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全芳
(宜興 214221)
紫砂壺是最佳的茶具,它歷經幾百年發展,已經成為一種藝術性很強的實用器皿。在林林總總、千姿百態的紫砂壺造型中,無一不是通過點、線、面的巧妙組合與泥色的渾然天成來展示形象美,以達到典雅、含蓄、古樸、端莊的藝術效果,所以有人說紫砂壺藝是“別出心裁,意在神韻”的藝術。現以這款紫砂“海棠壺”為例(見圖1),談談紫砂壺的形象美、藝術美和思想美。

圖1 海棠壺
所謂 “壺中天地寬”、“一壺一世界”,此款紫砂“海棠壺”的器型素凈、雅致、古樸。壺身較為飽滿,口蓋寬闊;壺嘴的尖端略微向上拉伸,顯出彎勢,做工精細;圈把呈不規則的圓形,不失質樸之美;壺嘴、壺口、壺把在一條水平線上,更具有實用效果;壺蓋平壓,蓋面上的抽象形海棠花圖案與壺鈕構成了一朵海棠花的形狀,有尊貴的象征寓意。紫砂“海棠壺”整體穩重,圈形壺底支撐整個壺體,使得氣勢飽滿。
紫砂“海棠壺”在圓壺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造,蓋面和壺鈕形成了一朵美麗的海棠花,既美觀,又具有高度的藝術美。海棠花多為暖色調,多數紅色系海棠的花色從幽深的濃酒紅色花蕾隨之開放出盛花期明亮的雪青紫、鮮紅及冷暖粉紅色,盛花過后的顏色日漸清淡,正好被新萌發的葉色襯托,別有一番景觀。
紫砂“海棠壺”以海棠花作為裝飾,不但具有視覺美感和獨特的藝術美,更重要的是折射出了海棠文化所體現的思想美,能夠陶冶人的情操。我國人民自古就有種海棠、賞海棠的習俗,并由此衍生出蘊涵豐富、寓意吉祥、形式多樣的海棠花文化。據北宋樂史《楊太真外傳》記載:“上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時卯醉未醒,命力士使侍兒扶掖而至,妃子醉顏殘妝,鬢亂釵橫,不能再拜,上皇笑曰,豈妃子醉,是海棠睡未足耳。”此典故代代相傳,“海棠春睡”成為后代詩人畫家不斷吟詠描繪的題材。后代的文學作品中常以海棠指代楊玉環,后發展為以海棠花比喻美女。南宋女詞人李清照對海棠也有特殊的感情,創作了眾人耳熟能詳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一句“綠肥紅瘦”貼切地點出了一夜風雨過后海棠的變化,綠、紅兩種顏色代指海棠葉和海棠花,肥、瘦兩種形態傳神地描繪了雨后枝葉茂盛和花瓣凋萎,生動形象、正確得體,為人所稱道。國畫大師張大千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喜愛梅花、荷花、海棠等有中國特色的園林植物,在旅居美國時曾向友人乞討海棠,并作有《乞海棠》:“君家庭院好風日,才到春來百花開;想得楊妃新睡起,乞分一棵海棠栽。”張大千聽說百里之外種有名貴的垂絲海棠,為求購甚至愿意典當畫作、節衣縮食,“典畫征衣更減糧,肯教辜負好時光;聞道海棠尚未聘,未春先為辦衣裳”,足見他對海棠的熱愛。1958年,張大千以一幅“秋海棠”榮膺紐約國際藝術協會世界偉大畫家。1982年底,身居臺北的張大千處于生命的最后階段,作“海棠春睡圖”贈與四川老友,畫上折枝海棠色澤艷麗、形態嬌媚,并題詩表達自己對祖國和老友的思念之情,而今這款紫砂“海棠壺”也勾起了后人對傳世海棠文化的歷史回憶。
文化符號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用于較穩固地象征某種特定意義的事象。海棠花被中華文化賦予象征思念、愛情、友情,使以海棠花為題材而設計的紫砂“海棠壺”有了內在的文化價值。紫砂“海棠壺”整器為飽滿的圓器,海棠花作為此壺的裝飾,形態優美,用它喝茶也是一種享受,再加上其藝術美和思想美,更為讓人滿足心靈上的享受。
[1]蔣堯基.壺說紫砂[N].北京商報.2010.6.25:(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