、水平凝視功能、面癱、語言、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八方面。最高分45,最低分0;輕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
2.2.2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巴氏指數(Barthel Index)[5]將日常生活動作分為進食、洗澡、梳妝洗漱、穿衣、控制大小便、如廁、床椅轉移、行走、上下樓梯10個項目,最高100分,最低0分。60分以上提示患者生活基本可以自理;60~40分者生活需要幫助;40~20分者生活需要很大幫助;20分以下者生活完全需要幫助。
2.2.3 患者總的生活能力狀態(評定時的病殘程度)[4]①0級:能恢復工作或操持家務;②1級:生活自理,獨立生活,部分工作;③2級:基本生活自理,小部分需人幫助;④3級:部分生活自理,大部分需人幫助;⑤4級:能走能站,但需人照料;⑥5級:臥床、能坐,各項生活需人照料;⑦6級:臥床、有部分意識,可喂食;⑧7級:植物狀態。
2.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 表示,組內比較用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1 療效標準 參照1995年中華醫學會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修訂的《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4]擬定:基本痊愈:神經功能缺損積分減少90%或以上,病殘程度0級;顯著進步:神經功能缺損積分減少46%~89%,病殘程度1~3級;進步:神經功能缺損積分減少18%~45%;無變化:神經功能缺損積分減少或增加不足18%;惡化:神經功能缺損積分增加18%或更多;死亡。
3.2 兩組治療前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Barthel指數比較 兩組治療2個療程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后兩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抽提組愈顯率37.8%,總有效率84.4%;常規組分別為21.1%和70%。兩組愈顯率、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比較(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Barthel指數比較(分,±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1;與常規組比較,*P<0.05
組別抽提組常規組例數90 90治療前29.34±11.43 30.16±12.57治療后57.63±15.12△* 41.96±14.29△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腦梗塞屬缺血性中風,是因腦部血液循環障礙,缺血、缺氧所致局限性腦組織的缺血性壞死或軟化,出現相應的神經系統癥狀。主要表現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偏盲、失語等,以偏癱最多見。因此,在最短時間內恢復患者肢體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是該病康復的重要任務,也是臨床醫務工作者不斷追求的目標。
以往研究[2]表明,在臨床藥物治療的基礎上,盡早介入針刺治療能極大地促進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頭皮針療法是在傳統針灸理論的基礎上結合現代解剖知識發展起來的,并形成了國際標準化方案,廣泛應用于臨床。頭皮針抽提法結合患肢運動是由浙江省立同德醫院孔堯其主任醫師為組長的專家組,經過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出來的一種新型提高偏癱患肢肌力,促進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恢復的有效臨床診療技術。抽提法源于汪機的《針灸問對》,由抽添法演化而成,“抽添即提按出納之狀,抽者提而數拔也;添者按而推也[6]。”此施術簡便、易于操作,該手法動作主要是以向外抽提,“一抽數抽”為特點,屬小幅度提插手法,緊提慢按為主,向外抽提,瞬間速度要快,但最好針體又不動。本法操作要領在于力度和速度,術者必須將全身的力量集中于手指,然后形成爆發力向外抽提,不僅有較大的刺激量,局部產生較強針感,而且還有利于配合肢體運動,通過邊行針邊長留針,配合常運動,從而產生較強的改善肌力的效應。史紅斐等[7]認為,頭皮針抽提法不僅能加大刺激量,患者還不容易產生疼痛感,能較好地配合醫生進行運動訓練,延長留針時間,增強頭皮局部針感,提高療效。
頭皮針抽提法作用機制尚不十分清楚。孫申田等[8]針刺百會透曲鬢治療腦血管病偏癱,發現針刺有明顯改善細胞集聚和血液黏度的作用;且其腦血流圖有非常顯著地改變,針刺前腦血流圖波幅低平,針刺10~30min后,其腦血流圖的平均波幅增高,流入容積速度明顯增大;針刺頭穴對運動誘發電位(MEP)的影響,提出頭針通過一定的傳遞方式直接興奮中樞運動神經系統,是治療腦源性神經系統疾病的主要機制。本技術選取頂中線和頂顳前、后斜線為治療部位,頂中線屬督脈,頂顳前、后斜線貫穿督脈、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陽膽經,都有疏通全身經絡和升陽益氣,平肝熄風作用。其治療原理,在經絡系統主要是用針刺刺激頭部的經絡腧穴,來調節氣血運行和臟腑功能狀態;在神經系統,主要是通過大腦皮質功能定位,如頂顳前斜線對應于大腦皮質的中央前回,是對側肢體的運動中樞,針刺通過刺激頂顳前斜線,達到治療對側肢體運動障礙的目的[6]。研究[2]證實,頭皮針可以改善腦卒中患者的腦血流量和血流變狀態,激活損傷中樞功能低下的神經細胞和神經纖維,改善因腦細胞缺血缺氧而致的神經功能缺損。
“治痿獨取陽明”,陽明經多氣多血,能有效、快捷地改善機體的氣血運行。合谷為陽明經原穴,可使原氣通達;陽陵泉乃八會穴之筋會,可舒筋通絡;足三里為足陽明經下合穴,可健脾濡養筋脈;環跳穴相當于坐骨神經點,刺激該點能加強下肢屈伸運動,加上艾灸,以溫通血脈,舒筋活絡,促進肢體的康復。
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頭皮針抽提法結合體針有效提高缺血性中風患者肢體功能,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且頭皮針抽提法施術簡便,易于學習,宜于推廣應用。
[1]周宇,吳中朝,栗新.巨刺針法治療中風恢復期手功能障礙37例臨床觀察[J].中醫雜志,2012,53(20):1746-1749.
[2]何可,張泓,吳清明,等.頭、體針聯合應用分期治療腦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障礙[J].中國針灸,2012,32(10):887-890.
[3]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46-47.
[4]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383.
[5]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S].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24-125.
[6]孔堯其,徐福,林秀蓉,等.頭皮針抽提法提高腦血栓偏癱患者肌力120例臨床研究[J].中醫雜志,2005,46(2):104-106.
[7]史紅斐,鄭曉紅.頭皮針抽提法配合運動訓練治療腦血栓形成后恢復期偏癱患者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7,29(6):387-388.
[8]孫申田,李淑榮,朱永志,等.針刺百會透曲鬢治療腦血管病偏癱500例臨床研究[J].中國針灸,1984,4(4):5-7.
(收稿:2014-10-15 修回:2014-12-20)
浙江省中醫藥科技計劃項目(No.2013ZST004)
浙江省嵊州市中醫院針灸科(嵊州 312400)
求曉恩,Tel:13819532666;E-mail:qiuxiaoe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