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國強
河南省平頂山市第二人民醫院病理科,河南平頂山 467000
腫瘤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這種疾病發病率較高,且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其發病率出現上升趨勢,患者發病后臨床癥狀不顯著,患者一旦確診已經是中、晚期,從而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1]。目前,臨床上對于腫瘤尚缺乏理想的診斷方法,常規方法更多的是以CT、磁共振成像等診斷方法為主,這種方法雖然能夠確診,但是誤診率或漏診率較高。近年來,病理診斷在腫瘤診斷中應用廣泛,且效果理想,但是臨床上對于病理診斷中不同技術尚存在較大的爭議[2]。常規技術主要以活檢穿刺診斷為主,這種方法雖然可以確定病灶類型、分期等,但是患者痛苦較大。當前,免疫組化技術在病例診斷中開始使用,且該技術已經融合了抗原修復技術、自動免疫染色系統以及敏感檢測系統等[3]。為了探討免疫組化技術和常規技術在病理診斷中的臨床診斷效果,對2013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56例腫瘤患者的資料進行分析。
對我院收治的56例腫瘤患者的資料進行分析,其中15例為肝癌,35例為轉移性腫瘤,4例為內膽管癌,2例為血管瘤。根據不同病理診斷方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實驗組28例,男11例,女17例,年齡 24.5~71.3 歲,平均(45.6±2.4)歲,患者從發病到入院診斷時間為 1.1~7.9 個月,平均(4.2±1.1)個月;對照組28例,其中男25例,女3例,年齡25.3~74.7歲,平均(47.4±0.9)歲,患者從發病到入院診斷時間為1.2~7.8個月,平均(4.4±1.6)個月。兩組患者年齡、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對診斷方案、護理措施等均知情同意。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活檢穿刺法診斷,根據病灶類型、病灶位置等進行針對性的穿刺活檢,活檢過程在超聲下進行,取出組織與標準組織進行比較[4]。
1.2.2 實驗組 實驗組采用免疫組化技術診斷,所用試劑主要包括:甲醛固定液、透明液、脫水液、蒸餾水、浸蠟液、樹膠及Ultrasen SitiveTMSP試劑[5]。具體診斷操作為:取一塊患者組織,組織大小為1 cm×2 cm×0.2 cm。將其充分浸泡在甲醛溶液中,浸泡時間控制在2 h,然后采用透明液透明1 h,脫水液脫水1 h,浸蠟液浸泡1 h,將組織埋在石蠟內,常規切片,厚度控制在2μm;將切片好的組織進行免疫組化染色,采用3%過氧化氫溶液在37℃孵育10 min,采用蒸餾水沖洗3 min,采用高壓鍋修復2 min(溫度控制在110℃),采用PBS洗滌5 min,常溫下孵育2 h,使用PBS洗滌,加入Ultrasen SitiveTMSP試劑,孵育后DBA顯色,最后使用樹膠進行封固[6-7]。
對檢測結果進行判斷,包括甲胎蛋白(AFP)、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等,組織免疫組化技術染色呈棕黃色為陽性,反之則為陰性[8]。采用我院自擬問卷調查表對患者診斷后相關指標進行評分,包括心理顧慮、生理問題、信任感等,評分越高,表示檢查方法對患者產生的影響越小,檢查依從性越高。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6.0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免疫組化染色后,患者細胞結構為變異型,AFP及glypican-3表達異常者為24例,陽性率為85.7%,顯著高于對照組(14例,50.0%);實驗組滿意率為82.1%,顯著高于對照組(57.1%),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 1)。

表1 兩組診斷陽性率及滿意度的比較[n(%)]
實驗組診斷后心理顧慮、生理問題、信任感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表 2)。
表2 兩組診斷后相關評分的比較(分,

表2 兩組診斷后相關評分的比較(分,
?
近年來,免疫組化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腫瘤患者病理診斷中,且效果理想[9-10]。本研究顯示,實驗組免疫組化染色后,患者細胞結構為變異型,AFP及glypican-3表達異常者為24例,陽性率為85.7%,顯著高于對照組(14 例,50.0%)(P<0.05);實驗組滿意率為82.1%,顯著高于對照組(57.1%)。免疫組化技術和常規技術相比優勢較多,該方法在診斷過程通過觀察組織切片中抗原的數量級在組織中的分布情況,對抗原進行定位、定性以及定量的研究,由于抗原和抗體特異性結合,因此,臨床上通過免疫組化來標記抗體使其顯色來確定組織細胞內的抗原[11]。IHC所用標本主要為兩大類:組織標本和細胞標本,其中制作組織標本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石蠟切片。石蠟切片對于組織形態保存好,更加有利于各種染色的對照觀察,有利于切片組織長時間保存;同時,石蠟切片過程中使用的甲醛固定劑對組織內的抗原暴露能夠產生一定的影響,可以對切片組織進行修復[12]。并且,免疫組化診斷技術的使用并不會對患者產生傷害,能夠消除患者內心診斷前的負面心理,提高患者診斷配合率。
為了有效提高診斷正確率,降低假陽性率的發生,免疫組化技術使用過程中必須嚴格遵循以下步驟操作。①組織固定:對采集組織固定時主要使用10%中性緩沖甲醛固定液,這種固定液和其他固定液相比具有固定好、固定時間長久等優點,并且組織3個月內陽性率比較穩定。②烤片:對組織進行烤片時應該放置在適宜的溫度,通常放在60~68℃的恒溫箱中進行加熱,加熱時要避免溫度過高[13]。③抗原修復:對組織進行抗原修復時應該控制修復時間在8 min,然后斷開,讓切片自然冷卻,然后開始染色。④染色:免疫組化技術進行染色時應該對蘇木精進行反復染色,避免染色顏色過深,影響診斷結果。同時,免疫組化技術顯色屬于是一種化學反應——酶促反應,該反應能夠和抗原-抗體復合物中的堿性磷酸酶以及過氧化物酶等發生反應,從而形成有顏色的復合物,并在組織和細胞抗原時間進行沉淀。但是,由于腫瘤類型相對較多,不同組織標本來源不同,其抗原的含量也不同,顯色反應時間上會存在差異[14]。
因此,免疫組化技術在進行染色時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染色過程中必須保持切片處于濕潤狀態;②孵育時應該嚴格控制孵育盒中蒸餾水量;③孵育時應該保證孵育盒整體的平整,保證抗體液體均勻,避免抗體液體流入組織內,降低假陰性的發生率[15]。同時,臨床上采用免疫組化技術診斷時能夠消除患者內心的恐懼、害怕心理,降低患者病理診斷時的風險,提高患者診斷依從性[16]。本次研究中,實驗組診斷后心理顧慮、生理問題、信任感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筆者認為,免疫染色組化技術的正確診斷和鑒定必須依靠免疫組化染色切片作為前提和基礎,診斷時要加強醫生和技術員之間的相互協調、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夠保證免疫組化染色切片的順利完成。但是,臨床上采用免疫染色組化技術診斷時尚存在不足,如假陽性、假陰性等。臨床上對于進行病理診斷的患者在常規穿刺的基礎上聯合免疫組化技術診斷,可發揮不同診斷方法的優勢,提高臨床確診率,為患者后續的診斷、治療等提供科學依據。
綜上所述,腫瘤患者進行病理診斷時實施免疫組化技術診斷效果理想,能夠有效提高診斷陽性率,且診斷時患者痛苦相對較小,值得推廣。
[1]魯波,任麗芳,李美平,等.雙拼對照法在免疫組織化學染色中應用[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4,30(3):337-338.
[2]蘇冬梅.探討消除免疫組織化學非特異性染色的方法[J].診斷病理學雜志,2013,20(2):127.
[3]吳丹桔.免疫組化技術在腫瘤病理診斷中的應用[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3,14(15):3428-3429.
[4]陳海玲,楊杰,牛多山.免疫組化在基層醫院中的應用[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19(16):196-197.
[5]王紅,王慶梅,蔣毅,等.扁桃體Burkitt淋巴瘤1例伴文獻復習[J].安徽醫藥,2012,16(6):801-804.
[6]吳秉銓,劉彥仿.免疫組化在病理診斷中的應用[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476-483.
[7]李紅英.免疫組化三陰乳腺癌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1,15(29):969.
[8]乳腺癌HER2檢測指南編寫組.乳腺癌HER2檢測指南[J].中華病理學雜志,2009,38(12):836-840.
[9]徐曉艷.15例具有血管周上皮樣細胞分化的腫瘤臨床病理分析[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1,27(11):1206-1209.
[10]王建平,張梅英,勾文峰,等.晶狀體自發腫瘤轉基因鼠腦橫截面標本制備及鑒定[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12,41(8):673-675.
[11]葉海燕,陳建國,羅東蘭,等.婦科具有血管周上皮樣細胞分化的腫瘤3例臨床病理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11,27(10):1834-1837.
[12]蔡兆根,王萍,謝群,等.乳頭狀膠質神經元腫瘤臨床病理分析[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1,27(7):768-770.
[13]張世杰,郎振為,王欣欣,等.聯合應用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3(GPC-3)和細胞角蛋白-19(CK-19)免疫組化檢測在肝細胞肝癌診斷和鑒別診斷中的價值[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11,32(5):653-657.
[14]陳云新,吳群英,張彤,等.子宮頸及闊韌帶原發Ewing肉瘤/外周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臨床病理及免疫組化特征分析[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2,28(12):1399-1400.
[15]徐紅,楊昌偉,楊巧,等.硬化性上皮樣纖維肉瘤復發1例的臨床病理、免疫組化和電鏡觀察[J].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2011,27(11):1246-1248.
[16]Bauer KR,Brown M,Cress RD,et al.Descriptive analysis of estrogenreceptor (ER) negative,progesterone receptor(PR) negative,and HER2 negative invasive breast cancer,the so-called triplnegative phenotype:a population based study from the California Cancer Registry[J].Cancer,2007,109(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