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賀慧蘭 王 靜 馬 丹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西安 710061
20%甘露醇是神經外科常用的快速降低顱內壓的脫水藥物,輸注速度要求快,每日使用頻次高。但此藥物分子量大,對患者血管刺激性大,大多患者輸注時疼痛感明顯、靜脈炎發生率高,有資料顯示,高頻次使用甘露醇,2 d內靜脈炎發生率為45.69%,2 d后靜脈炎發生率為100%[1],如不重視會引起血管嚴重的炎性反應,增加患者痛苦,影響護理質量,甚至引發護患糾紛。我科于2014年4~10月份開展以“降低輸注甘露醇所致靜脈炎發生率”為主題的品管圈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4年4~9月在我院神經外科住院的202例患者,設置其中2014年4~6月常規輸注甘露醇的97例患者為對照組,該組患者甘露醇常溫輸注,輸注完畢未規范沖封管,隨意選擇輸液材料;另把其中2014年7~9月輸注甘露醇的105例患者設為觀察組,該組患者干預措施為甘露醇輸注前加熱至適宜溫度,輸注完畢規范沖封管,統一使用精密輸液器輸液,嚴格選擇留置針型號等措施。兩組患者均符合以下納入標準:①外周血管彈性良好,無皮膚病及皮膚過敏史;②同一患者輸注甘露醇頻次為2~4次/d(非PICC、CVC輸液);③無其他刺激性藥物聯合使用;④一個部位輸液2 d內。兩組均統計輸注甘露醇后的靜脈炎發生率,靜脈炎分級標準采用美國靜脈輸液護理學會制訂的靜脈炎分級標準。對照組男51例,女46例,年齡16~81歲;觀察組男56例,女49例,年齡18~76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疾病等方面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成立品管圈小組
采取自愿報名的原則由7名護士組成1個圈,護士長擔任圈長,負責活動計劃及工作安排;總護士長擔任輔導員,負責活動的指導與監督;圈員中有4名護師,2名護士,負責活動的實施、數據統計及分析;活動時間為2014年4~9月;確定圈名為“優點圈”,寓意為優質護理,呵護點滴。
1.2.2 主題選定
運用頭腦風暴的形式,由全科18名護士就科室存在的問題一一列舉出來,統計后整理排序,從中挑選出排名前8位的問題,由圈成員根據5-3-1評分標準,根據科室問題的迫切性、重要性、上級政策、圈能力進行打分,最終確定“降低輸注甘露醇所致靜脈炎發生率”為本次活動的主題。
1.2.3 擬定活動計劃
圈成員討論活動程序及實施時間,根據圈員的興趣及工作特長,確定每項工作的負責人及具體職責。
1.2.4 現狀把握及原因分析
1.2.4.1 數據收集 組織全科護士學習靜脈炎發生的原因、臨床表現、分級標準及處理等相關知識;設計靜脈炎統計登記表及檢查表;要求全科護士及時觀察患者的輸液狀況,正確識別靜脈炎的分級,及時登記相關信息,1名圈成員專職負責此項工作,每月匯總1次。
1.2.4.2 原因分析 圈成員從人、機、法、料、環方面討論靜脈炎發生的原因,繪制魚骨圖。最后確定靜脈炎的發生與留置針未規范封管、甘露醇低溫輸注、患者不配合、留置針選擇不當等因素有關。
1.2.5 制訂目標
根據圈員打分,設定圈能力,制訂實施目標。目標值=現況值-(現況值×改善重點×圈能力)=67.01-(67.01×81.89×80.4)=23.43[2]。
1.2.6 對策擬定及實施
1.2.6.1 規范沖封管 輸注甘露醇前用0.9%氯化鈉溶液排氣穿刺,穿刺成功后連接甘露醇,輸液完畢再用0.9%氯化鈉溶液脈沖式封管,避免甘露醇在局部血管及留置針內壁滯留,減少甘露醇對局部血管的刺激[3]。
1.2.6.2 加熱甘露醇 將甘露醇加熱至28~35℃,充分溶解其中的結晶體。多個文獻[4-6]報道,甘露醇加熱后輸注可減少靜脈炎的發生,使用醫用加溫柜,甘露醇溫度加熱至35~37℃進行輸注。
1.2.6.3 加強護患溝通 護士應告知患者及陪護人員甘露醇輸注的注意事項及外滲的危害,取得患者及陪護的配合[7]。煩躁不安患者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遵醫囑給予鎮靜劑,防止躁動引起穿刺部位反復摩擦。
1.2.6.4 規范靜脈輸液操作 ①留置針穿刺處皮膚消毒直徑≥8 cm,消毒至少2遍[8],待消毒液自然干后穿刺。②選擇合適的穿刺靜脈及留置針。輸注甘露醇時盡量選擇上肢血管,血管粗直且避開關節及靜脈竇,避免在偏癱側或患肢輸注甘露醇。根據所選血管選擇相對較短、管徑較細的留置針穿刺。文獻報道,采用較粗的留置發生針靜脈炎的幾率較高[9-10]。③使用精密輸液器輸液。實驗證明,精密輸液器可以過濾3μm以上的微粒,大大提高輸液的純度[3],因此,輸注甘露醇時使用精密輸液器進行輸液,達到了安全輸液的目的。
1.2.6.5 及時巡視病房 詢問患者輸液部位有無疼痛,觀察輸液部位有無紅腫,貼膜有無脫落及潮濕,指導患者輸液局部皮膚保持清潔干燥。如發現穿刺處有滲血或滲液,貼膜有卷邊、脫落、受潮等應及時更換,出現局部疼痛不適時立即停止輸液,抬高輸液側肢體15°~30°,使用水膠體透明敷料進行局部貼敷。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 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發生靜脈炎65例,發生率為67.01%;觀察組發生靜脈炎24例,發生率為22.86%;兩組靜脈炎發生率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5.664,P<0.01)。
導致發生靜脈炎的原因中,留置針未規范封管占31.03%、甘露醇低溫輸注占26.72%、患者不配合致穿刺處皮膚反復摩擦占24.14%,這三項累計的百分比為81.89%,是造成靜脈炎的主要原因,根據二八定律定為改善重點。
實施品管圈活動后,觀察組靜脈炎發生率為22.86%,相比實施前的對照組下降了44.15%,低于目標值的23.43%,目標達成率為101.3%。
實施品管圈活動前,護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團隊合作、溝通能力、專業知識、組織能力、工作積極性等評分分別為 3.1、2.9、2.7、2.3、3.8、3.8;活動后,評分分別為 5.0、4.8、4.5、5.4、5.0、4.9, 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表 1、圖 1)。

表1 實施品管圈活動前后圈員綜合素質評分的比較

圖1 實施實施品管圈活動前后圈員綜合素質成長雷達圖
20%甘露醇是六碳多元醇,分子量為163,是尿素的3倍,為高滲透壓性脫水劑,快速滴注后能使血漿滲透壓升高,在神經外科用于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腦水腫,降低顱內壓,防止腦疝。但在應用時要求滴速快,大多患者輸注頻次多,對血管壁的刺激性大,極易發生靜脈炎[11-13]。因此,需要在輸注時采取必要的干預措施,及時巡視病房,發現靜脈炎早期征象及時處理,從而降低靜脈炎的發生率,減輕患者的痛苦。
本科室從2014年4月起在輸注20%甘露醇患者中行減少靜脈炎發生的護理,開展品管圈活動,醫護人員通過對輸注20%甘露醇所致靜脈炎的原因進行分析與討論,找出了改善問題的重點,提出切實有效的干預措施,并積極實施。通過查找資料、臨床探索與實踐,圈員一致認為,20%甘露醇輸注前后用0.9%氯化鈉溶液規范沖封管、加熱35~37℃后輸注、選擇合適的血管與留置針、應用精密輸液器輸液、加強與患者溝通等措施能有效降低靜脈炎的發生率。實施品管圈活動后,使全科護理人員重視對靜脈炎的觀察和處理,能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14-15],靜脈炎發生率由67.01%下降至22.86%,已發生的靜脈炎得到了及時處理,提高了輸液護理質量與安全,說明本研究的干預措施有效,值得推廣。同時通過品管圈活動,形成了甘露醇輸注規范與流程,提升了圈成員的綜合素質,使其從工作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提高了工作積極性[16],進一步完善了科室管理。
綜上所述,開展品管圈活動可降低輸注甘露醇所致靜脈炎的發生率,可規范輸注甘露醇的流程,提高護士的綜合素質。
[1]梁月香,卞素琴.使用動靜脈留置針靜滴甘露醇的護理體會[J].護士進修雜志,1997,12(9):39.
[2]張莉萍,戴曉冬,楊寧琍.品管圈活動在造口患者護理質量持續改進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13,28(22):71-72.
[3]章利.護理干預在甘露醇注射液致靜脈炎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2014,7(1):99-100.
[4]李麗,段建瑞.靜脈輸注甘露醇致靜脈炎的護理干預效果觀察[J].全科護理,2012,10(3):631-632.
[5]曾慧美.預防甘露醇所致靜脈炎的護理方法探討[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7):56-57.
[6]馬會瓊,李兆武.甘露醇性靜脈炎15例的護理體會[J].中西醫結合研究,2011,3(1):51-52.
[7]盧怡,孫娟,王小為,等.品管圈活動對降低七葉皂苷鈉所致靜脈炎發生率的作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4,11(8):119-120.
[8]靜脈治療護理技術操作規范[Z].WS/T 433-2013.
[9]段瀏華,魏清風.經短留置針靜脈輸注甘露醇發生靜脈炎的影響因素及護理對策[J].全科護理,2011,9(7):1821-1822.
[10]王萍,王倩,王振華.腦轉移癌靜點甘露醇引起靜脈炎的護理觀察[J].中華全科醫學,2013,11(6):982-983.
[11]王建華.輸液所致靜脈炎的藥物原因分析[J].中國現代應用藥學雜志,2008,25(8):766-767.
[12]馬俊,許燕玲,湯維娟,等.品管圈活動降低高滲性藥物輸液外滲與靜脈炎的作用[J].上海護理,2014,14(3):5-8.
[13]李小瑞.10例甘露醇靜脈滴注致靜脈炎的臨床觀察及護理對策[J].臨床實踐,2014,32(7):149-150.
[14]章飛雪,王蓮月,于燕燕,等.“品管圈”活動提升護理人員綜合素質的實踐[J].中國現代醫生,2015,50(27):127-130.
[15]曾玉友,張紫莉,黃金梅.品管圈在減少胃管非計劃性拔管護理不良事件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13):102-104.
[16]王曉玲,丁學梅,劉麗秀,等.品管圈活動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動靜脈內瘺皮下血腫發生率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26):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