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全
(中國人民銀行太原中心支行,山西 太原 030001)
2008年以來,山西煤炭行業經歷了大規模的資源整合和技術改造,煤企數量進一步減少,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全省的礦井數量由整合前的2598座減至1053座,煤企數量由2200多個減至130個,年產量在30萬噸以下的礦井全部淘汰。2014年全省煤炭產量達到9.76億噸,比2007年增加3.38億噸,增長53.22%,年均增長率為19.82%。但與此同時,國內外經濟形勢發生了較大變化,我國及全球經濟增速都出現了明顯下滑,能源需求大幅減少,進口煤炭憑借價格優勢大舉侵占國內市場,導致山西煤炭供過于求的狀況進一步加劇。據統計,截止2015年9月末,山西完成原煤產量7.15億噸,同比增加52萬噸,增長0.07%。累計完成煤炭銷量5.87億噸,同比減少3031萬噸,下降4.9%。1~9月全省煤炭行業噸煤綜合售價275.68元,比去年同期下跌67.15元/噸,跌幅為19.59%。截至三季度末,全省煤炭企業庫存達到5069萬噸,較年初增加267萬噸,增長5.55%,煤炭行業產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過剩。
煤炭產業是山西經濟的重要支柱,前些年煤炭市場的火暴也導致了銀行信貸資源大量涌入煤炭行業。據統計,近年來山西省煤炭行業貸款增速明顯快于各項貸款,占比也逐年提高。這些資金有力地支持了煤炭資源整合和技術改造。但在煤炭行業快速步入“冬季”的今天,這些信貸供給也不可能快速退出,否則會造成企業“失血”而破產。據調查,截至2015年6月末,全省煤炭行業貸款余額為3795.19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36.24億元,增長12.99%,比各項貸款增速高2.96個百分點,貸款余額是2007年的3.69倍。煤炭行業貸款占各項貸款的比重由2007年的12.8%上升為21.6%。
雖然,山西省金融機構在經濟環境欠佳等諸多不利因素影響下,認真貫徹落實“調整結構、盤活存量、用好增量”的金融方針和“有保有壓,區別對待”的信貸政策,避免“一刀切”的操作方式,總體上對全省經濟支持力度不減。但在巨大的行業風險壓力下,很多金融機構總部對新增涉煤貸款采取提高門檻和謹慎選擇的態度,對存量貸款加強了風險監控,并對涉煤貸款規模有所收縮。部分金融機構更是采取調結構(長貸轉短貸)、重抵押、加成本(不同程度上浮貸款利率)的方法最大限度地保全資產、防范風險。受銀行收緊煤炭行業信貸政策影響,涉煤企業信貸違約事件頻發,不利于山西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據調查,由于山西煤礦采礦權質押貸款進展緩慢,煤炭企業在向銀行業金融機構獲取貸款授信時,通常需要具有同等擔保能力的企業擔保增信。這樣的制度雖在短期內能提高企業的融資和發展能力,但當風險來臨時,只要一家企業出現問題,整個行業將面臨“火燒連營”之害。2014年山西振富能源兌付危機、聯盛兌付危機、海鑫集團貸款違約等事件頻發。受企業間擔保關系影響,這些風險事件正在拖累很多企業陷入信用危機。據調研,聯盛、海鑫事件持續發酵,銀行對本地企業抽貸范圍由前期的煤、焦、鋼鐵行業向各行業蔓延,民營企業的經營困難加大,資金信用、擔保鏈斷裂可能進一步加大。這些風險事件在“擔保圈”的風險傳染下,正在嚴重破壞我省企業融資環境,不利于經濟平穩發展。
2000年以來,受國際國內能源需求影響,煤炭價格大幅上揚,各類資本爭相涌入煤炭行業,巨大的資金需求和豐厚的利潤吸引信貸資金在短期內大量涌入,而金融監管部門由于缺乏強制限制手段,對逆周期宏觀調控也缺乏共同的認識,在工作中宏觀調控目標和微觀監管手段也未能做到有機結合,在應對市場變化,調控金融風險方面還有很多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
在煤炭行業大蕭條的背景下,金融機構和煤炭企業本應該相互攜手,共渡難關。但當問題出現后,銀行出于風險的考慮對企業采取了限貸和抽貸等手段,企業屢屢遭遇銀行“釜底抽薪”,從而對銀行失去信任,擔心還貸款后,銀行不會再進行后續資金支持,要求銀行辦好后續貸款批文后才肯還款。這種銀行和企業之間缺乏共贏和互信的商業模式,不利于山西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煤炭困居的解決。
金融機構應進一步加大對山西產業結構調整的支持力度,一是進一步加大對小微企業、“三農”、經濟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特別是加大對現代農業、文化旅游、特色食品等產業支持力度,努力改善我省“一煤獨大”的產業結構。二是引導推行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推進省、市、縣、工業園區和企業不同層面的循環經濟試點,形成循環產業,建立健全具有山西特色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技術標準和政策體系。三是支持、引導煤化工產業高水平發展,努力做好煤焦化、煤液化、煤氣化三篇文章,推動形成以“苯、油、烯、氣、醇”為主鏈的現代煤化工產業鏈,使其成為轉型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四是健全技術創新體系,引導煤炭企業加大技改項目力度,不斷延伸產業鏈條、開發下游產品,促進煤炭產業裂變式擴張、實現基礎化工向精細化工轉變。
一是要有保有壓,采取區別對待的信貸政策,銀行要密切關注國家產業政策和煤炭行業發展動態,不能說煤炭行業產能過剩了,就對所有的煤炭企業都不給融資了,要提升風險識別和控制水平,對那些引領行業發展,技術先進,管理科學的龍頭企業,還是要大力支持的,對那些行業地位一般的企業要從嚴控制融資的過快增長,防止產能過剩加劇。二是要創新金融工具,幫助行業內兼并重組。現在的煤炭行業產能過剩,對銀行來講,即使風險也是機遇,銀行應充分發揮資金、信息和人才優勢,引導煤炭行業內的兼并重組,提高行業集中度,提升龍頭企業市場競爭力,以“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其他金融資產服務”的金融工具和組合方式,幫助企業形成更有效率的組織架構和更有競爭力的生產規模,淘汰落后產能。三是借助銀行優勢,幫助煤炭企業拓展銷售市場。銀行在加快壓縮和淘汰落后產能的同時,還應當充分利用自身的全國甚至全球經營網絡,把一些潛在的有效需求通過自身的服務轉化為現實的有效需求,幫助企業拓展銷售市場來化解產能過剩風險。
一是人民銀行及相關監管部門應不斷提高宏觀調控及行業監管水平,引導金融機構合理控制行業信貸規模,及時規避行業信貸風險,維護地方金融穩定,進一步改善金融服務。二是各金融機構應合理設置行業融資限額,防止信貸投放過度集中。實行行業融資限額,就是要實行總量控制,即使是行業中最好的企業要求融資,限額也不能隨意突破,還要在行業中不斷優化結構,優中選優,及早退出風險較大,收益較小的業務,有效降低信貸資產的行業集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