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潔人
如今,對于城市居民來說,代駕服務已不再陌生。在手機APP上點幾下,就會有專門的司機為你服務,又時尚又方便。可是一旦發生交通事故,車主、代駕人、代駕公司及保險公司,究竟該由誰來付“代價”?2015年3月9日,上海浦東新區法院對一起新型案件進行宣判,代駕軟件運營商被判擔責,這也是全國首例判決的涉代駕軟件交通事故責任糾紛。
一起不簡單的交通事故
2014年年初,上海市民陶先生騎著電瓶車經過浦東周浦鎮旗桿村時,被一輛小轎車撞翻在地,陶先生受傷被送往醫院。事故發生后,交警經過調查認定,小轎車沒有讓右側車輛先行,應當承擔事故的全部責任。而陶先生傷情嚴重,經司法鑒定被評定為10級傷殘,術后需休養護理390天,花費醫療開支共計3.6萬余元。
讓陶先生意想不到的是,這并非一起簡單的道路交通事故。事發當晚,魯能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員工潘先生在周浦鎮旗桿村一飯店聚餐后,通過億心宜行公司運營的“e代駕”聯系了代駕服務,億心宜行公司接單后將信息發給代駕司機趙先生。隨后,趙先生趕到飯店,與潘先生簽署代駕服務確認單后,駕駛車主為魯能上海分公司的轎車離開飯店,沒多久就發生了交通事故。也就是說,撞倒陶先生的肇事司機并非車主本人,而是提供代駕服務的億心宜行公司的司機趙先生。
趙先生認為他提供代駕服務屬于職務行為,賠償責任應由億心宜行公司承擔,他本人與此無關。而億心宜行公司則認為,公司僅通過“e代駕”軟件提供信息,由被代駕人自由選擇代駕人,服務完成后,由被代駕人與代駕人直接結算費用,公司僅從中收取每單5元至20元的信息費用,因此否認趙先生是其員工,而且事發時他并非職務行為,事故責任應由他本人自行承擔。但在事故發生后,公司考慮到趙先生無力承擔醫療費用,公司從人道主義出發,墊付了3.59萬余元,如今需要趙先生償還這筆錢。
2014年10月,陶先生將代駕人趙先生、車主魯能上海分公司、平安財險上海分公司一并告到了浦東法院,請求判令賠償醫藥費等11.79萬余元,先由平安財險上海分公司依次在交強險及商業三者險的責任限額范圍內賠償,不足部分由趙先生及魯能上海分公司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在這樣一起意外事故案例中,當今大眾通過便捷的手機軟件尋找代駕服務,避免了酒后駕車原是好事,但代駕司機在此過程中如果遇到交通事故,是該自認倒霉還是該有相關法律政策保障他們的權益,是一個值得社會關注的問題。
備受青睞的新興行業
自2004年新《道路交通安全法》開始實施之后,對酒后駕駛的最高懲罰標準提升為拘留15天,吊扣駕駛證四個月,罰款2000元。該情況發生三次者,吊銷駕照,并處以“五年禁駕”的嚴懲。很快,京城首次出現了專門提供“酒后代駕”服務的奔奧安達公司。“代價”馬上成為很多商家青睞的行業,逐漸出現大量提供這項專門服務的公司。酒后代駕作為一種新興職業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酒后代駕服務為會飲酒的有車族朋友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全的選擇空間,也在客觀上促進了國家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實施。
現如今,“代駕”服務已經可以通過手機軟件方便進行,只要在手機上輕點幾下,代駕司機就會上門服務,頗受大眾歡迎。
但是,事無完美,代駕司機在提供服務的過程中一旦發生交通事故,會因此產生多種法律關系,涉及到消費者、肇事方、代駕方以及代駕司機等多方主體,誰來“埋單”的責任歸屬就成為彼此爭論的焦點。
酒后代駕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酒后代駕公司提供代駕業務;二是酒店提供代駕業務;三是私人應邀代駕。
駕駛員是否具有專業的駕駛資格、駕駛技術和經驗,對道路交通的熟悉程度如何?代駕公司的管理制度是否規范,對消費者能否做到誠信守護?按照《道路交通法》的規定,發生交通事故,承擔責任的應該是駕駛員,按這個推理,如果代駕過程發生交通事故,代駕司機應當承擔責任,而有些代駕司機是屬于代駕公司的,代駕公司是否該承擔責任,該承擔多少責任?消費者與代駕公司簽訂的《汽車代駕服務協議》有沒有明確代駕過程中財務損失的責任承擔者、明確代駕合同的效力以及明確代駕過程中交通事故的責任承擔者?代駕服務的整個過程涉及到的這一系列問題,正是引發權益糾紛和責任糾紛的根源。
責任歸屬界定的越清楚,事故發生后的責任追究糾紛就可以相對減少。酒后代駕在北京市之所以獲得比較高的認同感,與代駕公司的做法相對規范分不開。在代駕司機的選用、管理與代駕程序上,公司都有嚴格正規的管理制度。比如,代駕司機都是專職駕齡八年以上的老司機;提供代駕服務時,必須著公司的統一服裝,佩戴胸卡;代駕過程中,不得接觸車主車內及隨身財物,服務范圍一般只限于在駕駛座位上。
責任歸屬糾紛
引言中提及的代駕司機撞人案例,是全國首例判決的涉代駕軟件交通事故責任糾紛。法庭依法追加億心宜行公司作為被告,判決超出保險理賠范圍的損失部分,應由代駕軟件運營商擔責。
本案主審法官談衛峰認為,車主魯能上海分公司在這起交通事故中不承擔責任。因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九條規定,因租賃、借用等情形機動車所有人與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時,發生交通事故后屬于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部分,由機動車使用人承擔賠償責任;機動車所有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本案中,并無證據表明車輛所有人魯能上海分公司對損害的發生存在過錯,因此無需擔責。至于趙先生與億心宜行公司是否該擔責?關鍵在于理清雙方之間的法律關系。
第一,委托代駕服務協議在潘先生與億心宜行公司之間簽訂,趙先生并非協議當事人,他是接受億心宜行公司的指令實行代駕;第二,趙先生是經過億心宜行公司考核并認可的代駕駕駛員,服務過程中,須遵守公司的規章制度及行為規范,穿著統一制服,佩戴胸卡,也就是說,他在工作時間內接受公司的管理。第三,趙先生根據公司制定的標準收取費用,對代駕費沒有議價權,僅以付出的勞動獲取相應報酬。這些都符合雇傭關系的一般特征,因此趙先生事發時是在執行職務行為。因此,陶先生超出保險理賠范圍的損失部分,應由億心宜行公司承擔。
法院最終支持陶先生醫藥費等12.66萬余元,由于這筆損失可在交強險及商業三者險限額內足額賠付,因而億心宜行公司無需再支付賠償費用;對于不屬保險責任范圍的律師代理費及停車費3716元,法院判決由億心宜行公司全額賠償。由于該公司之前已墊付醫療費3.59萬余元,扣除這部分損失后,其余部分陶先生應予以返還。
“代駕”所付“代價”之反思
浦東新區人民法院的判決可謂客觀公正,對消費者潘先生、代駕司機趙先生和代駕公司、以及被撞的陶先生都作出了公平的處決。但在這起案例中,值得我們反思的是如何去避免這類事件糾紛的發生,在代駕服務中對各方都提供更好的權益保障。要更好的規范酒后代駕行業,重點在兩方面:醉酒者本人和酒后代駕服務行業。
外出與親朋好友喝酒吃飯本是愉悅的事情,汽車駕駛員因貪杯喝酒,需要遵循《道路交通法》的規定而花錢請代駕司機,是于人于己于社會都有益的好事。對尋求代駕服務的消費者而言,需要規范的是保證自己的汽車本身沒有安全故障和完好。同時,需要保證醉酒狀態下簽訂合同效力問題。如果只是輕微飲酒,消費者并無喪失民事行為能力,一般來說合同是有效的。但在嚴重醉酒的情況下,若本人已經喪失了對自己行為的性質及后果的判斷能力,所簽合同就不能被認為是有效的。
而在對酒后代駕這一特殊服務行業的規范管理上,要加強相關法律規定,保證代駕公司的規范性、代駕司機的專業資格、無重大交通事故和酒后駕駛等違法犯罪記錄,并對其進行培訓備案,保證其持證上崗。同時,要盡快明確代駕行業的直系監管部門,加強公安部門對其監控機制。此外,有關部門應出臺一個行業規范條例并統一代駕合同,以規范行業條例和合同內容,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
盡管有法律規定,代駕公司、代駕司機要承擔相應事故責任,但實際生活中,發生的責任糾紛依然屢見不鮮。代駕車主與代駕公司應減少口頭或書面合同而改為簽訂紙質版。而代駕司機也應該簽署承諾書,交代清楚代駕服務的具體內容、收費標準、發生事故的責任承擔等。代駕司機駕駛車主車輛時,可當面將其承諾書交到車主手中,這樣承諾書的內容就相當于合同內容,對雙方都有利。
編輯:鄭賓 393758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