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與他國央行簽署本幣互換協議是中國貨幣合作外交最先開展的內容,2008年金融危機后,人民幣貨幣互換得到了迅速發展。本文基于貿易引力模型,研究貨幣互換對中韓雙邊貿易的影響。結果發現,在現階段,貨幣互換對兩國貿易影響有限。
【關鍵詞】中韓雙邊貿易 貨幣互換 貿易引力模型
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中,2008年底與韓國的貨幣合作是中國貨幣互換外交的開始。中韓兩國一衣帶水,都是亞洲的重要國家,也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人民幣作為中韓金融合作的一個重要支點,已然成為兩國經貿深化合作的助推器。本文引用貿易引力模型,在傳統的貿易引力模型的基礎上,通過引入新的變量構建新模型,分析貨幣互換對中韓雙邊貿易的影響。
一、中韓雙邊貿易現狀
中韓兩國自1992年建交以來,已走過了23個年頭,在這23年間,在“相互尊重、平等互信、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指導下,中韓關系友好發展,經貿合作不斷深化。除2008年經濟危機對兩國貿易產生的一定程度的影響,使得2009年進出口總額下降16.06%外,隨后年度兩國貿易逐步回熱并趨于穩定,貿易總額從2009年的1562.32億美元上升至2014年的2904.92億美元,增長顯著。
表1 2008~2014年中國對韓國的進出口貿易情況 單位:億美元
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
另外,如表1所示,中國和韓國作為互相的貿易伙伴,中韓貿易額占中國外貿的比重從2008年到2014年有小幅下降,但總體維持在6.86%,不可小視,特別是中國作為韓國的貿易伙伴在韓國對外貿易中的地位上升較快,從2008年的21.71%上升至了2014年的26.44%。海關總署數據顯示,截止到2015年2月,中國是韓國第一大貿易伙伴,韓國是中國繼歐盟、美國、東盟、日本、香港后的第六大貿易伙伴。
二、模型設定
(一)模型簡介
引力模型的思想和概念源自物理學中牛頓提出的萬有引力定律:兩物體之間的相互引力與兩個物體的質量大小成正比,與兩物體之間的距離遠近成反比。最早將引力模型用于研究國際貿易的是丁伯根(Tinbergen)和波賀農(Poyhonen),他們分別獨立使用引力模型研究分析了雙邊貿易流量,并得出了相同的結果:兩國雙邊貿易規模與他們的經濟總量成正比,與兩國之間的距離成反比。1966年,林德曼(Lindemann)在引力模型里加入了人口變量,認為兩國之間的貿易規模還與人口有關,人口多少與貿易規模成正相關關系。由于引力模型所需要的數據具有可獲得性強、可信度高等特點,貿易引力模型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成為國際貿易流量的主要實證研究工具,有人形象地將引力模型稱為“雙邊貿易流量實證研究的役馬(Workhorse)”。
貿易引力模型的原始形式為:
Yij=AGmiGnjDαij
其中:Yij表示i、j兩國的貿易流量,A為常數項,Gi、Gj分別表示別表i、j兩國的經濟總量,Dij表示i、j國首都之間的距離。
(二)變量選擇
本文以貿易引力模型原型為基礎,引入主要解釋變量貨幣互換額,構造新的模型,實證檢驗貨幣互換對中韓雙邊貿易是否存在一定的影響。同時根據理論以及實踐經驗,匯率的變化也會影響進出口貿易,故引入匯率變量來區分貿易效應的來源。另外,因為本文選取的是時間序列數據,中國與韓國之間的距離在所選取的時間段里保持不變,是一個常量,引入模型沒有實際意義,所以本文建立模型時將剔除距離這個解釋變量。
當引入上述新變量之后,模型構造如下:
Y=AGmiGnjACSρER?漬
其中:Y表示國i對j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A為常數,Gi、Gj分別表示別表i、j兩國的經濟總量,ACS表示i、j兩國的貨幣互換額,ER表示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
對模型兩邊分別求對數如下:
lnY=lnA+mlnGi+nlnGj+ρlnACS+?漬ER
貨幣互換對中韓雙邊貿易潛力影響的實證檢驗模型構建如上。需要說明的是,以上的模型是在參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建立的,模型中的解釋變量是否具有顯著性,還有待實證檢驗。
(三)數據說明
本文探討貨幣互換對中韓雙邊貿易潛力的影響,故選取的主要數據指標為貨幣互換額(ACS)。中韓兩國2008年12月12日簽訂規模為1800億元人民幣的貨幣互換協議,有效期為三年,2011年10月增資至3600億元人民幣,2014年10月又進行了3600億元人民幣規?;Q協議的續約,有效期仍為三年。由于每三年中的貨幣互換額一定,而本文選取的數據是年度數據,所以對貨幣互換額是將每三年的額度平均分攤到每個年度。同時,由于中國GDP、韓國GDP以及中韓雙邊貿易額都是采用億美元為計價單位,所以為了便于分析,將貨幣互換額也按照同年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轉化為美元值。中韓貨幣互換有效期2009~2014內的相關數據如表2所示。
表2 2009~2014中韓兩國相關數據 單位:億美元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集團;中國人民銀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
三、實證檢驗
將上文中的解釋變量數據在Eviews7.2中回歸,回歸結果如下:
LnY=13.380710.1562lnG1+1.5642lnG2+0.0046lnACS10.9572lnER
(4.3991)(0.3140)(0.3744)(0.0766)(1.2801)
t={-0.7685} {-0.4974} {4.1776}{0.0599} {-0.7478}
模型R2的為0.9975,調整R2為0.9877,F值為101.5728,擬合優度較好。
(一)GDP
從回歸結果來看,lnG1的系數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中國的GDP對兩國貿易的影響有限,一方面是由于中國GDP基數太大,經濟發展催生的對韓國貿易的需求在中國對外貿易的總需求中占比不高,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國的不斷對外開放,與歐盟、東盟以及其他國家或地區經貿合作的不斷深化,中韓貿易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占比逐年下降,這從上文表1中的數據也能看出。反之,lnG2的系數通過了顯著性檢驗,這說明韓國的GDP對于中韓雙邊貿易有顯著性影響,這主要是由于韓國對中國產品與服務的需求不斷上升,中國已連續多年是韓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且比重逐年增大,影響力不容小覷。
(二)ACS
回歸結果顯示,貨幣互換額對兩國貿易的影響并不顯著,這主要與貨幣互換很大程度上政治意義大于實際經濟意義有關。通常而言,政府間的貨幣互換一是可以通過向對方提供短期流動性支持,應對和防范金融危機,二是可以通過向對方央行提供本幣,支持對方企業和家庭使用本幣進行貿易和投資。但事實上,這些協議絕大部分都沒有啟用,對象國獲得的人民幣依然停留在中國央行的賬戶上,并沒有在市場上流通。以韓國為例,2013年1月27日,韓國央行才首次動用了與中國簽署的用于貿易結算的貨幣互換,向韓國外換銀行發放6200萬元人民幣貸款。到目前為止,中韓兩國貨幣互換協議的實際動用有限,因此對兩國間的貿易影響也有限。
(三)ER
2009~2013年,人民幣長期被高估,總體處于升值的狀態,根據經驗不利于出口;2014年,中國國內經濟走勢下滑、美聯儲退出QE、央行主動降息等多重因素導致人民幣的貶值,根據經驗利好出口,但是匯率對中韓雙邊貿易的影響根據回歸結果并不顯著。這可能是因為自2008年金融危機后,中韓兩國本幣清算制度安排、自貿區建設等經貿合作正在一步步深化,中韓兩國的雙邊貿易穩步增長,受匯率變動的影響較小。
四、結論
基于中韓雙邊貿易現階段的數據與形勢,本文利用貿易引力模型實證檢驗發現貨幣互換對兩國貿易的影響不顯著。有關數據顯示,目前在韓國,人民幣貿易結算所占比重僅為1.2%,絕大多數的雙邊貿易仍使用美元結算,導致兩國貨幣互換的實際動用率過低,自然貨幣互換對雙邊貿易影響有限。但我們并不否定這種影響關系,兩國央行之間的貨幣互換,意味著政府間貨幣互信的增強,預示著兩國未來開展深層次合作的可能性,對雙邊的進出口貿易一定有穩定和激勵作用。另外,兩國貨幣互換協議的簽訂,實際上是對人民幣成為國際貨幣的一種支持,它是中國在國際層次上開展貨幣外交、爭取貨幣合作伙伴以服務于人民幣國際化的第一步,它會帶動本幣貿易結算、離岸交易中心建設等更深度的貨幣支持行為的產生。2015年2月25日,中韓雙方完成中韓自貿協定(FTA)全部文本的草簽,并對協定內容進行了確認。至此,中國迄今為止涉及國別貿易額最大、領域范圍最為全面的自貿協定談判全部完成。
我們可以預見,隨著人民幣國際化趨勢的不斷加強,隨著貨幣互換實際動用的不斷增加,貨幣互換對中韓兩國雙邊貿易的影響一定會越來越大。
參考文獻
[1]鐘陽.亞洲市場中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因素——基于邊貿結算和貨幣互換的實證分析[J].當代亞太,2011(4).
[2]李亞波.中國與智利雙邊貨物貿易的潛力研究——基于引力模型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3(7).
[3]山世英.中韓貿易互補性與競爭性分析[J].國際商貿,2013(7).
[4]師傳敏.基于引力模型的中美農業貿易潛力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9(7).
[5]王丹,魯鳳玲.人民銀行貨幣互換實踐[J].中國金融,2012(4).
作者簡介:周介玉(1994-),女,漢族,江蘇泰興人,就讀于南京師范大學商學院,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