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微霞
經腹切除手術與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腺肌病療效觀察
許微霞
子宮腺肌病;米非司酮;經腹切除手術
子宮腺肌病(adenomyosis)被定義為一種子宮內膜腺體及間質入侵到子宮肌層的女性良性疾病[1],子宮腺肌病好發于30~50歲的育齡期婦女,國外報道發病率為8.8%~31.0%[2],國內報道為13.4%[3],近2/3患者有痛經及月經過多等臨床癥狀。子宮腺肌病的病因多且復雜,涉及懷孕、生產等過程,又可能與體內激素紊亂、免疫因素失調甚至與遺傳物質的改變相關[3],但其具體的病因及致病機制尚不明確。目前,該病的治療手段較多,療效各異。筆者選擇有保留子宮要求或有生育要求患者,觀察經腹切除手術與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腺肌病的近、遠期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3月—2012年3月本院婦科就診的均有典型臨床癥狀,并經B超、血清CA125檢查確診為子宮腺肌病,并有保留子宮要求或有生育要求的患者62例,按治療方法平行分為手術治療組31例,年齡30~42歲,平均(35.7±5.9)歲;病程1.5~8.5年,平均(5.2±3.5)年;術前子宮體積(231.8±27.1)cm3;血清CA125(88.2±16.2)kU/L。米非司酮組31例,年齡31~41歲,平均(35.2±6.1)歲;病程2~10年,平均(5.1±3.2)年;術前子宮體積(225.1± 26.1)cm3,血清CA125(88.7±15.2)kU/L。兩組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參照文獻[4]標準,根據典型病史及體征作出初步診斷,經組織病理學檢查確診。1.3 納入、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診斷標準;②年齡30~45歲;③有保留子宮要求或有生育要求。排除合并惡性腫瘤、急慢性盆腔炎癥、嚴重內外科合并癥、不能按時服藥及對本次使用藥物過敏者。
手術治療組采用經腹切除術,患者月經干凈3~7天后住院,完善各項術前檢查后擇期行開腹子宮腺肌瘤切除術,術前常規陰道沖洗準備2~3天,術前晚進流質飲食,術前晚及術日晨清潔灌腸。留導尿管排空膀胱。均氣管插管全身麻醉,患者取膀胱截石位,臍孔正中與臍上緣間做縱向切口,手術要點為經驗豐富醫師主刀操作,經子宮表面質硬或明顯凸起處進入,逐步觸摸并切除子宮腺肌瘤組織以及充分切除腺肌瘤周圍增生異常質硬的肌壁組織,并保證子宮前后徑基本相同,術后常規抗炎治療。米非司酮組給予米非司酮25mg,每天1次,口服,共服用30天后減量為12.5mg,每天1次,口服,連續服用2個月為1個療程。
觀察指標:所有患者均隨訪2年,分別于治療后6、12、24個月觀察痛經情況、子宮大小及生育狀況。采用慢性疼痛分級問卷評判痛經程度,評判標準以疼痛評級降低1級以上為治療有效。據B超檢查計算子宮體積大小,子宮體積=(上下徑×左右徑×前后徑)×0.523[5]。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2.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1 兩組治療后痛經緩解率比較 兩組治療后6、12、24個月痛經緩解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痛經緩解率比較[例(%)]
3.2 兩組治療后子宮體積變化 治療后兩組子宮體積均明顯縮小,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手術治療組子宮體積于術后6個月即達到較小值(79.4±6.7)cm3,而米非司酮組于術后6個月始逐步縮小;治療后手術治療組6、12、24個月子宮體積較米非司酮組明顯縮小(P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子宮體積比較(cm3,±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子宮體積比較(cm3,±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米非司酮組比較,△P<0.05
手術組米非司酮組31 31 231.8±27.1 225.1±26.1 79.4±6.7*△170.4±32.7* 71.2±6.6*△147.4±26.2* 72.5±5.6*△143.1±18.2*
3.3 兩組治療后生育狀況比較 手術治療組有生育要求患者8例中分娩成功3例;米非司酮組有生育要求患者10例中分娩成功4例。
進行性痛經是子宮腺肌病患者最典型、最嚴重的癥狀之一,子宮腺肌病患者的痛經率高達64.8%~77.8%[6]。臨床上治療常根據患者痛經的緩解程度來判斷是否有效。本組資料顯示,手術治療后24個月痛經緩解率為93.5%,米非司酮組為87.1%,兩組痛經緩解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這兩種治療方法均有較好療效。
子宮腺肌病患者腺肌瘤的病灶為局部反復出血導致病灶周圍纖維組織增生所致。因此,子宮腺肌病患者子宮往往較正常的大[7]。因手術切除腺肌瘤后大部分病灶即切除,故術后體積縮小十分明顯。本組資料顯示,手術治療組術后6個月時子宮體積即明顯縮小,之后亦呈緩慢縮小趨勢。而米非司酮組因為病灶纖維組織難以溶解吸收,子宮體積縮小趨勢緩慢,而且即使花費時間較長,下降的幅度仍不如手術組。
本組資料中米非司酮組及手術組術后妊娠情況均表現較好,但因病例數較小,未做統計分析。以此可見,局部切除子宮腺肌瘤與米非司酮藥物治療子宮腺肌病均有比較好的療效。但許多患者害怕手術,而手術易合并各種并發癥。故臨床上常選擇藥物治療,米非司酮更適合于對手術治療有顧慮的患者。米非司酮為抗孕激素制劑,能直接及間接作用下丘腦垂體系統,通過一系列的作用促使增生的子宮內膜萎縮。采用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腺肌病,既能有效改善痛經、月經量過多等癥狀,又避免了手術帶來的出血及感染的風險,特別適合于有生育要求的子宮腺肌病患者。
[1]豐有吉,沈鏗.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368-378.
[2]Kim MD,Won JW,Lee DY,et al.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for adeno-myosiswithout fibroids[J].Clin Radiol,2004,59(6):520-526.
[3]劉伯寧,陸朋華.子宮腺肌癥臨床誤診原因探討[J].實用婦產科雜志,1993,9(6):315.
[4]祝云平.子宮腺肌病的診斷及治療[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7(13):2960-2962.
[5]錢蘊秋.實用超聲診斷手冊[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614-616.
[6]Levgur M,AhadiMA,Tucker A.Adenomyosis:symptoms,histology,and pregancy termination[J].Obstet Gynecol,2002,95(5):688-691.
[7]李川,楊潔,羅曉利,等.子宮動脈栓塞術治療子宮腺肌病47例臨床分析[J].重慶醫學,2010,39(7):866-868.
(收稿:2015-02-01 修回:2015-03-10)
浙江省上虞人民醫院婦產科(上虞 31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