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宏迪++余沖+賴賢輝++朱娜娜++肖欽月
摘 要:南昌航空大學作為預科生輸送學校加之全國錄取的各民族學生,從而形成了眾多民族學生生活學習在一起的局面。由于自然、經濟、文化 習俗等方面的原因,不同的文化及生活習俗導致了少數民族在與其他民族溝通地時候出現很多問題,大學生的校園生活也難以適應,這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論文在了解他們的現狀是否理想,并且通過了解他們在大學適應期出現的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大學;少數民族大學生;適應
引言: 少數民族大學生大多來自民族地區。當他們從相對落后的民族地區來到相對發達城市的大學后,在給他們帶來驚喜的同時,他們也不得不面對新環境下文化習俗、環境的變化。為了更好地適應新的文化環境和周圍的同學,他們又必須作出不同策略性的選擇,有意或無意地疏遠一些當初的朋友、放棄以前的生活方式,他們會不同程度地陷入孤獨、無范和文化分離的境地,從而產生心理學上所說的疏離感 。因此,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進行適應狀況探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南昌航空大學作為預科生輸送學校加之全國錄取的各民族學生,從而形成了眾多民族學生生活學習在一起的局面。由于自然、經濟、文化 習俗等方面的原因,不同的文化及生活習俗導致了少數民族在與其他民族溝通地時候出現很多問題,大學生的校園生活也難以適應,這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開展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適應狀況調查研究,其目的在于了解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適應狀況,幫助少數民族大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最終實現校園和諧、民族和睦的局面。
在參考現有的國內外民族問題調查問卷的基礎上,結合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預調查分析結果,設計了主要包括基本信息、自我認知、地域適應、文化適應、人際交往等五大部分的《南昌航空大學少數民族大學生適應狀況調查問卷》。
一、少數民族大學生適應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人際交往。現狀:①調查結果表明,通過長時間的相處,98%的同學能和睦相處,2%的同學表示在于其他民族相處的時候會因民族的原因會有矛盾,但一般都能及時解決。②調查結果表明,經過一段時間后,有76%的同學能交到至少三個漢族朋友,24%的同學也都表示有漢族朋友。問題:①有8%的學生喜歡與漢族同學交朋友,9%的學生喜歡與本民族同學交朋友,12%的學生喜歡與來自同一地方的老鄉交朋友,不管他們是什么民族,而71%的學生則對于日常生活中的交友選擇沒有特別要求②調查結果表明,93%少數民族大學生與其他民族學生相處和睦,很少會民族歧視現象;但是交流方面障礙還是存在。
(二) 地域適應。現狀:調查結果表明,95%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經過一段時間適應期能夠適應地域變化帶來的影響,有近一半的同學表示他們習慣了這里的生活。問題:①調查結果表明,
46%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初到對學校的飲食不甚滿意,表示對學校飲食不太習慣,32%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對學校的飲食感覺一般,只有22%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表示滿意。②調查結果表明,
80%以上的少數民族大學生選擇到漢族學校讀書的首要原因是為了開闊眼界,與外界交流的渴望還不夠。
(三)文化適應。現狀:調查結果表明,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95%的同學表示能夠跟上課程進度,學習沒有壓力,5%的同學因語言存在障礙,學習方面還是蠻吃力的。問題:①調查結果表明,86%以上的少數民族大學生了解自己家鄉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習俗很看重自己民族的節日,會隆重慶祝;少部分少數民族大學生因生長在城市對其民族節日不甚了解。大都認為學校的少數民族文化氛圍較為薄弱,對于少數民族節日沒有什么好的對待措施。②調查結果表明,64%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畢業于民族中學,表示對大學校園的教學方式不太適應。36%的少數民族大學生畢業于普通中學,能夠適應大學的教學方式。
(四)生活狀況。現狀:調查結果表明,82%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贊同個人發展與家鄉發展緊密相連,立志學業有成后回家鄉發展,部分打算在外面發展。問題:調查結果表明,86%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表示對于大學費用可以接受,14%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因家境貧困,認為學費負擔偏重。
(五) 校園實踐適應。現狀:調查結果表明,經過一段時間適應,有86%的同學能夠積極參與大學的社團,僅有14%的學生表示沒有加入任何一家社團。問題:調查結果表明,53%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會選擇在一開始就參加社團活動,其余同學都會在一番考慮后再決定是否加入,認為社團種類不是很豐富,適合他們的偏少。
二、提高少數民族大學生適應的舉措
由于受自然、經濟、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影響,各民族大學生之間,難免會出現一些生活習慣的不適應和人際交往上的不和諧現象,甚至出現一些相互之間缺乏尊重、不很認同的現象。因此,需要立足學校的實際,從校園建筑、人文景觀建設到管理制度的建立、校風學風的營造等方面大力打造團結友愛、平等互助的校園文化環境,讓各民族學生在團結、進步、和諧、友愛的環境中接受熏陶。
1.高校校園物質文化環境是高校校園文化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在物質環境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積淀而成的文化現象。(1)突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校園物質文化環境建設。帶有鮮明民族文化特色的實物建筑如學生宿舍、公寓、教學樓、圖書館、體育場地等基礎設施環境對于少數民族大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具有積極作用。因此,加大投入,打造和建設獨具民族特色的高校校園物質文化是很有必要的。(2)從民族團結、民族平等的教育思維出發,從全局上規劃校園內的實物載體建設,將民族觀和國家觀融入到這些物質文化環境之中,讓少數民族大學生感受到校園濃郁深厚的文化氛圍、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3)要充分調動少數民族大學生參與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激發少數民族大學生參與學校物質文化建設的意識和能力,從而在交流和傳播過程中使少數民族大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
2.校園制度文化與校園群體文化、校園社團文化、校園精神文化等文化類型共生共成于大學校園里,共同對于全校師生的思想態度、價值觀念、行為方式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1)建立健全和完善少數民族大學生教育制度,充分結合學校實際、管理和教學科研的特點尤其是少數民族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遵循教育的客觀規律,又要突出教育制度的體系性和可操作性,既提倡什么,反對什么;獎勵什么,懲罰什么;要求什么,禁止什么等,都應結構完備,層次分明,而不是粗略化籠統化。(2)建立健全各民族大學生間交流與溝通地機制。無論是民族高校還是非民族高校,要避免各民族間的隔閡,就必須首先建立健全各民族大學生間交流與溝通地機制,通過穩定有效的制度文化環境積極推進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活動,使少數民族大學生了解其他的民族,尊重其他民族的風俗習慣,自覺養成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的習慣。
3.校園精神文化是深層次凝練的校園文化,是校園文化環境的內核,它融學校歷史傳統、人際關系、精神氛圍為一體,承載著特定的思想文化、價值取向、情感和風氣。一方面,我們要尊重少數民族的文化特性,同時要注重增大民族文化多樣性宣傳。另一方面,我們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通過開設相關課程、舉辦有關講座和教育活動等形式,積極營造友好、和睦的氛圍。
參考文獻:
[1] 【英】凱杜里著,張明明譯:《民族主義》,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年版
[2] 張世富,《民族心理學》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