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利 杜秀平 王紅梅 楊 玲
徐州醫學院附屬醫院腫瘤科,徐州 221002
靜脈輸注化療藥物是惡性腫瘤治療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反復周期性的化療對血管損害較大,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可致使血管多處閉塞,容易引起靜脈炎和藥物外滲,給腫瘤患者帶來損傷和痛苦,因此針對腫瘤患者化療的輸液方式評估及選擇是腫瘤科護理工作中的重點之一[1-2]。正確的選擇不僅可保證化療周期性進展和化療效果,還能減輕患者的痛苦,減少醫患矛盾的發生[3-4]。目前,臨床上首選經外周植入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給藥[5-6],但外周靜脈給藥仍是較常用的給藥途徑,為了進一步探討PICC置管在惡性腫瘤患者化療中的應用優勢,將本院腫瘤科分別采用PICC置管和靜脈置管穿刺途徑進行化療的惡性腫瘤患者進行效果比較,現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腫瘤科2013年10月~2014年6月收治的105例惡性腫瘤患者,其中男49例,女56例;年齡19~77 歲,平均(57.45±6.12)歲;其中肺癌 32 例,直腸癌27例,乳腺癌15例,胃癌10例,子宮癌8例,淋巴瘤8例,骨肉瘤5例。將患者隨機分為PICC置管組(n=53)、外周靜脈置管組(n=52)。所有入選患者均經病理學或細胞學檢查確診,血常規、肝功能、心電圖正常。兩組患者在性別構成比、平均年齡、惡性腫瘤類型等臨床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操作前準備
化療前完善常規檢查,由護士向患者及家屬行化療知識宣教,了解患者的一般情況。PICC穿刺前對患者及家屬解釋目的,操作大概流程和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消除其過分緊張情緒。PICC置管材料為巴德三向瓣膜式4 Fr導管,長度為60 cm。穿刺時選擇上肢較粗直的靜脈,首選貴要靜脈,次選肘正中靜脈和頭靜脈,本次研究組PICC置管患者均置管于左右貴要靜脈,乳腺癌患者避穿刺患側肢體。外周靜脈置管置于左右手背或左右側上肢淺表靜脈穿刺置管,留置針材質為威高潔瑞公司生產的留置針,型號24G×19 mm/Z-G。
1.2.2 操作方法
1.2.2.1 PICC置管 確定靜脈和插管穿刺點,測量患者插管部位到上腔靜脈的長度,患者臂與穿刺點成90°角,測量至穿刺點至胸鎖關節以后向下至第3肋間。皮膚消毒,戴無菌手套,患者臂下鋪無菌治療巾,以穿刺點為中心,碘伏棉球螺旋式消毒上下各10 cm左右到臂緣,消毒3次。更換無菌手套,鋪無菌治療巾,用生理鹽水預沖導管、連接器、肝素帽及穿刺針,導管侵入生理鹽水中。鋪無菌孔巾,暴露預定穿刺部位,由助手在距離預定穿刺點12 cm左右扎止血帶,以充盈血管。更換針套,穿刺靜脈,見回血,向前推進插管鞘,使之進入血管。將導管插入插管鞘,緩慢推進導管至所需長度。回撤插管鞘,注入生理鹽水,患者訴無不適,再次消毒穿刺點以10 cm×12 cm的3M無菌透明敷貼固定,彈力繃帶加壓包扎穿刺點,松緊適宜。做胸部X線檢查確認導管達到理想的上腔靜脈預定位置,才可進行輸液或化療。
1.2.2.2 外周靜脈置管 選擇手背或前臂彈性好、粗直、易于固定、活動方便的淺靜脈。常規消毒穿刺部位皮膚,繃緊穿刺點遠端皮膚使靜脈固定,操作者手持穿刺針與皮膚呈15°~30°,針尖斜面朝上從血管上方穿刺進針,見回血后,降低持針角度,將軟管送入靜脈內,同時退出針芯,再次消毒穿刺點后用6 cm×7 cm的3M無菌透明敷貼固定。采用4 ml肝素生理鹽水溶液(濃度為12.5 U/ml)封管。
兩種置管方式的穿刺成功率,記錄兩組的置管保留時間,靜脈炎及藥物外滲的發生率。
數據應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ICC置管組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為94.3%(50/53),3例失敗后進行外周靜脈置管。外周靜脈置管組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為82.7%(43/52),其余9例接受再次或多次置管。兩組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均未發生穿刺所致穿刺部位血腫、空氣栓塞等相關并發癥。
PICC置管組的置管保留時間為11~286 d,平均(112.57±6.91)d,其中有31例患者經管靜脈化療共58個療程,13例患者因病情進展死亡后拔管。外周靜脈置管留管時間 1~5 d,平均(1.7±1.1)d,兩組的置管保留時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PICC置管組均未發生化療所致藥物性靜脈炎及藥物外滲,而外周靜脈置管組發生化療所致栓塞性靜脈炎22例,3例發生嚴重藥物外滲而導致化療不能正常進行,其中10例被迫行PICC置管(表1)。兩組均未發生與置管相關的靜脈血栓形成。

表1 兩組患者化療所致血管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比較(n)
惡性腫瘤化療患者所用化療藥物對血管的刺激很大,如氮介類、蒽環類、長春堿類等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藥物性靜脈炎[7]。對于外周靜脈置管化療的患者,有時只完成1個療程就難以找到血管進行下一個化療周期,若發生嚴重藥物外滲甚至可導致局部組織的潰爛與壞死[8-9],不僅給腫瘤患者帶來身心痛苦和經濟負擔,影響化學藥物的用藥效果,甚至阻斷化療療程,影響了化療療程的順利進行和疾病的控制[10-11]。
研究資料表明,外周靜脈血流量為1 ml/min,化療藥物注入后不能迅速被稀釋,更易對周圍血管產生損傷,而上腔靜脈血流量為2500 ml/min,化療藥物注入后能夠迅速稀釋,避免了化療藥物對周圍血管的損傷。PICC是一種經外周靜脈導入且末端位于上腔靜脈的深靜脈穿刺技術,具有穿刺成功率高、操作時間短、并發癥少、保留時間長、穿刺技術易掌握等優勢所被接受[12-13]。本研究中,PICC置管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為94.3%,高于外周靜脈置管組;留管時間為(112.57±6.91)d,長于外周靜脈置管組[(1.7±1.1)d],同時,PICC置管組在化療藥物刺激所致不同程度的外滲及靜脈炎發生率等明顯低于外周靜脈置管組(P<0.01)。外周靜脈置管組有48.1%的病例發生不同程度藥物性靜脈炎及藥物外滲,影響患者治療的正常進行和生活質量,因此在臨床中外周靜脈置管因其諸多弊端被使用得越來越少,因外周靜脈體表可見,周圍無重要組織結構,PICC導管細,穿刺對組織的損傷小,不需麻醉及縫針,單人操作,可節省人力和時間,順利者僅需5 min便可以完成全部操作,無血氣胸、動脈損傷及空氣栓塞等嚴重并發癥的發生,熟悉靜脈穿刺者,經示教后均可迅速掌握其方法,而且維護簡單,置管后患者正常上肢活動不受限制,日常生活質量未被降低,不僅為腫瘤患者的治愈及控制癌癥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也減輕了護士工作量,減少了醫患矛盾,提高了工作效率[14-15]。
綜上所述,PICC置管安全可靠,患者易于接受,依從性好,提高了患者化療期間的生活質量,是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化療較為理想的靜脈輸液途徑,目前本院腫瘤相關專業的護士經過培訓均已掌握PICC置管術,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李麗杰,王繼華,李建柱,等.外周中心靜脈置管在腫瘤化療中常見并發癥及護理[J].中國臨床醫生,2006,34(5):45-46.
[2]魏福巖.PICC置管并發靜脈血栓的護理[J].護理論壇,2009,4(11):110-111.
[3]麻青芽,陳玉葉,金藝,等.臨床護理路徑在實體腫瘤化療患者PICC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鄉村醫藥,2014,21(16):77-79.
[4]羅孝貞.腫瘤患者PICC置管堵塞的原因與臨床護理措施[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4,20(3):144-146.
[5]于衛華.中心靜脈置管的臨床應用與護理進展[J].護理研究,2004,18(1):21-23.
[6]Lee AY.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patients with cancer[J].Hematology Am Soc Hematol E-duc Program,2014,2014(1):312-317.
[7]陸玉全.靜脈炎的預防性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上旬版),2004,20(5):62-63.
[8]呂潔文,李京華.PICC導管在腫瘤化療患者中的應用與護理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4,4(14):144-146.
[9]戴勘,劉麗華,尤國美.化療過程中預防靜脈滲漏的系統管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9):749-750.
[10]周際昌.實用腫瘤內科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41-43.
[11]曾益新.腫瘤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412-414.
[12]陶風英,尚超.PICC置管在腫瘤化療患者中的應用及護理[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21):92-93.
[13]閆述麗.外周導入中心靜脈置管用于腫瘤化療的臨床觀察與護理的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1,8(4):251-252.
[14]李文英,李艷芳.外周中心靜脈置管在腫瘤化療中的應用體會[J].內蒙古中醫藥,2009,28(12):121-121.
[15]王文珍.惡性腫瘤患者應用PICC管的臨床護理觀察[J].基層醫學論壇,2014,18(18):2313-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