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
在福建省各市縣(區)和企業調研中總會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在企業科技創新之路橋梁建設上總能捕捉到他指揮若定的神情;
在“講理想、比貢獻”活動實踐中總會感知他執著的精神;
…………
這位同事們眼中可愛可敬的伙伴兒便是現任福建省科學技術咨詢服務中心(簡稱:科技咨詢中心)主任楊勇。23年青春歲月獻給科技服務事業,他甘之如飴。如今,他的調研足跡已踏遍全省,“成果之花”也綻放于全省各個企業。
2006年以來,楊勇先后擔任著福建省“講理想、比貢獻”活動領導小組成員兼辦公室副主任、省科協企業科協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省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協調小組成員兼辦公室主任、省科協金橋工程領導小組成員兼辦公室主任等服務企業科技創新領導機構的相應職務。他雖身兼數職,但仍能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會協調、敢擔當、善計劃”就是楊勇的法寶,而且這也漸漸成為他的一種習慣。
在2013—2014年度全國“講理想、比貢獻”表彰活動中,楊勇獲得優秀組織者稱號。殊榮背后必有付出,腳踏實地就是其見證。
“結合福建省特色,積極探索‘講理想、比貢獻活動新模式,整合優勢資源,把‘講理想、比貢獻活動作為科協介入經濟建設的主戰場,成為支撐和引領企業技術創新的載體。”楊勇說。作為活動負責人,他深知進行創新工作何等重要。因此,“大聯合、大協作”成為推動全省“講理想、比貢獻”活動創新發展、深入實施的工作方式之一。
如何使群眾性技術創新成為“講理想、比貢獻”活動的源泉?楊勇絕非紙上談兵。多年來,他積極與福建省經貿委、科技廳、國資委等領導小組成員單位溝通協調,推動了“講理想、比貢獻”活動的深入開展,取得了顯著成績。據統計,2013年以來,全省共組織2608家企業13萬科技人員開展“講理想、比貢獻”活動,完成項目2598項;提合理化建議11628條,采納7328條,實現經濟效益約13.1億元;舉辦創新辦法培訓1019場,共57458人參加;舉辦知識產權戰略巡講230次,有13068人參加。
2008年,福建省科技咨詢中心進入了一個新的角色—承擔企業科協組織建設和管理工作。企業科協作為科協系統的基層組織,是聯系科技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如果能加強企業科協組織建設,無疑能為“講理想、比貢獻”活動長效開展保駕護航。為了更快“入戲”,使企業科協更好地開展工作,楊勇帶領團隊開會討論、組織調研、研究對策。
第一,創新思路,以基層科協組織建設盤活科協系統組織發展,整合科協系統的專家智力資源、技術資源,實現資源共享,提高各地科協組織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率。
第二,推進企業科協“增覆蓋、強作用”工程,組織起草《關于加強新時期企業科協建設的意見》,結合各地實際情況,組織專家進行實地調研,為基層科協和企業科協組織建設提供科學指導。
第三,探索和創新基層科協工作機制,調動基層科協的積極性,引導各市縣(區)科協及企業科協密切協同,分工合作,按照各自優勢有所側重地開展工作。
在楊勇的領導下,全省基本建成了省市縣(區)三級科協及企業科協組織網絡,暢通了各級科協的交流合作渠道,使改革取得了實效。從2008年底截至目前,全省企業科協組織從284家壯大到2289家,其中1526家企業科協組織以不同條件開展深度不一的“講理想、比貢獻”活動,為全省“講理想、比貢獻”活動內涵深化、有序開展提供了組織保障。
院士專家工作站是智企合作的有效工作模式,也是福建省“院士專家八閩行”活動常態化、項目化的有效載體,更是深化“講理想、比貢獻”活動內涵的有效形式之一。如何能順利開展此項工作?楊勇下了一番苦工,啃下了這塊“硬骨頭”。“沒條件,創造條件也得進行下去”。為此,他積極協調相關部門,先后組織出臺了《關于加強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的意見》、《福建省院士專家工作站管理辦法》等文件,成立了省工作站建設協調小組。
一是把工作站項目成果進行轉化和推廣,激發企業建工作站的熱情,推進企業與工作站的項目合作;二是在建站過程中發揮科協的資源優勢,征集企業技術需求,以項目推介會為主要形式,促進技術創新。
據悉,目前全省省級聯合授牌4批工作站共129家,其中2013—2014年,全省建設工作站65家,進站工作的院士達54位,院士團隊專家383名,合作項目103項,企業科技人員1497名骨干參與項目研發。楊勇還先后組織省科協“十佳院士專家工作站”評選、“福建省院士專家示范工作站”遴選各一次。
“低調務實、勤奮進取”是楊勇一貫的工作風格,他既有科技人的踏實勤奮,又有改革者的銳意進取。
2014年在全國范圍內實施的“企會協作創新計劃”,使得福建省科技咨詢中心嘗到了“甜頭”。重擔自然落在了楊勇身上,他組織“企會協作創新計劃”申報工作,在38家申報單位中遴選推薦了12家單位向中國科協申報。該項目既整合了科協系統的優勢資源,又形成了科協系統促進產學研用相結合的長效機制,為“講理想、比貢獻”活動實施探索出新渠道、新模式。
此外,楊勇借助“中國·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平臺—引導高校和科研機構科技創新資源、成果與企業需求對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全省“講理想、比貢獻”活動提供了新平臺。他發揮海峽西岸地理優勢,拓寬項目征集渠道,加強與臺灣地區的交流合作,舉辦了系列論壇和對接會,促進了大批項目成果的成功對接。也因此,在2012年他被“中國·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組委會授予十周年個人榮譽獎。目前,在2013—2014年兩屆交易會上共對接院士及其團隊項目23項,總投資62.45億元,項目涉及電子信息等多個省重點產業和新興產業。
作為科技事業服務中介,楊勇團隊總會想方設法保持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他借助“企業科協科技信息服務項目”這一平臺為企業自主創新和培養創新人才服務。在他的協調下,全省于2013年首次開展該項工作,并組織召開過4場“企業科協科技信息服務與專利工程師培訓會”,共193家企業、248名科技主管參加培訓,培訓專利工程師212名,企業注冊達到102家,完成典型案例12個;2014年,他組織了2場培訓班,培訓企業專利應用工程師302名,其中高管101名,新增注冊企業67家,新增典型案例5個。
為企業發展,他可以跑遍大江南北;為技術創新,他能夠做到忘我;為喜愛的事業,他愿意承受“風里來、雨里去”的酸甜苦辣。這或許就是科技服務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