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慧婷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009)
作為世界加工工廠和最大的潛在消費市場,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區域特色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等重大戰略的實施,將為高等職業院校提供巨大的發展空間。蘇州是長三角經濟發展帶的重鎮,同時也是蘇南產業帶的中心城市,是我國制造業的主要地區,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增無減。被譽為“藍領搖籃”的職業教育,與產業貼得最近。高等職業教育已經成為蘇州教育的核心部分,最近幾年,蘇州市職業教育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服務發展為宗旨,以促進就業為導向,秉承“率先、創新、特色”的發展理念,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為蘇州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技能人才保障。
蘇州現有高職院校16所,在校生人數達8.5萬左右,其中國家級骨干校1所、示范校1所、省級骨干校2所、示范校2所。但當前蘇州高等職業教育還存在著諸多矛盾:高技術技能人才的嚴重空缺與高職的就業差強人意的矛盾;高職技能訓練普遍加強與畢業后無法勝任企業工作的矛盾;特色專業有板有眼與企業所需專業人才還得自己招工培訓的矛盾……最突出的就是蘇州經濟發展中的高技能人才短缺現狀。
首先,政府投入力度不夠,政府的宏觀調控和政策引導職能未能很好發揮,在招生錄取中,沒能充分利用中等職業教育生源,擴大高等職業教育招收中職畢業生的比例。社會各界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認可度較低,傳統的本正專副觀念根深蒂固,由專科、本科(技術本科)、研究生三大層次構成的高等職業教育結構有待完善。
其次,企業是高職院校的最大客戶,是高職院校重要的合作伙伴,也是高等職業教育的主要服務對象和直接受益者。但因兩者處于社會不同領域,企業一方重利潤,學校一方重培養,企業很難有較大的合作動力,因此,參與學校職業教育的廣度和深度遠遠不夠。
最后,蘇州作為非省會城市,與周邊的上海、南京、杭州等省會城市比較,資源相對薄弱。政府部門的扶持力度,政策引導都有所欠缺。
1.高職師生的素質培養體系有待完善。高職院校學生本人自我定位底氣不足,總感覺低人一等。高職學生過于重視專業技能,忽視自身職業素質的培養。擁有雙證的教師數量不足,即便有,教師取得的職業資格證書等級也較低,教師下企業人數占專業課教師比例偏少。“雙師型”教師培養缺少統一規劃和相應的激勵制度,無法保障“雙師型”教師的培養。
2.校企合作停留在較淺層面,深度廣度有待加強。蘇州大部分高職院校校企合作還停留在最初級階段,從內容到形式流于單一、零散,甚至有些還僅僅停留在簽字、照相、揭牌、冠名等表面層次,沒有實質性跟進,缺乏連續性、穩固性,與企業合作淺嘗輒止,貌合神離,難以建立長期穩固戰略伙伴關系。
3.職業教育專業結構有待整合優化。一是專業設置涉及產業過于廣泛,缺乏統籌布局規劃,沒有達到宏觀和微觀的有效統一管理。二是專業與蘇州特色產業沒有較好配對,特色行業的高技能人才非常緊缺。三是專業與新型產業匹配失衡,新興行業人才需求巨大,職教缺少與之相配套的專業,且尚未形成與新興產業相配套的人才培養體系。
淡化“學歷貧富之分”,在全社會營造一種和諧氛圍,進行宣傳。潛移默化地將職業教育是一種全民的終身教育,而不是一種弱勢群體的教育的觀念植入全民心中,不讓傳統觀念阻礙職業教育發展。提高社會對職教的認可度,營造“技術立身,技能興業”的濃厚社會氛圍。改變一直沿用的普高模式,調整招收比例,從運作模式、內部結構乃至教育行政部門督導評估等全面改進,以便搭建實現學歷互通的立交橋。
加強學生思想品質和職業素養教育特別是加強愛國愛黨、創業創新、崗位操守、職業意識的培養。幫助其制定自身職業生涯規劃,樹立正確人生價值觀。全面提升教師在產學研結合、專業建設、實訓基地建設等各方面的創新實踐能力,安排專項經費,支持職教師資培訓。依托示范院校和企業建立“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建立健全高校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高職院校的協同培養機制,加強柔性人才使用,拓寬用人渠道,完善職業學校兼職教師管理制度。
校企合作是職業學校的發展基礎,蘇州的高職院校學校有著得天獨厚的實習就業優勢,并不為學生的一般性出路所困擾。目前要探索的是如何與企業進行深層次和緊密型的合作,如何讓學生成為企業搶手的高職人才。職業教育所有投資渠道中,政府的角色是首位的,政府應不斷出臺有利于職教發展的宏觀調控政策,充分發揮資源配置作用,為企業與高職院校提供相互滲透的保障條件,企業才能夠毫無顧忌的與高職院校合作共贏。同時提升企業和院校間的相互忠誠度,讓彼此都有歸屬感也是關鍵。蘇州高職院校應借助政府強有力的臂膀,探索新的機制對外激起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動力和責任,對內創新培養機制讓學生從進校門起就有企業文化和職業素養的熏陶,把這種“聯姻”做到每個實處。
建立專業無縫對接產業路徑,產業轉型升級,專業就得與時俱進。定期做好產業與專業的融合度調研,做好蘇州產業和學校專業設置的互動,根據產業升級、布局、演變、轉移,新專業緊跟產業建設步伐,老專業圍著新產業更新,繼續深化這一辦學理念,讓其在蘇州職教界深入人心。利用蘇州現有產業資源,通過緊密對接現有產業調整專業結構的一系列措施,進一步彰顯蘇州特色,讓社會效益更加凸顯。
蘇州經濟社會發展走在江蘇前列,國家級省級經濟開發區產業聚集,教育改革具備先行先試的條件,蘇州高等職業教育可以大膽實踐,用于創新,積極探索最佳發展模式,為江蘇在全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率先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