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陽
(銅陵學院,安徽 銅陵 244000)
滁州行隸屬安徽省,但滁州市相對于江蘇省任何一個地級市來說都更加的靠近南京(江蘇省省會),金陵鎖鑰之稱便由此而來,和南京地域毗鄰,人文交流密切,聯系頻繁,因此它既是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也是長三角邊緣型的城市。在目前產業布局調整升級過程中,滁州作為國家級“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的北翼,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具有相對優越的區位優勢。同時,滁州海陸空交通優勢也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距離南京市的主城區只有二十多公里,公路、鐵路、水路運輸線縱橫交錯,規劃區地勢平坦,規劃中的產業園區在結合自身優勢的同時,有利于各種規劃的進行,適合農業耕作、工業運轉、商業發展以及百姓定居。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是國家級的產業結構調整規劃,作為示范區的核心成員,優越的地理位置使滁州成為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的第一站。安徽省委、省政府希望借助這個項目,促進產業承接發展進程加快,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加速融合。專題會議的召開,相應權限的給予,實質性的優惠政策賦予,來自多方的支持。政府更是區里支持與推動,把產業園區建設放在工作的關鍵位置,借以全市的力量,全方位的規劃,打破常態,有的放矢,加大資金的投資運轉,高標準為基礎,扎實推進,認真實踐落實。
蘇州工業園由中新投資合作,其成功模式能被中國其他地區復制學習是兩國政府最初的希望。“走出去”戰略是中新集團近年來加以重視并實施的目標,計劃賦予新的區域建設工業園區更高的水準。以總結學習蘇州工業園經驗為前提,蘇滁產業園吸收蘇州工業園區“提前做好一切規劃”的模式,由擁有豐富經驗的中新集團全盤規劃,滁州市政府充分配合,產業園按照“一年開好局、兩年展新貌、三年見成效”的目標建設展開,蘇滁現代產業園就是在一張白紙上隨意揮灑,努力繪出一副最美的畫卷。
首先表現在系統性強。在園區規劃編制過程中,滁州市有關部門和編制單位之間的對接程度加深,推進了編制道路、供水等專項規劃的進程,并召開座談會,征求專家和有關方面領導的意見,將稿件改了九次,及時發現、及時調整對于區域發展影響重大的問題,逐步增強規劃的可持續發展協調性。
其次是操作性的準確。園區規劃重視細節,由針對的研究,根據產業對地塊的不同要求,按用地性質和功能結構進行劃分,再利用道路網細致分割,多方面、多角度考慮路網密度,道路之間保持合理間距,規劃每個地塊的出口。在堅持“大路大地塊、小路小地塊”的原則下,通過大企業引導自覺在主干道集聚,以構建優質的城市形態。交通組織方面,對出入口的規劃,引導合理交通。通過有序組織功能分區和道路網構,居住區域的生活品質得到保障。通過渠化設計來解決交叉口以及道路密度的交通問題,渠化設計在交叉口管理方面全面實行。嚴格控制主干道的開口實施,盡最大努力做到不直接連接支路與和主干道,推動主干道完全成為快速通道的進程。避免城市趨同化、專門對轄區內的各項指標組織一次性的全面調查,才能保證保護開發的科學性,才能讓園區“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接下來是對可持續性的堅持。對土地資源的堅持節約,對大型建設不刻意追求,堅持可持續性發展的原則下,規劃合乎實際的車道,今后道路若需要拓寬,只需改造中央隔離帶和機非隔離,既保留了發展空間,也節約了土地資源和資金成本。
最后秉持嚴肅性的態度。蘇滁現代產業園要動規劃要通過中新集團的同意,違反規定也是不允許的,要對園區規劃的嚴肅性作出保證。參考蘇州工業園區的運營模式,中新蘇滁(滁州)開發有限公司是在滁州市政府和中新集團共同努力下成立的開發建設主體,園區的建設開發、編制科學合理規劃等工作一律由公司負責。
三年來,園區規劃編制房屋征遷工作順利完成了。累計投資90億元,實現9平方公里“九通一平”的目標,105個建設項目,65個竣工項目,100多公里的建設路網、河道,15億元投資完成;配套項目如安置房、學校等建設24個;投資35億元,累計建設面積將達150萬平方米,在今年上半年先后施工建設的城市配套重大項目;投資15億元的供水、供熱、供氣、供電等工程建設18個;32個開工建設工業項目,25億元的投資。截至目前,園區共同簽約引進的項目60個,引進超過220億元的資金,8個10億元以上項目,18個外資項目,上市公司投資項目8個,40家企業注冊成立,開工建設32個工業項目,16家竣工投產企業。
傳統的以土地為還款來源的融資之路在現有的金融、融資平臺、房地產等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下,已越走越難,對蘇滁現代產業園區開發建設的實際特點進行綜合考慮,多元化的融資路徑作為一種必然趨勢應著力被探索。
目前來看,我國園區所采用的融資方式的主要形式有政企合作開發、銀行貸款、成立區域開發基金等,與土地之間的緊密聯系的構成是這些融資方式的共同特點。謀求發展機遇、突破就體制,立足實際結合區域實情是實現蘇滁現代產業園蓬勃發展的重要契機。這就要求做到:
1.革除舊弊,新體制的創立,科學融資模式的逐步建立。地方政府債務實行限額管理和規模控制,融資平臺的逐步剝離,融資機制的規范,我們在過渡期內事先做好準備工作。有意識、有計劃的改變現有融資模式的同時要立足區域實際情況,逐漸收縮銀行貸款等籌集資金,通過實踐中開始探索和掌握債券融資的科學方法。地方融資平臺積極進行變革,推動平臺自身進行有效的轉變和探索。
2.革故鼎新、優化合理的融資渠道。將積極引入民間資本作為優化現有融資渠道的重要對策。在過渡階段,可以對在建項目引入民間資本進行股權融資,可以通過平臺,園區自行尋找合格投資人,吸引投資人增資入股企業進行融資。這種融資項目對于償債壓力不需要進行承擔,通過收益共享的方式可以融入資金,對優化資本結構、管理人才的引進具有優勢,但股權比例的分配問題要明確,保證絕對的決策權在己方。
3.破舊立新、暢通規范的融資機制。個性化分類現有的待融資項目,按照實際情況以擇取合適的融資方式。在過渡階段,園區可以將園區的建設項目劃分為經營性項目、非經營性項目在依據項目的投資方向及回報情況下,通過項目類型確定項目投資主體,而不是給融資平臺公司下達所有項目的融資任務。
近年來,我國園區發展方式正在出現一些新的趨勢和特點,如增長方式由注重規模向更加注重發展質量轉變;資源配置由粗放式發展向集約化發展轉變;產業結構由以制造業為主向制造業和專業服務業相結合轉變;環境建設由相對注重硬環境向更加注重軟環境轉變等等,可以說,這樣的課題是大部分現有產業園區在未來發展中都需要面對的。
在產業園區的演化和發展過程中,園區承載的功能呈現多元化趨勢,區內并存且聚集著大量的城市要素和生產活動,產業園區的城市化進程因此而加快,園區經濟與城區經濟逐漸走向融合。在順應發展趨勢的前提下,在謀求戰略轉型方面,園區主動實行,園區由單一生產型,要向逐漸規劃發展成為集生產與生活于一體的新型城市轉變。
在園區經濟“泛濫”的今天,打造園區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籌碼已經轉變為“軟實力”。因為園區經濟的發展不但要有數量和規模,還要有自主的品牌和過硬的質量,一個精品園區的單位產出要比一般園區單位產出高出很多倍。各地政府將發展經濟的重要舉措放在創建精品園區、打造品牌園區上。
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園區開發在資金運用方面不斷出現新的模式。在園區開發方面,除了銀行貸款、財政撥款、建設—經營—轉讓、上市融資、發行債券等傳統融資模式,主力股權私募基金、信托融資、銀行貸款、基建基金、融資租賃等新模式階段性出現。在產業孵化和產業扶持方面多種多樣的資金模式開始出現,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科技銀行、私募股權基金、風險投資等等,園區產業集聚在園區開發中融資體系能否多樣化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伴隨著園區經濟的深化發展,園區開發已從孤立的開發走向綜合的產業開發,全方位的產業培育取代了片面的硬環境建設,在重視打造高水準硬環境的條件下,園區內的文化氛圍、公共服務、創新機制等軟環境的建設開始受到重視。其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日益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課題,已被提上園區工作行程表。
[1]東灘顧問,尹福臣.產業園區發展的十大趨勢.2015年.
[2]徐冰.蘇滁現代產業園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人民網,2015年.
[3]謝慶峰.蘇滁產業園SWOT分析與發展對策.中國學術期刊網,2012年.